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法律法规]知名人士逝世消息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戴爱莲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戴爱莲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戴爱莲上世纪30年代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后入尤斯—雷德舞蹈学校学习,1940年回国,先后在重庆歌剧学校、重庆育才学校、上海乐舞学院任教。1946年后把拉班舞谱介绍到中国。1948年,在北京师大体育系、美术学院教授舞蹈课。1949年任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副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副院长,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指导、顾问,中国舞协第一届主席、二至五届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拉班舞谱学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民盟第二至五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她编有舞剧《和平鸽》、舞蹈《荷花舞》、《飞天》、《春游》等;整理了民间舞《西藏舞》、《狮子舞》、《红绸舞》、《剑舞》等。
       (据2月11日《人民日报》)
       李慈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慈君同志,因病于2006年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李慈君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何鲁丽、刘延东、周铁农等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李慈君原籍广西苍梧,1937年10月出生于香港,1960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1983年至198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作访问学者,1991年到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2年回国后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8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科学系主任,曾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委员,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李慈君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的孙女,199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民革中央委员、中央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李慈君注意发挥自己在水文地质等领域的专业特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作出了贡献。
       (据2月12日《人民日报》)
       辛明
       正兵团职离休干部、空军指挥学院原政治委员辛明同志,因病于2006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辛明是安徽省萧县人,1938年入伍,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他历任游击队文化教员、干事、编辑、秘书、股长、科长、处长、师政治部副主任、空军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空军报社社长、北京市仪表局党委副书记、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辛明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据2月21日《人民日报》)
       林金泉
       原邮电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金泉同志,因病于2006年1月26日在广州逝世,享年69岁。
       林金泉病重期间和去世后,温家宝、黄菊、贺国强、华建敏等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林金泉是福建建瓯人,1937年1月出生,1953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福建省政和县、松政县邮电局副局长,福安专署邮电局生产班子成员,宁德地区电信局科长,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副处长,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邮电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林金泉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据2月21日《人民日报》)
       周力
       原基建工程兵后勤部部长、副兵团职离休干部周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周力是河北省丰宁县人,满族,1932年脱离东北军,参加绥中抗日义勇军,1936年参加我党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他历任科长,所长,厂长,副处长,处长,主任,专员,组长,副局长,代局长,局长,原基建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兼装备处长、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新中国铁道事业和物资保障事业,为我军后勤工作和基建工程兵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1988年,周力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据2月21日《人民日报》)
       张中行
       2006年2月24日凌晨,著名学者、散文大家张中行,因多脏器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北京病逝,享年97岁。
       3月2日10时整,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身穿素装的人们三人一排,为张中行先生送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香河人。
       (据2月27日和3月3日《人民日报》)
       于若木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研究员、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于若木同志逝世后,党和国家许多领导同志、老同志及生前友好以不同方式对她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于若木原名于陆华,1919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3月与陈云同志结为革命伴侣。1943年12月调西北财经办事处任机要秘书。
       1950年5月,于若木调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1957年调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室工作。1961年担任陈云同志秘书。1964年12月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79年9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主任。1981年1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1986年她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她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据3月7日《人民日报》)
       叶藻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装甲兵顾问叶藻同志(大军区副职),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郭伯雄、曹刚川、王刚、徐才厚和彭冲、张震、张廷发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叶藻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叶藻是浙江镇海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侦察员、排长、连长、营长、队长、科长等职,参加了新四军东进作战、苏南根据地抗日武装斗争、攻克金坛日伪军据点和黄桥、营溪、姜堰、曹店、新登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两次保卫涟水、莱芜、孟良崮、沙土集、淮海和渡江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厂长、副师长、武装力量监察部装甲和坦克机械兵监察处主任监察员、第二坦克学校训练部部长、第五坦克学校校长、坦克技术学校校长、装甲兵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我军军事教育的发展、军事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人民装甲兵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叶藻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据3月10日《人民日报》)
       邓飞
       原粮食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原商业部顾问、党组成员邓飞同志(部长级待遇),因病于2006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邓飞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曾庆红、吴官正、贺国强、曾培炎、华建敏和彭冲、廖汉生、谷牧、迟浩田、张震、陈慕华、洪学智、赵南起、毛致用、邓力群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邓飞是江西兴国人,1911年生,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宣传员、红二十一军一八一团政委、红一军团第三补充师政委,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率部参加了四渡赤水、遵义战役、东征战役等;抗战时期,历任抗大党总支书记、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后勤部政委、四野四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财贸部部长,中南局财经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粮食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9年离休。
       邓飞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八大、十二大列席代表,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据3月11日《人民日报》)
