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试论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基本构想
作者:丁常云

《中国道教》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道教戒律,是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和提升信仰境界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戒律从信仰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道教教义、道教经籍、道教科仪、道教活动场所、道士和道教组织等宗教要素的神圣、尊严和崇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肯定道教的信仰与价值,肯定道德的神圣性,进而肯定道教徒的信仰追求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戒律也可以极力维系道门内部的严肃性、清静性和纯洁性,有助于逐步实现道教徒的人生理想,从而切实体现道教的真正价值。因此,加强现代道教戒律建设,不仅是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道教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现代道教戒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也更加深远。
       
  现代道教戒律的建设,主要是强调戒律理论的创新和戒律思想的适应。所谓理论创新,就是要在继承传统戒律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道教的戒律;思想的适应,就是现代道教戒律既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又要结合道教目前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道教戒律,用于完善道教规戒制度和加强道教自身建设。这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在继承、发展、适应、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在加强道风建设和信仰建设的前提下进行完善和发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道教自身的发展要求,本文将从道教戒律建设的历史经验出发,就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基本构想问题作一简要阐述,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道长指正!
       

       
  一、道教戒律建设的历史经验
       
  综观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道教戒律建设是伴随着道教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道教的衰落而衰落。凡道教戒律发展之日,必定是道教兴盛之时;凡道教戒律衰微之日,也必定是道教衰落之时。我们还发现:道教戒律对于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推动道教的振兴和发展更是不可缺少的。为此,从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得出如下历史经验。
       
  (一)戒律建设是规范道教创教的重要保证
       
  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一般认为主要有:古代哲学(主要是黄老思想)、神仙信仰、自然崇拜与鬼神崇拜等。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信仰、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的内容。道教在其创立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内容。道教的正式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宗教,已经从自发的原始宗教发展到了人为的神学宗教。根据我国学术界研究,一般认为:“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但是,通过对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研究,我们发现戒律在道教创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创教初期,戒律对于稳定道教组织建设和约束道教徒的言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以《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的出现作为道教正式诞生开始的话,那么在《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中就已经有了道教的戒律思想。其中,《太平经》中就有所谓的道“诫",如“不孝不可久生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还有将戒律与斋合在一起,《太平经》中就有《斋戒思神救死诀》,称:思神之前“先斋戒居闲善靖处"就是一例,还称: “道乃有大戒,不可不慎之也”,“其戒要求入门不要轻易泄露所得之道”。《老子想尔注》则更为注重道戒,认为“戒为渊,道犹水,人犹鱼”,无戒则道不存,无戒则人不存。现残卷中存有道戒数条,如“施惠散财”、“竞行忠孝”、“喜怒悉去”、“直止足”、“不敢多求"等,要求信徒“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这些道戒虽然还不是很正规的道教戒律,当时作为道门内部的一些宗教规定,对于规范道教信徒的言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创教初期,道教信徒对于道教还不十分了解,对于道教信仰水平还不高,作为加强道教组织建设的道戒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初创时期的道教,从加强内部组织纪律入手,以道戒来规范和约束信徒的言行,对于道教的创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道戒的特点:一是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初创时期的道教实际;二是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便于宣传,容易被信徒接受。如《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及注引《典略》等称:“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 “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等。这里的“诚信不欺"可以很好地规范信徒的社会道德,提高信徒的道德素质;“有病自首其过"就已经有了早期的道教信仰内容,这在当时缺医少药和保健意识极差的情况下,自行思过则是一种心理疗法,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这对于道教初创时期的道教徒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自然也就有利于道教信徒的增多和道教队伍的扩大;至于“置义米肉”、“量腹取足”的道戒则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吃饭问题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早期道教则能保证人人有饭吃,而且人人平等,这是早期道教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善举,对于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又是何等的重要。
       
  虽然,早期道教的一些道戒尚不成熟,戒条也非常简单,但是,就是这些看上去似乎简单的戒条,对于规范道教的创教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对于推动和促进道教的正式创立创造了重要条件,对于这一点过去似乎不被人们所重视。今天,我们在研究传统戒律的同时,必须要从中寻找戒律建设成功的历史经验。因此,我认为道教戒律对于道教正式创立所起的积极作用就是其中成功经验之一。
       
