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区域发展]扬州: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作者:刘 军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扬州是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之一。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22亿元,人均2026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1379元和5200元,在苏中苏北位居前列。
       近年来,扬州在城市发展中立足特有的文化、生态和产业优势,坚持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特色,致力打造完美的人居城市。经过多年的努力,扬州已成为一座个性鲜明、极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滨江城市。
       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近2500年的建城史上数度繁华,曾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世纪初,在人口超过50万的世界10大城市中,扬州位居第六。盛世繁华孕育了扬州灿烂的文化,李白和杜牧的千古名篇、欧阳修和苏轼的遗迹、扬州八怪等使扬州蜚声海内外。扬州学派、扬州戏曲、扬州工艺、雕版印刷、淮扬美食等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剧、扬州评话、玉雕、雕版印刷等已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世的繁华也为扬州留下了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扬州有保存完好的古城,有原汁原味的古运河,有被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晚清第一名园的何园等。近年来,扬州充分发掘自身资源,做大“水”、“文”、“商”文章,完善丰富了乾隆水上游览线、古典园林旅游线、历史街区旅游线等一批旅游线路,并加紧实施古城保护、瘦西湖东扩、文化扬州解读等重点旅游工程,提升了扬州的旅游规模和品位。
       适宜人居的精致特色城市
       近年来,扬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宁启铁路扬州段、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环城高速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200亿元改造城市道路、桥梁,完善了供水、供气、供电体系,污水处理率达60%,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新城西区。与德国开展了“生态规划与管理”项目合作,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在全国第一批通过国家论证,2004年扬州所有县(市、区)都已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2005年扬州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市阶段性验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4.5%,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6.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5平方米。经过几年的努力,扬州城市空间显著拓展,功能和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2004年,又在江苏省第一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目前正在冲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活力四射的滨江开放城市
       近年来,扬州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两大主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力实施沿江沿河开发战略,推进扬州开发区等六个省级开发区和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等一批专业特色园区建设,以项目招商促产业集聚,成功引进了高露洁、德州仪器、奔驰、沃尔玛、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台湾大连化学、川奇光电、永丰余、上汽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全市已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化纤纺织、电子信息、船舶制造、金属板材设备和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集群。2005年,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超过200家,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3.1%,增幅超过江苏省平均水平。扬州市围绕建设“国内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城市”和“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掘旅游资源,打造文化、休闲、生态特色旅游品牌。2005年,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2亿元。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传统商贸业正重放异彩,富春、冶春、三和四美等商贸业的老字号品牌和企业再现新的生机和活力。扬州是全国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以信息、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5月27日《中国经济导报》,作者系该报记者)
       相关链接:关注扬州 投资扬州
       未来5年,扬州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着力构建“一体两翼”的城市框架,优化城市交通环境、水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塑造城市个性特色,集聚工业、服务业新优势,加快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扬州市将保持适度超前态势,加快建立以交通、水利、电力和通讯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立足发展大交通、构建主枢纽,大力推进高速公路联网工程,干线公路畅通工程、农村公路富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公铁水联动、江河海直达的综合运输体系。全力争取淮扬镇铁路、京沪高速南延及过江通道、宁扬城际轨道交通,苏中机场等项目立项建设。借助即将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进一步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统筹长江和内河港口发展,加快扬州港“一港三区”建设,新建或改造长江万吨级以上泊位7座以上,到2010年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完成京杭运河“三改二”工程。加快信息网建设,重点建设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形成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扬州将按照“一体两翼、西进南下东联”的城市发展方向,加快集聚形成扬州沿江以扬州中心城区为核心,江都、仪征市区为两翼协调发展的城市布局。至“十一五”末,扬州主城区建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以上,初步形成“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新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城市格局。城市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人均道路面积达18千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良,市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3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56%,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6平方米,城市地面水功能区达标率达88%。文化名城特色更加鲜明,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对老城区实施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加强古城历史街区、城市建设风貌、人文景观、名园古宅和非物质形态文化的保护,充分体现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充分展现古城风统和韵味,充分展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现整体环境的协调。水乡城市特色更加突出,完成建成区内河道整治,沟通水系,建设滨河绿带和休闲广场,全面提升城市水景观水平。
       扬州着力打造沿江产业带,发展化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物流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沿江现代高效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基地。大力推进沿江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功能性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区内路网,加快港口、供电供热、防洪等项目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岸线资源,加强对重点岸线及腹地陆域的开发管理。大力推进沿河地区开发,以沿河地区现有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安大路建设、运河“三改二”整治、运河港口码头建设等为契机,加快沿河地区开放开发,提高沿河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干。加快构建区域性内河物流中心,做强沿河地区以人文旅游、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现代旅游业。力争到2010年,沿河地区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水平。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建设扬州港、火车货运站,仪征石化三大物流基地。建设“两古(古城、古运河)一湖(瘦西湖景区)”旅游区、环邵伯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仪征“两山一湖”旅游区、高邮湖风景名胜区、宝应湖荡湿地生态旅游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做大做强“扬州三把刀”品牌,改造提升餐饮、休闲沐浴等传统特色服务业。发挥“中国人居环境奖”品牌优势和信息化试点城市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房地产,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扬州市政府市长 王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