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国际]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在京召开
       曾培炎致贺信
       10月9日至13日,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向大会致贺信。
       曾培炎对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召开暨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成立50周年表示祝贺,向来自各国各地区的代表表示欢迎。他指出,水是人类生存发展宝贵的物质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供水和维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维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障饮水安全历来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曾培炎强调,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地质环境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问题。
       曾培炎希望通过国际水文地质大会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为保障饮水安全,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史蒂芬·福斯特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届大会由中国国土资源部和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共同主办,主题是“地下水的现状与未来”。大会还设立了地下水与可持续发展、地下水补给与地下水生态功能、农村脱贫与发展中的地下水、矿业开发及地下水勘查评价与开发技术等9个关系国计民生的专题。来自57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地下水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开展了学术交流,举办了水文地质成果展览,组织了野外地质考察。
       本次大会的举办推动了我国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和管理,以进一步发挥水文地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据介绍,目前我国的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鄂尔多斯盆地、河西走廊、西南8省区市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等地区。地下水的合理利用为国家能源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水资源战略保障。会上还展示了我国近十多年来取得的水循环理论、岩溶动力学理论、地下水系统理论及大型盆地地下水勘查、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开发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高砷高氟地区饮水安全等科研成果。
       (据10月10日《人民日报》和10月1日《科技日报》)
       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在沈阳召开
       10月9日,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在沈阳开幕。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切实发展先进生产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曾培炎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曾培炎强调,中国生产力发展任重道远,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体系,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二要促进生产力全面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协调发展城乡、地区生产力。三要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力争五年内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四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五要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出席会议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大会发来贺信。他祝贺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和在改进人们生活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感谢中国政府对于联合国的工作和对于公平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事业所给予的坚定承诺。他说,2000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达成的《千年宣言》,作出了到2015年将世界贫困人口减半的明确承诺。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得以探寻促进科学进步、生产力和增长的途径,以支持千年发展目标。这种探寻工作的一个方面,是要纳入“全球契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自愿加入的公民倡议的通行原则,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会前,曾培炎会见了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席、总裁以及参加会议的部分外方代表。大会还授予曾培炎和蒋正华世界生产力科学院荣誉院士证书。
       世界生产力大会由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办,旨在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来促进全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共同发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追求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来自国内外1000余名代表参加此次大会。
       9月10日,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在沈阳闭幕,并发表了《沈阳宣言》。世界生产力组织联络网主席乔治·史密斯主持闭幕式。
       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席让-克劳德·劳森宣读《沈阳宣言》: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通过提高生产力来促进世界的繁荣、昌盛与和谐,进一步推进世界的文明与发展成为共同的追求。
       宣言说,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全新的科学发展观。一是人类要发展,所有的地球人其发展权利是平等的;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应危及后代。这一发展观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法则,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达到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和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通过技术创新,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同低污染、低消耗、回收利用、节约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紧密结合到一起,发展“绿色生产力”。
       与会的世界各国官员、专家学者及工商领袖还就以下观点达成共识: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并在协调发展中大力提高生产力。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促进世界和平。
       ——牢固树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无论是国家领导层,还是广大公众,都应高度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的状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加强国际合作互助,动员所有国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发达国家应大力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援助,并以非商业性条件转让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力,以利于消除贫困。发展中国家在治理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方面,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据10月10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网”)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会议召开
