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修真养性]《太乙金华宗旨》的丹道理论探微
作者:张 琰

《中国道教》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扬名海外的道教典籍,成书年代已难确考。该书版本众多,根据莫尼卡(Monica Esposito)教授的考证,《太乙金华宗旨》有六个版本,而这六个版本又分属于净明道与全真道龙门派两个系统。我们下面的讨论,除特别注明之外,一律采用《道藏辑要》本。全书共十三章,一改传统丹经隐晦难懂、多用隐喻的特征,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修道成仙的方法途径,提出了一套独特的集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为一体的以光为核心的修炼理论。
       

       
  一、光的形上意义探源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被认为是神圣化了的生命体现,救世主或圣者诞生前夜都有巨大的神光出现。
       
  著名宗教学者埃利亚德(Eliade)在对各宗教涉及的光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指出:“所有类型的光的体验都有着共同的因素:‘它们使一个人脱离其世俗的宇宙或历史的状况,将他投入一个在质上完全不同的宇宙,一个具有根本区别的超越的神圣的世界。这个神圣的超越的宇宙的构造依据人的文化和宗教而有不同。尽管如此,共同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就是说,通过与光的交会而被启示出来的宇宙与世俗的宇宙形成对立并超越后者,因为它在本质上是精神性的,换言之,唯有具有灵魂者才能达到它。对光的体验通过揭示灵魂的世界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主体的存在论状况……这种超自然的光的意义是直接地传达给体验者的灵魂的……证见这种光也就突破了主体的存在,向它揭示出,或者使他较以前更为清楚地看见了那个精神的,神圣性的,自由的世界;简而言之,这是作为神的创造物的存在,或是由于神的临在而圣化了的世界。’”埃利亚德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各宗教对光的体验都是一种形上的体验,体验到神秘之光就能超越肉体之限制,达于永恒和无限,此体验是一种与生命终极关怀有关的体验。可以说,没有这种体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就得不到实现。
       
  纵览《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不难发现,修炼者对所证见之光的体验也是一种形上的体验,这种形上的体验使光区别于普通的光,具有了本体的意义。此种以光为本体的观念在中国思想中并非前所未有、突然提出的。光在前期全真道作品中被多次提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经常把炼丹经验比喻成光,并用诗词描述出来:“如金如玉又如珠,兀兀腾腾五色铺。万道光明俱未显,一团尘垢尽皆涂。频频洗涤分圆相,细细磨揩现本初。不灭不生闲朗耀,方知却得旧规模。”在王重阳的体证中,人之本初如光一样,不生不灭,永恒照耀,无法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在这里光已有形上意味。丘处机言:“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神也,性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学人但能回光,即了生死,此光超日月,透三界。若无此光,天地亦冥顽不灵矣,万物何处口生。此光即原始威音也。众生轮回者,因此光顺出,作口种妄想,故幻出皮囊,积骸如山,积血如海。”从丘处机的体证来看,光不仅为藏精藏神之所,而且此光“透三界”、“超日月”、“超乎劫数之外”,天地万物皆由此光而出,皆由此光而生;并且丘处机指出,光即元神,从而明确把光与人本身联系起来。很明显此光已不是普通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光,而是产生天地万物并主宰万物的本体之光。龙门派后继者们在《太乙金华宗旨》中,提出体征光本体的工夫即回光法,同时对回光法的具体操作程序、修炼过程中出现的身心反应、所应避免的错误、应该出现的证验等等,也都作了系统的论述。
       

       
  二、以光为核心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
       

       
  《太乙金华宗旨》作为全真道龙门派经典,在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一套融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一体的系统的丹道理论体系,不但使光的本体地位更为稳固,而且还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阐发出一套回光的工夫,从而使光的形而上学更为圆融贯通。
       
  第一,光为本体。与以往的文献相比,《太乙金华宗旨》关于本体之光的论述更加直截了当,书中说:“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干,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光无所不在又无所在,从人体小宇宙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人的感觉思维活动无不凭借此光的护持而存在,有此光则一切皆有,离此光则一切皆无。在这里,光的本体含义彰显无遗。
       
