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姚广孝与白云观
作者:郑永华

《中国道教》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姚广孝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僧人,同时在文学、科技、绘画等方面也有非常杰出的表现,更由于他在明成祖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明史》将其班于“靖难功臣”之首,明史专家商传先生称赞他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日本学者甚至誉之为“缁衣宰相”,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著名人物。①入明后,姚广孝曾在北平(即今北京)居住二十余年,其间多次游览城南著名的道观白云观,并与观中道士多有交往,因而与白云观结下了深厚渊源。此不失为中国佛道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但相关研究者均少见留意,今录出以为道教史家论余谈助。
       

       
  姚广孝(1335-1418),元末平江路(入明后改为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幼名天禧,14岁入里中妙智庵,18岁正式剃度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自称“独庵老人”,又曰“逃虚子”。按姚广孝之名是在“靖难”功成之后,在永乐二年(1404)经明成祖御赐而得的。②但明清文献中即多以此名称呼,因此,虽然早期尚无“姚广孝”之名,为行文方便,皆以此来指称其人。
       
  姚广孝少时虽出于贫家,但很小 就有远大志向。出家之后,又遍访附近硕儒、高道与名僧,广泛交往请教,很快成为博通三教的著名僧人。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元配马皇后去世后,回京奔丧的各藩王奏请名僧归国“修崇斋会",姚广孝在左善世宗泐的推荐下,经朱元璋钦点分发北平住持庆寿寺,从此开始了与白云观的密切联系。
       
  在来北平之前,姚广孝就与苏州附近的著名道士多有来往。《明史》即载姚广孝“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此外,他与道士吕敏同为“北郭诗社”成员,与时主迎真道院的李睿以及高道周鹤林等人也有着深厚的交情。姚广孝自己就说过,“余少颇好异,每慕神仙家。”③ 因此,姚广孝虽身披袈裟,却与道教早有因缘。奉旨来到北平后,姚广孝所居住的庆寿寺虽在城内,但与白云观相距并不遥远。而且有一段时间姚广孝还曾移居于天宁寺中,离白云观更近。姚广孝喜好出游,人文与宗教胜迹的白云观,自然成为他游览的上选之地,同时也开始了与观内道人的交往。
       
  姚广孝是在什么情况下初次来到白云观的,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以情理推断,应该在他洪武十五年(1382)冬到达北平后不太长的时间内,或者就在洪武十六、十七年间。现存姚广孝诗集中,收有《过白云观谒长春丘真人草(墓)》一首,谓:
       
  天上墩音久不闻,松阴依旧鹤成群。
       
  长春仙去如(知)何在,石室空留锁白云。④
       
  其中饱含着对白云观盛景受兵损的惋惜,可能就是他游览白云观较早的作品,表现的是元明鼎革动荡之后白云观残垣断壁、一派萧条景象在姚广孝心中留下的真实映照。姚广孝又有《重游白云观》一诗:
       
  琳馆经年别,重游喜可知。
       
  狭蹊樵竞路,高树鸟争枝。
       
  泉碧烧丹井,花红向日葵。
       
  子(予)因耽僻静,宴坐每移时。⑤
       
  从这首重游纪行诗中,我们不难感觉出姚广孝对白云观的喜爱与眷恋。显然此时的白云观,在姚广孝的笔下,景象已经大有改观。在一个初春的皎洁月光之下,姚广孝再次来到白云观,听到道众晚课时整齐的步虚韵,不禁作诗赞咏:
       
  真境休言无处寻,琳宫只在白云深。
       
  闲来独步松间月,应喜清风送玉音。⑥
       
  诗中由景及人,这是由于经过多年的接触往来,姚广孝已与观中道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尤其是观中冯、刘二位老道人,姚广孝有《晚过白云观访冯刘二老先生》诗纪之云:
       