       叶至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审叶至善同志,因病于2006年3月4日在京逝世,享年88岁。
       叶至善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王兆国、刘云山、王刚、许嘉璐、刘延东、周铁农、张怀西和雷洁琼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叶至善同志1918年出生在江苏苏州,青年时代协助其父叶圣陶编辑少儿书刊,1953年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1988年底筹建开明出版社并任社务委员会主任。他先后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届中央常委,第七、八、九届中央副主席,第十、十一届中央名誉副主席,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副秘书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了大量工作。他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和科普创作,为青少年编创了大量优秀书刊,为我国出版事业和科普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3月16日《人民日报》)
       李庄
       “乱世能横戈立马,以笔代枪;盛世能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一生的老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庄,走完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新闻人生,于2006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3月15日上午,首都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这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和当代著名记者。
       李庄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王兆国、刘云山、张立昌、陈良宇、贺国强、郭伯雄、王刚、朱基、李瑞环、宋平、尉健行、何勇、陈至立、陈奎元和彭冲、丁关根、迟浩田、钱其琛、陈慕华、曹志、洪学智、叶选平、宋健、邓力群、韩光等,以不同方式表示问候和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出生于1918年的李庄,在抗战的洪流中开始自己的新闻生涯。他采写的《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敌后三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新闻和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解放的历程,热情讴歌新中国的诞生;他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发回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等,展示了中朝军民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留下了他诸多名篇名作。
       从1948年参与人民日报的创建到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对人民日报的发展和党的新闻事业兢兢业业;在新闻理论方面,他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他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新闻工作的灵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独立思考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等深刻论断,让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受益匪浅。2004年结集出版的《李庄文集》,被许多新闻界后辈称为“不见面的老师,不握手的朋友”。
       李庄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编委会委员,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三和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据3月17日《人民日报》)
       武少文
       原农业机械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武少文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于2006年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武少文病重期间及去世后,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回良玉、贺国强、王刚、朱基、华建敏和邹家华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
       武少文原名武翰章、柏洁民,1912年生,吉林省双阳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鲁西馆陶县抗日县政府秘书、代县长,冠县抗日县政府秘书、代县长,冀鲁豫张秋县抗日县政府县长,郓城抗日县政府县长,冀南行署办公室副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吉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民政厅厅长、财政厅厅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第一副厂长、代厂长,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所长,辽宁省农业机械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辽宁省机械工业局副局长,辽宁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农业机械部副部长兼中国农业机械服务总公司总经理、部党组成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问。1986年离休。
       (据3月19日《人民日报》)
       常黎夫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常黎夫同志(省长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12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4岁。
       在常黎夫病重期间及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贺国强、王刚、宋平、薄一波、李铁映、华建敏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
       常黎夫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先后任共青团米脂县委书记、中共米脂县委代书记、共青团陕北特委书记、中共兰州特支书记、中共甘宁青特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副局长、边区政府副秘书长兼秘书处处长和研究室副主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常黎夫先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西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协陕西省副主席、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部长。粉碎“四人帮”以后,常黎夫被彻底平反,先后任政协陕西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常黎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党的十六大代表,第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据3月19日《人民日报》)
       刘志坚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刘志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3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胡锦涛、江泽民、曾庆红、俞正声、郭伯雄、曹刚川、王刚、万里、刘华清、薄一波、徐才厚、刘延东、肖克、彭冲、廖汉生、谷牧、杨白冰、迟浩田、张万年、张震、洪学智、赵南起、邓力群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刘志坚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刘志坚是湖南平江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科长、处长、部长、工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副主任,纵队政委,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委第一局副局长兼军事报导处处长等职,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桐柏军区政委、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委情报部副部长、部长,总政宣传部部长、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昆明军区政委、第一政委等职,为党和军队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刘志坚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据3月21日《人民日报》)
       段子俊
       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段子俊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于2006年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段子俊病重期间及去世后,胡锦涛、曾庆红、贺国强、王刚、李鹏、万里、尉健行和邹家华、宋健、朱光亚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
       段子俊1913年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中共中央军委三局科长兼通讯器材厂厂长、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第四部部长、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三处处长、中央军委三局处长。1945年9月以后,历任中央军委驻东北通讯联络分局局长兼东北军区三处处长、大连光华电器总厂厂长、关东电讯工程专门学校校长、中苏远东电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大学党委书记兼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邮电总局第一副局长、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等职,为创建中国航空工业作出重要贡献。1985年离休。
       段子俊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据3月25日《人民日报》)
       慕纯农