       曾培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0月20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曾培炎说,加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睦邻友好、推动区域发展很有意义。他希望与会各方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扩大经贸往来,完善合作机制,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
       曾培炎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加快建设中蒙俄公路和中吉乌铁路等运输通道,不断完善公路、铁路和民航运输网络。逐步建设区域能源和电力市场,在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进行合作。
       第二,逐步扩大合作范围。重点推进贸易、农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项目。中国政府支持以“特别项目”的形式,在环境保护、艾滋病防控、人禽流感防控等方面开展合作,并为中亚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提供50万美元资金支持。
       
       第三,促进企业扩大合作。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口岸建设,规范海关制度,降低贸易壁垒,为企业跨境合作提供更好的条件。中国鼓励本国企业家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也希望各国企业家更多地到本地区投资创业。
       第四,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希望中亚合作各有关方面,继续在部长会议、高官会议、行业协调委员会为主的协商机制下,加强多边对话和政策协调,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和成效。同时,加强中亚合作与本地区其他合作机制的协调。
       开幕式前,曾培炎会见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团团长和多边机构代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出席开幕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分别致辞,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主持开幕式。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阿富汗、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八国代表团,亚洲开发银行等六个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代表。会议将审议各重点合作领域的进展情况,通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综合行动计划》,并发表《乌鲁木齐宣言》。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开发银行发起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2002年召开了首次部长会议。到目前为止,各方面已经动员了近23亿美元资金,启动了一批交通、能源、贸易等合作项目。中国向有关国家提供了援助,用于农业开发、环境保护和公路建设,为本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10月21日《人民日报》)
       77国集团和中国外长年会在纽约举行
       李肇星出席会议并发言
       9月22日,77国集团和中国外长年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会议就国际经济与发展领域的重要问题,包括贸易、发展筹资、南南合作、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经社领域改革等协调立场。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出席会议并发言。他指出,今后几年是落实国际发展承诺、推动国际发展合作的关键时期。77国集团和中国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发挥77国集团的传统优势,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提高影响力。挖掘合作潜力,巩固和深化南南合作成果。着眼大局和长远,妥善处理分歧,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推动国际社会落实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和其他发展领域全球会议成果,敦促发达国家信守承诺,增加援助、减免债务、开放市场,实现官方发展援助占国民总收入0.7%的硬指标。
       第三,推动联合国在发展领域有更大作为,特别是保障发展资源,加强发展机构,营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推动早日恢复多哈回合谈判,敦促发达国家实质性削减农业补贴,降低农产品关税,消除工业品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
       李肇星说,中国是南南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是77国集团牢固的伙伴。中国将遵循“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9月23日,李肇星会见了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双方对中印两国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感到高兴,同意继续发掘潜力,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慕克吉欢迎中国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观察员,期待与中国在南亚地区以及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加强协调与合作。李肇星对此表示赞同,并希望南亚局势继续缓和。
       李肇星在会见索马里外长伊斯梅尔和肯尼亚外交部常秘姆旺吉时表示,中国支持索过渡政府坚持与伊斯兰法院理事会通过谈判解决分歧,希望谈判不断取得进展。他赞赏肯尼亚致力于推动索和平进程,为政治解决索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为索问题的解决发挥积极作用。伊斯梅尔和姆旺吉介绍了索局势和相关考虑,希望中国为索实现和平,恢复法治和秩序发挥更大作用。
       李肇星还会见了保加利亚和斐济外长,并与牙买加外长通了电话,着重就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
       (据9月25日《人民日报》)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首脑举行双边会晤
       9月16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首脑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双边会晤,决定建立联合反恐机制。
       这一决定跳出了相互指责的怪圈。最近几年,印巴关系时有起伏,相互猜忌是主要原因。两国国内一旦有不测事件发生,就相互怀疑是对方所为。如印度今年“7·11”恐怖事件发生后,便指责是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所为,单方面中止了原定的印巴外交秘书级会谈,使来之不易的和平进程陷于停顿。事后证明,这次事件的两名主犯都是印度本土的,与巴基斯坦并无瓜葛。再如前不久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发生严重骚乱,巴基斯坦也指责印度利用其在阿富汗和伊朗的四个领事馆,对俾路支省民族分裂势力给予秘密资助。此次哈瓦那会晤中,印巴双方都认为恐怖主义是两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两国人民都深受其害。两国只有超越相互猜忌的思维定势,联手反恐,才能尽早铲除这一共同的敌人。
       这一决定反映了反恐的实际需求。印巴两国过去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打击恐怖主义,但打到今天,两国人民似乎并没有感到更安全,相反,恐怖袭击倒是接连不断。事实证明,恐怖分子正是利用了印巴之间的不合作。
       这一决定还对发展双边关系具有全局性意义。舆论普遍认为,印巴之间如果在反恐问题上实现密切合作,不仅会给两国的恐怖分子以沉重打击,而且也会为解决其他困扰两国关系的棘手问题带来希望。因此,印巴加强反恐合作,不仅是反恐的现实需要,也代表着两国谋求建立深层次政治互信的愿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恐怖主义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之痛,而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梦魇。因此,反恐需要切实开展国际合作。
       (据9月26日《人民日报》)
       苏丹政府和“东部阵线”结束武装冲突