  松关深闭绝尘氛,迳狭难容过鹤群。
       
  丹晕出林昏亦见,墩音隔陇远还闻。
       
  庭栽稚柏笼青霭,井汲甘泉带白云。
       
  薄莫(暮)来游因二老,谈玄无惜到宵分。⑦
       
  冯、刘二人当为明初白云观内的两位高道,否则博通三教的姚广孝也不会视为挚友,与之彻夜谈玄论道。惜观志无载,未详何人。其中刘道人更赠与姚广孝以“玄明粉”,姚广孝特作《刘炼师惠玄明粉》纪之:
       
  曾闻神仙家,服食玄明粉。
       
  非惟能轻身,亦且守玄牝。
       
  炼师忽见遗,欲予固其本。
       
  交浅爱何硏,此意应难尽。
       
  但未解吾宗,为道贵日损。⑧
       
  姚广孝早年身体不太好,洪武四年(1371)的一场大病使他甚至不能去赴太祖朱元璋的应召。洪武十四年(1381),也就是姚广孝奉旨远赴北平的前一年,其法弟曾以紫竹杖作为他47岁的寿礼,这一方面固然是取物以誉其人品,但更可能是由于姚广孝身体虚弱,已经需要竹杖之助。到北平后,朔风摧残之下的姚广孝身体更显虚弱,他曾在一首诗中称:“嗟余老而衰,病足似驴疲。……鬓蓬奚暇栉,头寒帽重裹。辍席弃简册,垂幕附炉火。”⑨见此情形,刘姓道士不忌佛、道异形,赠以道家丹药,意在使其强身健体,可见他们之间交情,已非泛泛可比,所以姚广孝不由得感叹“交浅爱何(氵灾),此意应难尽”。
       
  以上诗作虽然时断时续,但足以证明姚广孝与白云观之间有着长期而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在道教史上是否可能产生某种影响呢?洪武二十七年(1394),时为燕王的朱棣以战火之后的白云观遭到严重破坏,“命中官董工,重建前后二殿、廊庑厨库,及道侣藏修之室”,并于次年正月十九日“丘真人降诞之辰”复修竣工之际,车驾亲临,降香瞻礼。又次年是日,身为燕世子的朱高炽(朱棣长子,后成为明朝第四位皇帝的明仁宗)又亲往瞻礼。此后,白云观“屡建金箓大斋”,开始了白云观乃至全真道与明朝统治者关系的新篇章。⑩若考虑到姚广孝对白云观的感情,他与白云观道士的交往,并联系到他与朱棣之间如鱼得水的密切关系来看,他极可能在其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
       
  ①有关姚广孝生平,参见《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姚广孝传”。有关他在政治、军事、宗教方面的成就,主要参见[日]牧田谛亮《道衍禅师》(载中村元等编《中国佛教发展史》第五章第二节,台北天华出版社1984年版)、商传《明初著名政治家姚广孝》(载《中国史研究》l984年第3期),以及江灿腾《明初道衍的反排佛论及其净土思想》(载《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 996年版)。关于科技方面,参见戴念祖:《姚广孝的隔声建筑》(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9卷第l期)。关于文学方面的评价,参见高启为姚广孝《独庵集》所作的序(载《凫藻集》卷二)。
       
  ②朱棣:《御制姚广孝神道碑》。
       
  ③姚广孝:《奉寄张天师二首》,《逃虚子诗集》卷一。
       
  ④《逃虚子诗集》卷九。
       
  ⑤《逃虚子诗集》卷六。
       
  ⑥姚广孝:《初春夜过白云观月下听步虚》,《独庵外集续稿》卷二。
       
  ⑦姚广孝:《晚过白云观访冯刘二老先生》,《独庵外集续稿》卷二。
       
  ⑧姚广孝:《刘炼师惠玄明粉》,《独庵外集续稿》卷二。
       
  ⑨姚广孝:《送瑕师赴杭之下天竺住持》,《逃虚子诗集》卷一。
       
  ⑩胡:《白云观重修记》,转引自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十三章“碑铭志”。
       
  (作者单位:北京社科院历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