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区域发展]长三角格局生变 江苏沿江八市集体“领跑”
作者:吉 强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5年长三角经济格局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江苏沿江8市包揽了经济增速前几位,集体担当了“领跑”角色。在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看来,整体发展较好的“江苏板块”,是2005年长三角经济的一大看点。
       据无锡统计局依据长三角经济指标信息交换系统所进行的分析,从经济增速的位次来看,2005年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存在着较突出的不均衡性:南通增长15.4%,从上年的排名第六跃居首位,成为黑马;苏州(15.3%)、南京(15.2%)分列2、3位;无锡、常州并列第4位,均增长了15.1%;扬州、镇江、泰州和浙江的舟山并列第五位,增速均为15%,很明显,经济增速前几位的城市被江苏包揽。浙江环杭州湾7市的经济增速在15%—12.2%之间,上海为11.1%。
       “长三角三大板块经济增长的模式各有特点,江苏是政府推动的外向型经济加民营经济,浙江是老板经济加民营出口,上海是政府通过国有经济推动对外开放。由于有政府推动,江苏在速度上领先是不奇怪的。”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说。
       江苏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兴远认为,江苏沿江8市集体“领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随着全省投资环境的改善,民间投资出现较快增长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2005年苏州民间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7%,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引起关注的还有江苏沿江8市彼此的差距在缩小,尤其是苏中3市迎头赶上,使8市增速的高、低差不过0.4个百分点,不仅大大少于上年的2.9个百分点,而且远低于浙江环杭州湾7市的2.8个百分点。
       对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新“亮点”,刘兴远表示,这说明江苏沿江开发的效应在日益显现,苏中快速崛起的势头在增强。“前些时候到南通如皋调研,以前不怎么出名的如皋港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上了很多项目。”此外,由于沿江高速、苏北铁路和润扬大桥的相继通车,江苏南北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苏中经济增长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日益显现。
       平稳、较快、协调发展使江苏沿江8市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2005年,沿江8市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比重上升为43.1%,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比重分别升至45.5%、41.9%和43.4%,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4个、0.6个和2.5个百分点。
       不过,江苏沿江8市和长三角其它城市一样也遇到了经济增长趋缓等问题。无锡统计局的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长三角16市中,除扬州、镇江、泰州3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上年有所提升外,其它城市均有所回落,最高的回落了3.4个百分点,16市增速均值回落了1.5个百分点。
       无锡统计局的专家认为,长三角经济增长的趋缓,主要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各城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目前长三角各地正处于反思和调整期。“相比于浙江的原生型民营经济,江苏的民营经济和政府有着密切联系,是次生型的,活力不够,因此,江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应是从政府推动逐步转向市场推动。”刘志彪说。
       (4月11日《新华日报》)
       相关链接
       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总规模重心区域
       目前,长江经济带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建材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总规模的重心区域和生产力提升、产业升级的支撑基地。
       近年来,在长江中上游经济带的产业集群发展迅猛的同时,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流域钢铁产量占全国的36%;石化工业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50%以上;长江经济带内的汽车走廊已初步形成,集中了全国47%的汽车产量;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是长江水能资源中最靠近负荷中心的巨型电源点。
       长江经济带具有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区位优势;蕴藏丰富、相对集中的水资源和其他资源优势;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密集的空间结构优势;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生产力要素优势;对外开放基础较好、经济合作发展潜力较大的增长条件优势等诸多优势条件。这些优势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将在我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