  (二)戒律建设是推动道教改革的重要措施
       
  道教创立以后,经过魏晋已有初步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道教面临的任务也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就天师道来说,由于它初创不久,理论教义还不够完整系统。科仪比较简单,组织也不健全。特别是张鲁羽化后,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状况日趋严重。于是,出现了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新局面,其改革的措施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措施则是道教的戒律建设。
       
  对此,寇谦之通过一些戒规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废除三张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主要是指废除张鲁时期“政教合一"的一些做法,因为有些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了,因此必须要按“新科”加以革除。这有些是通过戒律来实行改革的。至于“整顿组织,加强科律”,则主要是戒律建设的内容。他在《老君音诵诫经》中说:“从系天师升仙以来,旷官置职,道荒人浊,后人诸官,愚暗相传。”这种缺乏戒律制度的天师道,很快就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首先是乱取民财;其次是道教房中术流于民间变成了淫秽之术;再次是出现了道官祭酒父死子系的弊端。于是,寇谦之从加强科律入手,进行清理整顿,称:“吾今并出新法,按而奉顺。”这里的新法就是指《老君音诵诫经》。于是,寇谦之根据新法戒规,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规范了道教的组织建设。而对于“增订戒律和斋仪”,也主要是戒律建设的内容。寇谦之在改革天师道时,有“废"也有“增”,增加内容最多的则是戒律和斋仪。寇谦之所撰写的《老君音诵诫经》20卷,主要就是讲道教戒律的著作。在这些戒律中,他还采用了儒家的忠孝等道德规范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这对当时道教的改革和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戒律建设,以戒律建设为改革的主要措施,并且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效。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原始性减少了,成熟性加强了,特别是道教的戒律制度完善了,这对于道教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后的天师道,一般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三)戒律建设是振兴道教发展的重要条件
       
  明清以降,道教式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道教戒律松弛,原来纷繁的道门戒律逐渐不为人知,失去了它的约束力、影响力。于是,道门有识之士很快就意识到加强道门戒律建设对于振兴道教的重要性,并为之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代王常月。
       
  全真龙门派经清初王常月的中兴,较明代有所发展,一度呈现复兴全真初期教风之象。这是王常月加强道教戒律建设的结果。兴教初期,王常月就撰有《初真戒律》一卷,收入《道藏辑要》,后人将他在南京碧苑说戒的语录整理为《碧苑坛经》(又名《龙门心法》),为上、中、下三卷,系统表述了复兴龙门的思想宗旨,为清代龙门教派重要的戒律著作。王常月针对当时教团积弊,重弹初期全真教义之“祖调”,力倡实践功行,以精严戒行为先、明心见性为主,欲图复兴全真初期之教风。他针对本教积弊,以清整戒律为中兴龙门的关键措施,强调以戒行为先,精严戒行为学道之首务。其《初真戒律·行持》称:“戒是全真第一关。”《碧苑坛经》强调“万法千门,……守戒第一”。并喻戒为降魔之杵、护命之符、升天之梯、引路之灯、仙舟宝筏。要求戒子“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王常月所传“三坛大戒”,分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三级。王常月认为,初真戒的功用在于“拘制色身,不许妄动胡行",这是修道的基本阶次;中极戒的功用在于“降伏顽心,不许妄想胡思,七心八意”,这是修道的第二个阶次;天仙大戒的功用在于“解脱真意,不许执著粘缚”。他在《碧苑坛经》中说:“大众,你受的初真十戒,乃是教你们拘制色身,不许妄动胡行,起止无常的;至中极三百大戒,乃是教你们降伏顽心,不许妄想胡思,七心八意的;至天仙妙戒,乃是教你们解脱真意,不许执著粘缚的。大众,初真十戒粗,中极三百便细了。夫初真戒制其外六根,中极戒扫其内六尘,天仙妙戒使三身解脱,八识消亡,九难十魔,不敢侵犯。"正因为王常月认为戒律有如此大的功用,所以他特别强调“戒行精言”,并对此作了诠释,即“降心顺道唤作戒,忍耐行持唤作行,一丝不杂唤作精,一毫不犯唤作严。始终不变唤作持戒,穷困不移唤作守戒”。可见,王常月中兴龙门的有力武器就是道教戒律,通过他的努力,使清初处于衰落的全真派一度出现了复兴的新景象。因此,王常月也被后世尊为“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
       