  《太乙金华宗旨》对光本体的论述,也从其对回光之最终目的的阐发上体现出来:“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天地阴阳之气”、“造化之真炁”、“千劫之轮回”、“形神未兆之初”、“天地未生之体”等,皆强调所回之光为超生死轮回和天地劫数之光,为个体未生之前形神合一之光,这种意义上的光,无疑已非经验之光,而是本体之光。
       
  另外,除了从整体上阐发光的本体性外,《太乙金华宗旨》还落实到个体身上,把光描述为人的生命本体或本性。《太乙金华宗旨》说:“盖天心犹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暴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该书把光比喻成拥有很多奴婢的主人来说明光对个体生命的主宰,认为在人体小宇宙中,光为主宰、“主人公”,一回光,如同贤明的主人发号施令,男女仆从皆听命于主,各司其事,有条不紊,其主宰人的生命就如主人主宰奴婢,尽管这一比喻有欠妥当,但它反映出来的光的本体地位和前文是相应的。
       
  为了使修炼者进一步了解本体之光,《太乙金华宗旨》进一步区分了性光和识光。它认为,性光为先天形上之光,识光为后天形下之光,“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性光如明镜照物、水之映物一样无分无别,而识光如镜中影子、水中映像,有分有别。修炼者静坐到一定程度,当光出现时,当下体会到的光为性光,但转念去思考光的颜色、大小、亮度等时则光转为识光。识光并不是说光不存在,而是光落到意识领域。例如,《太乙金华宗旨》在强调回光验证时提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体验,修炼者一体验到该景象时的光为性光,若用意识去辨别光是否真为白色时,则性光转为识光,即所谓“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
       
  因此,本体之光即性光,性光不同于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宇宙中一切现象的终极根源,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它创生
       万物但又内在于万物之中,既超越又内在,它是宇宙实体与万物本体的合一,离了此光则一切全无,拥有此光则拥有一切,如是说的光无疑等同于老子之道,而《太乙金华宗旨》也恰恰这样认为,它开篇即说:“自然日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显然,此光就等同于老子的道。该书认为人机在二目,回二目之光就可以见性光,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回两目之光呢?这就涉及到具体的操作方法问题,即作为工夫的光。
       
  第二,光为工夫。在《太乙金华宗旨》中,光不仅是本体,而且还是把握本体之光的工夫。所谓工夫指具体修炼的方法或途径,该工夫在书中被称为回光返照,简称回光法。《太乙金华宗旨》用“回光调息”、“守中回光”、“回光活法”三个章节详细阐述了回光法,据该书记载,回光法最早出现在文始真人关尹子的著作中。
       
  首先,回光之诀,全用逆法,这是回光法的前提。逆与顺相对,“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是内丹修炼的基本原理。丹家认为,父母阴阳交合,先天一炁入脉中,成为胎元,此时胎内精气神浑然一体,等十月期满胎人长成,离母胎而出后,后天气生,即与先天祖气断开。自此先、后天分开,性命分离。到十六岁情欲萌发,逐境而生,精驰神耗,以至形如枯木,此为顺生,常人皆按此道生活。逆指的是逆顺生,即逆常人所行的法则,从后天返先天,炼后天精、气、神为先天精、气、神,直至与道合一。回光法作为内丹修炼之法也不例外,遵循内丹修炼的基本原则,以逆为前提,认为人机在两目,两目照看大千世界,则精华随之外逝,只有使两目内视而不外看,才能使精气内流,从而明心见性,了证性光。
       
  其次,回光的总原则是意想天心。所谓意想天心即“精思”、“纯想”、“纯炁”,指的是使意念集中在天心部位,排除一切念头,包括邪念和正念,直至无任何欲念存在。而天心是道教内丹功法炼养的关键部位,亦称“玄关”、“先天窍”、“玄牝之门”、“先天一窍”,是炼内丹最玄妙最紧要的关窍,宋元以来十分重视。丹家认为,此窍开则窍窍开,但这个关窍究竟在身体的什么地方,丹家历来秘而不宣。故对于如此重要之关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太乙金华宗旨》鉴于此种情况,开宗明义的指出:“天心居日月中……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那么,什么是日月呢?日月在丹经里用来指称两目,左目为日,右目为月,故天心居日月中,即为天心在两目之间与两眼齐平处,也就是俗称的“天目”,指的是眉心部位。《太乙金华宗旨》认为“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只要把意念专注于天心,时间久了,自然现法身。闵本更是提出一“∴”字来比喻天心,强调“宗旨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只在纯想于此。”
       