       10月14日,苏丹政府和苏丹东部反政府武装组织“东部阵线”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签署《阿斯马拉和平协议》,从而宣告双方结束长达12年的武装冲突,使苏丹国内的和平进程又迈出新的步伐。
       由于历史的原因,苏丹境内曾存在着多处反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不但在政治上宣扬推翻现政权,而且大多拥兵自重,称霸一方,与中央政府武力对峙,对苏丹的主权、稳定和国家统一构成极大的威胁。为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状况,苏丹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现总统巴希尔上台后,采取较为灵活的政策,对南部、西部、东部等反政府武装组织既分而治之,又根据不同情况施以怀柔和强硬相结合的政策,终于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先后在2005年1月与南部反政府组织签署《全面和平协议》,2006年5月与达尔富尔反政府组织签署《阿布贾和平协议》等。
       《阿斯马拉和平协议》是在两年的时间内,苏丹政府与反政府组织签署的第三个有关结束内战、实现和平的协议,是苏丹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因此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苏丹总统巴希尔、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吉布提总统盖莱、阿盟秘书长穆萨等国家领导人和地区组织高官等都出席了签字仪式,并高度评价苏丹政府为和平进程所一贯付出的积极努力。
       此前,苏丹政府和“东部阵线”代表团一直进行接触,举行了各种形式的谈判,最后双方由厄立特里亚居中斡旋,在阿斯马拉进行了持续近半年的马拉松式谈判,双方终于在重大问题上互做让步,就权力分配、安全安排和财富共享等事宜取得了一致意见,从而保障了协议的成功签署。
       中东有媒体认为,苏丹政府在西部的达尔富尔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苏丹政府急于在东部的和平进程中取得成果,以缓解压力,树立和平形象。这也是《阿斯马拉和平协议》得以顺利签署的又一个原因。苏丹总统巴希尔在签字仪式上发表讲话指出,《阿斯马拉和平协议》是苏丹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解决本国问题的,它为非洲自行解决内部冲突树立了一个典范。
       
       (据10月16日《人民日报》)
       美国人口达3亿
       10月17日,美东部时间当日7时46分(北京时间17日19时46分),美国人口普查局大厅内的“人口时钟”显示,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
       自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以来的230年来,美国人口于1915年达到1亿人,其间用了139年时间;美国于1967年达到2亿人口时,用了52年时间;而今达到3亿人口时仅用了39年时间。美国人口普查局将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归于移民人数的增长。统计数字表明,在新增人口中,合法的与非法的移民高达40%,其中西班牙裔拉美移民又占了多数。
       美国人口的移民增长模式导致了美国人口结构和文化组合的演变,在美国社会中引起相当大的担忧和争议。
       对待人口结构变化和移民问题,美国社会持一种矛盾和两难的态度。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移民是美国社会的生机所在,接纳移民也是美国的传统价值。如果限制移民,美国人口结构将老化,很多事情也会没人做。文化同化问题也很难,强制同化有违个人自由价值,或会引起文化反抗或反弹,听之任之,“马赛克”现象会蔓延和加固。此外,新移民在社会保障等方面往往享受不到平等待遇,这可能成为美国社会矛盾的爆发点。
       现在美国人口达到3亿,人们的忧虑显然已多于喜悦。有人担心,非欧裔移民人口的增长会改变美国的种族构成,增加文化间融合的难度,而且可能造成更多的文明间磨擦;更有人担心,由此将造成更大的交通拥挤和更多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目前美国以全球4%的人口消耗着世界25%的能源。正是出于这些担忧,美国国会日前已通过一项法律,将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筑起一条长达1000余公里的双重边界隔离墙,以图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据10月18日《人民日报》)
       2006年度诺贝尔奖揭晓
       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公报指出,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法尔1959年出生,目前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60年出生的梅洛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马瑟和斯穆特借助美国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做出的发现,为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支持,将有助于研究早期宇宙,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恒星和星系的起源。公报说,他们的工作使宇宙学进入了“精确研究”时代。
       今年60岁的马瑟目前为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高级天体物理学家。1945年出生的斯穆特目前任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真核生物是有细胞核的生物,相比起细菌更为复杂,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生物。
       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科恩伯格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费尔普斯193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埃文斯顿,1959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教授。费尔普斯是一位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上世纪60年代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根据当时的这一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即此消彼长的关系。费尔普斯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他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普斯的研究成果增进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影响关系的理解。费尔普斯指出,今天的经济政策是制定未来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的前提,这已成为当今许多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10月12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穆克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称帕穆克的作品“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此外,帕穆克的作品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作品为广大普通读者接受的作家。
       现年54岁的帕穆克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年轻时曾立志成为一名画家,后全力投入自己喜爱的写作。帕穆克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并获得过众多国际著名文学奖,其中包括法国文学大奖、都柏林文学奖和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优秀文学奖。他的著名作品包括《白色城堡》、《黑书》、《新人生》和《我的名字叫红》等。
       10月13日,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宣布,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们获奖的原因是“为表彰他们从社会低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称,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才会成为可能。小额贷款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从社会的低层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民主和民权。
       穆罕默德·尤努斯已证明自己是一位可以将构想转变为数百万人们获益的政治行动的领导者。他的构想不仅使孟加拉国而且许多其它国家的数百万人受益。在未获得任何抵押的情况下向穷人发放贷款过去曾被认为是一件行不通的主意。尤努斯在三十年前首先也是主要通过孟加拉乡村银行使小额贷款成为摆脱贫困的重要工具。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世界各地在小额贷款领域兴起的许多机构的典范。
       (据10月2、4、9、12日“新华网”和10月13日中国日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