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灯下翻书]愤怒不能当饭吃
作者:梁 子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毫无疑问,《愤青史记》是我最近几年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好书之一。
       历史多悲剧,尤其是历史上的愤青。《愤青史记》从历史取材,选取了陈亮、严蕊、汲黯、王安石、傅青主、韩信、张籍、吴起、朱彝尊、庄子、屈原等16位人物,用庖丁解牛般的酣畅笔法,把他们的精彩快意或恨意人生呈现在读者面前。时空流转,沧海桑田,我们虽然不能以当下的价值观来揣测他们当时的喜怒哀乐,但却能从作者精彩的文字中感受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散发的愤懑之气,穿越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在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文献中,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愤青,使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愤青史记》中所述史上之愤青,实际上都是一些狂狷之士、性情中人。所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所以就有宣称“生不能五鼎食,死当五鼎烹”的狂人,也有洞悉“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德之至也”的智者。在作者看来,愤青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为愤青,另一种是文化愤青。作者认为,汲黯和豫让可以看作是行为愤青,前者一生特立独行、不服天子政令,且敢作敢为、不假掩饰,始终保持愤青本色,甚至老而弥坚;后者则以武犯禁、忍辱负重,为报知己之恩,不惜“斩衣三跃”、士为知己者死。陈亮与王安石可以看作是文化愤青,前者固然豪情万丈、文采斐然,颇具大敌当前、纹枰论道之风采,但此人太多空谈、不知实务,最终还是“空留高咏满江山”;后者固然指点江山、激扬古今,提出并推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但他为人执拗、不知通融,终于还是因为“自视过高”而功亏一篑……
       从我的阅读感觉上看,书中描写的16个人物中,有好几个算作愤青多少有些勉强,比如严蕊。她只是一个被朱熹无端公报私仇而鞭笞的有文才的女青年,虽然内心不爽,但她并无多少愤世嫉俗之言行;给武则天办事的来俊臣,“造案”手段再高明,也只能算是爪牙、酷吏;而李克用和李存勖都是一介勇夫,虽郁闷非常,但并不是所有郁闷的人都能成为愤青——就像本书作者缥缈在书中说的一样,愤青应当是“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李克用、李存勖等人和这个定义显然还有一些距离。
       但不管怎样,《愤青史记》里所散发出的那股“愤青气”还是让我们这些“愤青”感觉非常受用。古时的“愤青气”,其实就是古代文人的一股倔强之气。而现在,这种愤青气已经是越来越少了,相反“流氓气”却越来越浓了。如作者在前言里所说:现在当个愤青,“成本很低”,以至于人人皆可以愤一把。以愤青的身份,在江湖中混饭吃,没有本领,好像也没有关系似的。那些真正有本领、真正可以“愤”的人,反倒转为青衣小帽,优哉游哉,只管闷声不语地品茶打牌。
       确实,愤怒不能当饭吃。但我们心中那一团火都各自压着,世界当如何豁亮?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马静荐自《济南时报》2007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