       原铁道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慕纯农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于2006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慕纯农病重期间及去世后,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贺国强、王刚、华建敏和丁关根、韩杼滨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
       慕纯农1912年10月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32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吴堡县委委员,共青团陕北特别委员会书记,中共陕甘晋省委委员,中共陕甘宁省委工作团团长,安边、固源、元城县县委书记,静乐地委书记,晋绥边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主任。1940年8月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1947年7月出席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1949年4月后历任天津铁路局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国铁路总工会党组委员、组织部部长,铁道部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人事局局长。1961年2月后历任铁道部党委委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部党委监委第一副书记、部落实政策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部党组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离休。
       慕纯农是党的七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据3月25日《人民日报》)
       凌毓勋
       原物资部副部长凌毓勋同志,因病于2006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凌毓勋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曾庆红、贺国强等以不同形式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凌毓勋1926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50年从贵州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参加工作,在东北计委综合局任科员,1952年在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局工作,先后担任副科长、科长职务。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同年任国家建委主任办公室秘书,1961年任国家计委基本建设综合局科长,1962年任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秘书,1970年在物资部“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任国家计委物资局小组负责人,1978年任国家物资局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任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秘书,1982年任国家物资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85年任国家物资局局长、党组书记,1988年任国家物资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99年退休。
       凌毓勋是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据3月27日《人民日报》)
       刘立青
       原铁道部落实政策领导小组成员刘立青同志,因病于2006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刘立青病重期间及去世后,丁关根、韩杼滨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
       刘立青1908年2月生于湖南省宁乡县。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战时宣传员,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三师营指导员、第三军警卫团营指导员,武汉要塞堡垒营连长、营长。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后历任中央组织部干事,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干部科科长,中央办公厅警卫科科长,中共抚顺市委委员兼保安团团长,安东地委民运部部长,西满分局二地委民运部部长,泰来县委书记,中南铁路运输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0年4月,刘立青调入铁路部门工作。历任柳州铁路分局副局长兼政治处主任、党委书记兼政治处主任,铁道部设计总局副局长,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副院长,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副局长,铁道部落实政策领导小组成员。1988年离休。
       刘立青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据3月28日《人民日报》)
       梁灵光
       原中共广东省顾委主任、广东省委原书记、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同志于2006年2月25日在广州病逝,享年90岁。
       梁灵光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刘淇、刘云山、吴仪、张立昌、张德江、陈良宇、周永康、贺国强、曾培炎、王刚、李鹏、万里、乔石、朱基、李瑞环、宋平、刘华清、李岚清、薄一波、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顾秀莲、热地、路甬祥、乌云其木格、傅铁山、华建敏、陈至立、肖扬、贾春旺、王忠禹、廖晖、刘延东、阿沛·阿旺晋美、李贵鲜、张思卿、霍英东、马万祺、张克辉、周铁农和张劲夫、黄华、彭冲、廖汉生、王芳、谷牧、郑天翔、杨白冰、田纪云、迟浩田、张万年、姜春云、钱其琛、王汉斌、张震、倪志福、陈慕华、雷洁琼、李锡铭、王光英、布赫、吴阶平、曹志、洪学智、叶选平、杨汝岱、任建新、宋健、钱正英、朱光亚、胡启立、陈锦华、赵南起、邓力群、张廷发、韩光,以及何厚铧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梁灵光是福建永春人。他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苏中三分区如皋县县长,四分区专署专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参谋长、军党委常委等。新中国成立后,梁灵光历任厦门市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福建省革委会副主任,轻工业部部长,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等。
       梁灵光是中共十三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二、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据4月1日《人民日报》)
       李硕
       军事科学院原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李硕同志,因病因治无效,于2006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郭伯雄、曹刚川、刘华清、徐才厚、李德生、肖克、迟浩田、张万年、张震、赵南起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李硕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李硕是河北房山(今北京房山区)人,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入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教员、干事、师政治部秘书等职,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外围樊村、太原、香河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科长、处长、军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书记、军事科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书记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李硕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第九届委员。他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据4月9日《人民日报》)
       张海云
       海军北海舰队原政治委员张海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张海云是辽宁兴城人,1946年参加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参军入伍。革命生涯中,他历任连副指导员、青年助理员、潜艇副政委、潜艇政委、海军潜艇第一支队政委、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海军烟台基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水面舰艇学院政委、海军南海舰队政治委员等职,为核潜艇部队的创立、建设与发展和舰队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张海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委员会委员。他1988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曾荣获解放奖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据4月19日《人民日报》)
       胡峨亭
       国防大学原政治部主任胡峨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郭伯雄、曹刚川、王刚、刘华清、徐才厚和李德生、肖克、迟浩田、张万年、张震、洪学智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胡峨亭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胡峨亭是浙江镇海人,1940年入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分队长、连文教支书、干事,先后参加了苏北、淮北地区反日寇大扫荡。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大学政治指导员兼班主任、秘书、股长、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科长、助理员、副处长、处长、军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等职,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培养我军高级军事人才做出了贡献。
       胡峨亭是全国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据4月1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