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区域发展]新型工业化挺起湖南工业脊梁
作者:王晓红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湖南正在抢抓中部崛起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弱省,其工业如何实现后发赶超,农业大省如何变为工业强省,是摆在当前湖南决策者面前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湖南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来抓,全省工业经济开始提速,去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2200亿元,增长15.3%。今年上半年,全省GDP为3206.2亿元,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1470.3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1355.84亿元,增长10.7%。GDP增幅比去年同期快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0.2个百分点,已连续10个季度保持11%以上的增长。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新型工业化正力推湖南工业崛起。
       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淑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湖南‘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湖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将达到3800亿元,实现平均增长12%,并形成4个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5个过500亿元、1个过300亿元的产业集群。湖南发展的核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前必须要破解‘大项目少、启动慢;大投入少、融资难;大创新弱、升级缓’的难题。”
       陈淑红说,湖南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已走出了“地理概念”,进入快速推进和实施的层面。
       他认为,首先要抓好规划,把加快启动规划项目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紧紧围绕10大优势产业、50个产业集群、100家核心企业的发展,狠抓“十一五”规划中的300多个重大项目实施;二是今年突出抓好泰格林纸、怀化木匠、株洲硬质合金扩建、长丰技改二期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建设;三是尽快出台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规划,并结合年度能耗降低4%的目标,积极争取永兴金银产业发展、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农业循环经济等项目纳入全国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在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加快实施一批技术升级、节能改造项目。
       其次是抢抓“中部崛起”的机遇。关键是按照国家“三基地一枢纽”的产业布局,抓紧落实并启动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有色深加工、钢铁、石化、林纸等产业集群,构筑湖南省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原材料及能源等四大基地。
       其三,园区工业要成为新型工业聚散地和辐射区。去年通过清理,湖南全省保留开发区76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73个。陈叔红说,园区工业的发展当前的主要问题有集中度小、专业化差、产出率低等。
       据了解,新型工业化正在挺起湖南工业的脊梁。中联重科、LG曙光、远大空调、长丰集团、华菱管线等一大批优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去年,规模工业利润达到188亿元,增长22%,10大优势产业占53.4%,提高2.2个百分点。另外,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走向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的集约型增长。
       但湖南相对于东部发达省份,工业发展的滞后仍然困扰着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化水平不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使工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三是体制性障碍。条块分割比较严重,许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资源不能充分流动。
       湖南的经济专家认为,三条途径可以使湖南新型工业化打破瓶颈制约。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水平。该省有60多所普通高校,一大批中央和省属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7个,科技资源丰富,其中不少研究成果达到了全国甚至世界先进水平。应充分利用这部分科技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使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
       二是以重点产业带动结构调整。湖南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因而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应以工业化为核心,重点发展对“三化”起支撑和主导作用的制造业。总的目标是培育一批带动能力较强、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制造产业。
       三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制度创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应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使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的经济主体之间充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转换政府角色,推进政企分开,政府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培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
       (8月28日《中国经济时报》,作者系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