       
  二、建立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道教戒律
       
  当今社会,国泰民安,社会发展空前繁荣。道教遇到了它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但是就目前道教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道门的自身建设还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立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道教戒律,不仅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道教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上述对于道教戒律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代道教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道教戒律,来整顿和规范道门管理和加强自身建设。
       
  (一)对现代道教戒律的一般认识
       
  当今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道观,也影响着道观中的道教徒。于是,一些道教徒出现了“戒律松弛”、 “信仰淡化”、“世俗化味过浓”等不良现象。为此,中国道教协会曾明确指出:“要树立正确和纯洁的信仰,……通过不断学习和修持,丰富自己的道教知识,把握道教的精神实质,升华自己的信仰。”因此,当代道教徒要树立正确的、纯洁的信仰,要通过自己的修行,淡泊名利,纯洁心灵,与人为善,坚持正信,树立良好的信仰风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现代道教戒律正是加强教门道风建设和信仰建设的重要手段。
       

       

       
  面对新时代,道教必须要制定新的道教戒律,而新的道教戒律又必须要继承传统、适应时代。鉴于道教历史上的传统戒律,有些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新形势下道教发展的需要了,有必要加以调整、补充和完善。因此,我们要对历史的、传统的道教戒律进行整理研究,要增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规戒条文。道门诸多有识之士也都期望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教制规戒,来完善道门的管理制度,肃穆道仪,端正道风,促进道教的健康发展。
       
  现代道教戒律是传统戒律的新发展,是加强道教宫观管理的规戒制度。它的成功关键是在于道教界自身的关心和重视,并且能够坚持做到持守奉行。因此,现代道教戒律的确立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一是道教组织和道门领袖要意识到加强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尽快付予行动。二是要认识到现代道教戒律建设是加强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三是戒律建设是当前道教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现代道教振兴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主要内容
       
  现代道教戒律的建设,既是对于传统戒律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一种开拓和创新。道教组织和宗教场所管理并不是仅仅依靠现代管理制度就能解决的,而必须要有不同于现代管理制度的道教戒律,这是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现代道教戒律的建设必须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共行为准则。现代道教戒律的建立不能离开社会的伦理道德,同样应该符合现代社会的公共行为准则。因此,对于传统戒律中被大家所公认的、所接受的社会公共伦理道德,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有些戒律不仅是道教徒要遵守奉行的,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值得加以提倡的。如戒杀、戒偷盗、戒贪欲、戒纷争和提倡尽忠孝等思想内容。
       
  1.戒杀。所谓“戒杀”,就是指禁止一切残害生命的行为。道教是一个贵生的宗教,《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贵生为人类社会的思想美德,就是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凡是对于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应制止,对生命有利的事情多加提倡。道教认为“生为大德之王,仁为儒道之尊,慈为福端,杀为罪首,立功树德,莫如去害,故济生之苦,皆由慈心于物”;制订了“不得杀生”、 “戒杀”、 “不杀,慈救众生”、 “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不得因恨杀人”、 “不得好杀物命”等戒律都强调了戒杀。这不仅是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考虑的内容,而且也是社会公共行为准则之一。
       
  2.戒偷盗。戒偷盗,是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人类社会,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也无论道俗,偷盗总是不能容忍的恶行。道教传统戒律中有关反对偷盗的戒律条文也很多,如:老君五戒第四戒“不得偷盗”;积功归根五戒第二戒“戒盗”;闭塞六情戒第五戒“手无犯恶,不窃人物,贪利入己,祸不自觉”;八戒第三戒“不得盗他以白供”;女真九戒第九戒“不得窃取人物";九真妙戒第五戒“不盗,推义损己”;无上十戒第三戒“不得取非义财”;洞玄智慧十戒第三戒“守贞推让,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己济物”;妙林经二十七戒第一戒“不得盗窃人物”;第二戒“不得妄取人物”等戒条都严禁偷盗。当今社会,贪污受贿、偷盗抢劫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事实上,贪污受贿也是一种变相的偷盗,其社会危害也不亚于直接的偷盗行为。为此,现代道教戒律建设也要明确反对偷盗,并增添戒贪污受贿的戒条。
       