  同时,《太乙金华宗旨》在注想天心的总原则下又提出两种具体的回光操作方法:止观和调息。止观是一种定慧双修的法门。定为入静,慧为性,定慧即通过定出慧,慧出则光回,即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太乙金华宗旨》言:“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〇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止观要求闭目垂帘,意守鼻端,止后观,观后止,来回反复,真至性光出现。调息是克服炼功过程中所产生的昏沉和散乱的最有效方法。《太乙金华宗旨》认为,息与心密切相关,息由心生,每一个念头都伴随一声呼吸,在一开始静坐时,虽然一心想放下杂想妄念,可是刚垂下眼帘,各种妄念就纷至沓来,心神外驰难以驾驭,故调息可以止念。
       
  再次,回光的关键是“无为而为”。即要求修炼者在练功过程中,遵循无为而为的原则。《太乙金华宗旨》认为“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强调练功过程要遵循无为而为的法则。“无为”指练功者静坐到一定程度时,静极生动,天机自来,真气自现的自然结果。要求练功者静坐时,心无所思,敛神入静,直到无一丝一毫杂念。“无为而为”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我们不要任加妄为,只要让事情顺其自然,则一切无不为。《太乙金华宗旨》借用无为而为,强调在练功时,不要刻意去体验性光,只要坚持依功法行施,性光自然显现。
       
  此外,《太乙金华宗旨》把心分为凡心和天心,认为:“凡心非静极,则不能动,动动忘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日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也。是知以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动,即天之动也。”凡心视物,容易被物所役使,从而心随物转,凡心动为它动,天心动则为自动,自动天心乃开;它动为有为之动,自动为无为之动,修炼者只有静坐到一定程度,直至一个念头也没有了,甚至忘记了内视,连感官也停止作用,那么等天心动时,于大定中性光必然出现。
       
  第三,光为境界。境界涉及到修炼者修炼至一定阶段后自身达到的状态,修炼的阶段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也是不同的,换言之,不同的境界标识着修炼者不同的修道体验。在《太乙金华宗旨》里,修炼者的体验是通过光来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该书中,光不仅是本体、是工夫,而且还是一种境界,该境界是修炼者个体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修炼者修道的价值所在和追求的最终目标。
       
  书中详细描述了修炼者达到光的境界时的体验:“静中绵绵无间,神情悦豫,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籁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体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露,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谓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通过这些体验使修道者证见性光,人体小宇宙内喷射出一种秘密之光,使修炼者感到如临仙境,身心愉悦,飘飘欲仙。“遍体阳和”、“心体开明”、“不畏风露”、“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等词句无不展示了超越于时空之外的逍遥自在的神仙境界。并且在《太乙金华宗旨》看来,这种神仙的逍遥境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它详细列举了详实可考的三种体验:“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此为神在谷中……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祥止止也……一则静中,肉身姻媪,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因为不同的修炼者本身所具有的先后天条件和修道的程度存在差异,因而所证见之光的层次亦不同,书中强调,以上三种体验并不是同时出现的,修炼者只要证见一种即为达到光的境界。
       

       
  三、小结
       

       
  《太乙金华宗旨》这部享誉海外的道教典籍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分析了光这一世界各大宗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继承全真道早期以光为本体的思想的基础上,阐发了一套融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一体的、圆融贯通的光的形而上学体系。
       
  在该书中,光不是普通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光。而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的最终根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它创生万物而又内在于万物之中,是一本体;同时,光又是通达本体的工夫,即回光法,书中具体阐述了回光法的前提、总原则、具体操作方法;最后,此光还是修炼者所能达到的境界,该境界是一种逍遥自在的仙人境界,它体现了修炼者修道的意义,是修炼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并且书中强调这种逍遥的仙人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只要认真修炼,人人都可以达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必然会成仙,不按照一定的方式,人是不能成仙的,人所共有的不过是成仙的潜在可能性。而《太乙金华宗旨》恰恰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修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