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区域发展]河北首倡环渤海钢铁经济圈
作者:周 颖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环渤海钢铁经济圈的设想“看上去很美”:五省二市(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内蒙等)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1/2,如果能做到同一个声音说话……
       2005年11月15日,在天津召开的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钢铁行业权威人士对记者说,这一计划的推行将有利于提升环渤海地区钢铁企业的发展,促使环渤海地区钢铁企业的优势集中释放。但业内多方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构建环渤海钢铁经济圈的设想是好的,但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如税收、股权等。
       钢铁经济圈构想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环渤海钢铁经济圈设想。宋继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环渤海钢铁经济圈不是空想,因为在国内钢材市场上,环渤海钢铁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2004年全国钢铁企业累计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中,环渤海地区占8家。环渤海地区还有资源和港口交通等优势,表明环渤海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在全国钢铁工业盘子上举足轻重,抓好环渤海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就等于控制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数据表明,环渤海钢铁企业钢铁产量占全国的1/2。以2004年为例,根据对环渤海地区31家重点钢铁企业的调查统计,累计生产钢材9494.47万吨,比2003年增长8.7%,产量占环渤海地区五省二市总量的71.09%,占全国钢材产量的31.93%。2005年五省二市的生铁产量将达1.7亿吨,粗钢1.7亿吨,钢材1.65亿吨,分别占全国生铁、粗钢、钢材总量的54%、51%、46%。宋继军等人认为,环渤海钢铁经济圈至少在四个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五省二市的资源共享。资料表明,环渤海经济圈钢铁原料资源丰富,铁矿储量占全国58.5%,2004年铁矿石产量22593万吨,占全国74%,焦炭产量10578万吨,占全国59.6%。徐向春说,2005年早些时候,山西焦炭的企业曾有意和河北的钢铁企业合作,也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买主,而河北的钢铁企业也希望找到直接供应渠道。面对焦炭市场剧烈波动,山西、河北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就焦炭长期供应及价格进行协商,期望建立长期稳定关系。
       其次,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集中。环渤海钢铁经济圈的形成,首先是各区域内的钢铁企业进行重组,形成大的钢铁集团。以首钢为例,首钢的搬迁将会提升唐山辖区内产品结构的升级,继而会加大产业集中度。
       第三,可增大钢材价格话语权。华北首钢、唐钢、宣钢、承钢、天钢五钢厂每月召开月度价格研讨会,共同商议确定北京市场的建筑钢材订货、结算价格,以协调钢厂之间的市场行为,共同占据华北市场的主导地位,该价格对全国建筑钢材价格亦有指导作用。一旦形成环渤海钢铁经济圈,华北五钢厂在全国的价格主导权也将进一步加大。
       第四,环渤海钢铁经济圈对于各区域内的钢铁企业重组也有积极作用。根据市场趋势,钢铁企业重组是不能回避的,在这个前提下,环渤海钢铁经济圈将会考虑更多钢铁企业的现状进行横向或纵向跨区域联合。充分利用相对集中的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环渤海周边地区钢材消费量大(据预测为消费量为1亿吨)的优势,这比企业之间孤立的重组优势要大。
       河北三层面整合
       “构建环渤海钢铁经济圈第一步就是要重组。各区域钢铁企业的重组是必须的,河北已经起到表率作用,钢铁企业的重组已经到了最后关口。”宋继军说。据其介绍,目前河北省已经制订了完整的计划,将以“先整合后改造,积极扶持、壮大、发展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指导思想,在三个层面上引导和推动全省钢铁企业进行重组。
       第一层面的整合是组建两个大钢铁集团。在河北省南部,以邯钢为主,整合石钢、邢钢以及部分其他钢铁企业,建成南部大型钢铁集团;北部以唐钢为主,整合宣钢、承钢以及部分其他钢铁企业,建成北部大型钢铁集团。
       第二层面的整合,重点推进唐山、邯郸两个地区的钢铁企业整合。按照初步规划,唐山市到2005年底,现有的57家钢铁企业整合到30家,进而到2006年整合到20家,2007年整合到10家。邯郸市到2007年,将现在40家钢铁企业整合为4家大型企业集团。
       第三层面的整合,引导和鼓励其他地区独立的炼铁、炼钢、轧钢等企业以工艺链、产品链为纽带,通过互相持股、参股等形式进行整合,或与钢铁联合企业进行重组联合。到2010年,河北钢铁企业数量将由现在的202家整合为40家左右,届时全省排名前10位企业钢产量将占全省总量的75%以上。
       记者获悉未来河北省钢铁工业布局将进一步突出唐山、邯郸两个重点地区;张家口、承德、石家庄和邢台地区,主要是围绕现有大型骨干钢铁企业专业化生产进行改造升级,形成各自特色;其他地区不宜再发展钢铁冶炼和热轧生产,可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冷加工和精深加工钢铁产品,拉长产业链。
       河北钢企重组模式选择
       据消息人士透露,河北省国有钢铁企业的重组可能比较倾向于上海宝钢的模式。而民营企业的重组在打造强强联合的基础上亦希望树立一些标杆企业,为日后的上市做铺垫。
       根据《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河北省钢铁工业的发展构想是以建设钢铁强省为目标,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调整产业布局,适当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全面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推动企业整合重组。山东一位不愿具名的钢铁企业总经理对记者表示,河北钢铁企业的重组很有示范效应,一旦成功对于环渤海钢铁经济圈的形成会有积极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此事是可以推动的,但也不可能短期完成,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还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
       一些障碍尚待逾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对记者说,资人不到位、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重组就触不到核心;北京兰格钢铁网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根表示,钢铁企业的重组首先面临的是税收问题,尤其是跨区域的重组更为突出。其次是地方保护,谁都不希望自己属地的企业被别人兼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河北钢铁企业老板表示民营企业的重组难度更大。一是民营企业不愿意重组。二是目前这种局面,民营企业还有生存空间,为什么非要选择重组?换句话说,重组之后的利益如何分配是重组的难题所在。
       “重组大局已定后,其他问题需要在重组过程中解决。环渤海钢铁经济圈是可行的,因为在未来的钢铁走势及发展模式上,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宋继军表示。
       (2005年11月17日《新京报》)
       相关链接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20个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型企业密集、60多个港口星罗棋布。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1/4,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一是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这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二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耕地面积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三是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渤海地区拥有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还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形成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四是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五是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
       成渝经济圈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核心地区23万平方公里内,是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包括三十几个城市的经济带。人口总量近1亿,是我国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根据“十一五”规划,5年后川渝两地GDP将超过1.4万亿元,是目前的两倍;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人均GDP 达到3600美元。
       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电站设备制造、军用飞机设计制造、电子信息科研和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水能资源开发、天然气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核工业和其他军工基地,也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成渝经济圈具有其他经济区所不同的区域特点和经济结构特色,它在全国的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个“五个基地、一个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从目前形成的布局态势看,成渝地区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包括两个特大中心城市(重庆、成都)、三个城市经济圈(重庆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圈、川南城市群经济圈)、四条经济带(成达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长江沿线经济带,宝成、成昆铁路和成广、成乐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在内的西部最大的跨省市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