  3.戒贪欲。贪欲、嫉妒、诽谤,都是人类身心不健康的具体表现,也是道教学道修仙的禁忌内容。《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以贪欲、嫉妒、诽谤三者为可畏之事。经称:“末世人民有三可畏,宜善详焉。一者道义嫉妒可畏,二者诽谤可畏,三者贪欲可畏。”道经以杀害、嫉妒、淫、盗、贪欲、憎媢为学仙六忌,其中两忌就是嫉妒和贪欲。十恶之中,也有贪欲和嫉妒。所以,道经称其“可畏”,并在道教戒律中作了明确规定。关于贪欲的戒条,如“不得贪利财货”;不得“杀生贪味,口是心非”;“不得贪求无厌”;“戒贪”;“不得贪嗔痴狠";“不得贪惜财贿”;“不得贪惜珍宝,弗肯施散"等。关于嫉妒、诽谤的戒条,如“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不得嫉妒胜己,抑绝贤明”;“不得诽谤他人,毁攻同学”;“不得谗败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美善,不自伐其功能”;“心不恶妒,无生阴贼,缄口慎过,想念在法”;“不得嫉人胜己”;“无嫉无害,无恶无妒”; “不得訾毁谤人”等。可见,道教的戒贪是指一切的过分的欲望,道教不仅反对贪欲,而且还强调施舍、散财,以周济贫困。道教的戒嫉妒和戒诽谤,就是要求人们以诚恳待人,诚即见人之得如同自己所得,见人之失如同自己所失,要不嫉妒,不中伤,不欺骗,不背后议论人之长短,不口是心非,所有这些都是当代社会应该加以提倡的。
       

       
  4.戒纷争。戒纷争即不争,是老子《道德经》的主旨,也是道教徒的处世准则之一,亦可通行于世俗社会。《太上洞玄灵宝法身制论》称:“入为道性,以忍辱为上,礼之为用,唯和为贵;入道之法,宜忌纷争。”这里的所谓“忍”、“礼”、“和”等,都体现了道教“为而不争”的处世风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教戒律把戒纷争作为戒条之一,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现实意义,如“不得嫉人胜己,争竞功名”;“退身护义,不争功名”等。不争、退让、谦和、礼让,应该成为现代竞争社会里的一种处世之道,现代道教戒律中应该加以继承并作出新的阐述。
       
  5.尽忠孝。尽忠孝是我国传统社会中最一般也最重要的道德规范,而道教对此始终表示拥护和支持。早期儒家就有“孝悌为仁之本”的著名论断。西汉社会上流传着一部《孝经》,宣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百行孝为先,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太上经戒》述元始天尊所述十戒,将“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作为戒律的第一条,表现了道教是重孝道的宗教。《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称:“按《传》曰: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盖致身事君,勤劳王事,所以答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生育之恩也;事师如事父母,所以答教诲之恩也。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乃报本之大者,加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敬信神明,所以答造化之恩也。并前三事,谓之四恩。”报恩崇本,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精神支柱。道教的“四恩”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其光大的空间。在宗法社会里,忠是孝的扩大。所谓“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孝悌的道德是忠君顺上的基础。“忠是人对国家、民族尽义务,具有强烈的政治、民族色彩。它与孝在一起,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道教戒律中有许多尽忠的戒条,如“克勤,忠于君王”;“忠事君师”;“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等,这些传统的戒律条文,虽然不能全部适应当今社会,但其中有关忠孝的思想内容是值得人们去学习、提倡的。因此,现代道教戒律的建设也必须要倡导忠孝思想。
       
