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灯下翻书]“大师”要诀与当下“范进”
作者:傅光明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文学界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即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如此反着想,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也必是伟大的时代。那几乎同时产生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古典名著的乾隆时代,是否可以堪称伟大的时代?现在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红楼梦》热得高烧不退,而且已成为商家与媒体的炒作噱头。而与《红楼梦》同时代产生的另一部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却连儒林之士都对它冷落了似的。
       从吴敬梓与曹雪芹的生平,以及他们所生活的地理人文环境来看,有其相似的地方。倒可以从中归结出成为文学大师须具备的五大要素,觉得挺好玩,聊备一格。
       第一,要有天赋的文学才华。这自不待言,没有这一条,后边的四要素根本就没有意义。一个作家关键是语言,语言都不过关,还谈什么写作。现在有些作家写手,语言就像白开水,把水分挤出去,也就没干货了。
       第二,得高考落榜。中了举,一帆风顺志得意满,作品中当然不会有失落的读书人那种对世态人情的愤世嫉俗。亦即“八股中举者”很难成为大师。
       第三,得家道中落。若没有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经历,便难深刻体会世态炎凉。
       第四,还得有时间不能太短的江南生活,最好是在南京,可以感受六朝故都的熏染。
       第五,性情上得有股我行我素的魏晋风骨。没有这股疯癫劲,写出东西也会钙流失。
       其实,即便在今天,做一个我行我素,具有魏晋风骨的人,都会时常让人觉得不合时宜,甚至会被认为有病。因为我们已养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单极思维定式,我把它归结为“我最好型”思维逻辑,即第一,我是最好的;第二,因为我已经是最好的,别人再不能说我不好;第三,既然我是最好的,如果有谁说我不好,那只能是你不好。这样的思维逻辑是可怕的!现在被媒体炒作起来的一些人与事,不常常如此吗?谁被说得多么好了以后,你就不能说他不好了。你说人家不好,人家的“粉丝”就会不讲道理地运用网络垃圾语言把你骂死。一点不懂得“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道理。像这些,需要吴敬梓撕开假面,进行直面的讽刺!
       让吴敬梓讽刺的素材,来自日常生活。据说,北京一所名牌大学附近有“考研一条街”,那里打造着层出不穷的“范进”。“范进”已经太多了,而且扩招又使“范进”面临着“中举”之后的困境。一路折腾下来,考上或考不上,估计都快疯了。
       我看到一条对《儒林外史》的带有既定模式的评价:“《儒林外史》的批评矛头主要是针对以八股取试的科举制度,作品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这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事实上,《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古典名著在今天两种截然不同的身后命运,一个成为媒体炒作的文化噱头,一个却受到冷落,这种强烈反差同样值得思考,至少它是学风浮躁与随众心理的一种反映。是文化出了问题,文化人出了问题,还是存在即合理,谁都没有问题?那就是我有病了!
       [杨孔翔荐自《青岛日报》2007年3月23日/夏清泉图《“疯狂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