  第二,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具有规范教门内部的行为准则。道教戒律本身就是用来规范道教徒言行的戒条。因此,这部分应该是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传统戒律和目前道教现状,我认为作为规范教门内部的行为准则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皈依戒。从传统道教戒律来讲,它本身就是皈依道教、表达信仰的一种标志。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入道修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受戒。受戒,表明对于道的认同和皈依。唐代道士张万福《三洞众戒文·序》称:戒律“自浅入深,非无优劣;从凡入圣,各有等差”。具体地说,就是“始起心入道,受三归戒,录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五上戒,新出家着初真戒”。三归依戒是道教最根本的戒律,具体条文为: “第一戒者归身,太上无极大道;第二戒者归神,三十六部真经;第三戒者归命,玄中大法师。”简单地说,就是皈依“道、经、师”三宝。此“三宝”对于初入道门的教徒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三洞众戒文》称: “三归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柢,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可见,皈依戒在道门戒律中的重要地位。现代道教戒律应该将“皈依戒"加以继承和完善,并增加道教信徒皈依道教的戒律条文,以利于更好地加强道教信徒的队伍建设。
       
  2.修持戒。主要是指用于道教徒自身修持的戒律,这是加强道教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道教学道修持,讲求清静无为、少思寡欲、淡泊名利、积功累德和济世度人。”传统戒律已经十分注重道教徒自身的修持。也有一些专门的“做人”、“治身”的戒条。《十四持身戒》称:“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上,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友言则信于交,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人弟子言则恭于礼,与野人言则劝于农,于道士言则正于道,与异国人言则各守其域,与奴婢言则慎于事。”此为十四治身之法,即十四种做人、治身之纲要。 《太清九戒》则对道士的身、心、口、手、目、耳、鼻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可以说是道士自身修持的规范戒条。针对目前“有部分宫观组织不健全,规章制度上不完善,规约不严,道风不振”的现状,现代道教戒律建设也必须要有规范道士自身修持的戒律条文,因为这是关系当前教内道风建设的大事。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般信徒自身修持的戒条。
       
  3.斋仪戒。斋仪戒即为道教科仪戒律。科仪是道教徒表达信仰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行仪道士必须要严肃认真。传统道教戒律就十分重视行仪戒律,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夫斋者,正以清虚为体,恬静为业,谦卑为本,恭敬为事。战战兢兢,如履冰谷,肃肃栗栗,如对严君。至经句,辄起礼拜,当一心称善,随意愿念,唯令丹苦,必有感应。太上道眼恒洞观诸天下之善恶,无有毫遗也"。也就是说,道士在行仪时,要小心谨慎,思想上保持清虚、恬静,行动上要谦卑、恭敬。因此,陈耀庭先生认为: “视神如君,谦卑恭敬,是道士行仪过程中人神理论关系的基本点。”同时,陆修静还对违反科仪规戒作出了处罚的规定。如“语言戏笑,罚朱一两”; “唱声不齐,罚油二升”;“不注念清虚,心想意倦,为众所觉,罚油二升”; “行香不洗手、漱口,罚油二升”等。此后,随着道教科仪的不断完备和发展,其科仪戒律的内容也逐步增加。根据陈耀庭先生研究,就以唐代道士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中有关科仪的规戒为例,其内容大致包括:洁身净口规戒;诵经规戒;诵经时饮水和休息的规戒;科仪衣服的规戒;科仪礼拜的规戒;科仪香火的规戒;科仪灯烛的规戒;科仪坐次的规戒;科仪饮食的规戒;科仪文检的规戒,等等。另外,还有信徒参与科仪的规戒等。可谓是戒律内容繁多,戒条目的明确。从现代道教宫观来看,特别是南方地区,道教科仪较多,参与信徒广泛。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应该将科仪规戒作为重要内容,要在继承传统科仪戒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
       
  4.坛场戒。道教举行宗教活动,需要设立坛场,延请神灵降坛,以求赐福消灾。因此,坛场是十分神圣的地方,所谓:道教坛场,威禁至重,庄严道场,神圣之域,任何对“道"的轻慢、毁污都是决断不可的。所以,宫观环境必须要保持清洁,给人以清静圣地之感;所供奉神灵也要保持庄严威仪。根据道教规定,坛场必须要设于道教宫观内。坛场的布置,须“香花灯烛,依法供养"。道教传统戒律中也有一些明确规定,如“凡大醮,大忌生死、吊丧、问病诸般污秽”。“凡建黄箓,则就宫观最好,……不尤有秽”。坛场为清静之地,一切污秽皆不得入内。据《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称: “夫所以洁坛者,荡涤故气,芳泽真灵,使内外清通,人神俱感。凡启醮悉皆如之。”另外,对于坛场道士,也要求:勿饮酒,勿食五辛,勿与别人同坐,勿视死看生,勿噌怒,勿悲哀,勿见血等。可见,坛场戒规的精神主要是:清静、庄严、污秽莫入。我认为,这些规定是符合道教神学思想的。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大力加强坛场戒律的建设,制定出一些制度化、可操作性强的戒律条文来规范坛场的清静和庄严。
       
  5.礼神戒。礼神即为道教徒礼拜神灵,属道教信仰的内容。道教徒对于神灵的敬畏和崇拜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道教历来就十分重视对神灵的礼拜。《要修科仪戒律钞》指出:礼拜有四“一稽首,二作礼,三尊科,四心礼。夫入道修真,朝谒为本,登斋逊谢,礼拜为先”。《玄都律》还规定“若男女官不朝拜,决杖二十,罚算一记。配仙灵箓童子不朝拜,决杖一十,罚算百日。箓生道民不朝拜,考病一年。……礼拜腰不申,来生得背伛报”。可见,道教对礼拜的要求是很高的,对于违反戒规的处罚也是十分严格的。礼拜是道教徒敬奉神灵的主要方法之一,礼拜时必须要严守戒规。否则,就不能表示自己对于神灵的敬意和虔诚之情。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建立符合现代道教礼拜神灵的戒律条文,这也是道教加强信仰建设的重要手段。
       

       
  6.传度戒。传度是指道门师尊向弟子传授度世之道法。道教历来就十分重视师承关系,接受师承时,度师说戒,弟子必须立誓守戒,《太上出家传度仪》称: “夫戒者,止恶防非,护正摧邪,无令傲忽,弗敢轻悔。今授汝十戒,以护身心,谛听受持,不可懈怠。”此十戒就是传度戒,要求弟子必须要严格遵守,不得违反。但是,就目前流传下来的传度戒中,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道教发展的需要了,必须要作出取舍和修改。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建设要对传统的传度戒进行革新和发展,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道教发展的需要。
       
  7.劝善戒。劝人为善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这种思想在道教经书中随处可见。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称:“宁守善而死,不为恶而生。”《要修科仪戒律钞》引《洞神经》称: “人有十善,必生福子;人有二十善,神明护己;人有三十善,辟除恶鬼;人有四十善,应死不死;人有五十善,终身无罪;人有六十善,道君自存;人有七十善,得与五岳相连;人有八十善,得脱死名;人有九十善,必为神仙;人有百十善,必升九天。”又称“学升仙之道,当立千二百善功,立功三千,白日升天”。但是,要求道教徒行善功的戒规,似乎没有现存的戒律条文,这样对道教徒来说就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行善之人,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现代道教戒律中应该增加“劝善”方面的戒条,这是道教戒律的新发展。
       
  第三,增加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戒律条文。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多年来憧憬的国富民安的景象,已经成为现实。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经济繁荣和思想解放的新局面的同时,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组织体制、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道德意识等多方面的变化。社会上有些人,逐渐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名利思想。这些社会消极因素不仅影响和破坏社会的稳定,干扰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也直接影响着道观中的道教徒。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增加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戒律条文。
       
  1.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类对于大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掠夺,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自然灾害连绵不断。据有关报道:目前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50个城市中,就有31个城市在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环境污染不仅对人们当前生活和工作造成重大损失,对今后的净化和治理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如今,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将日渐显化,对人们身心造成的潜在威胁也会逐渐表露出来,形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环境科学家们早就提出,人类不仅仅是享用地球所赋予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还应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建设应该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戒律条文,这些戒律条文要“积极地倡导和宣传道教的‘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观和‘返朴归真’的人生观,从根本上来改善、优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环境保护,共同营造一个优美的人类生存空间。
       
  2.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类人群主要指社会上一些没有依靠的孤寡老人、妇女儿童和贫困家庭,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对于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应该给予关心和重视,使他们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老年化问题也愈来愈突出。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的内容在传统道教戒律中也有所反映,如“不得弃薄老病穷贱之人”,“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不得慢老欺人”等,这对促进社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现代道教戒律要在继承传统戒律的基础上增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戒律条文,积极倡导这一良好的社会风尚。
       
  3.反对贪污受贿行为。目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许多方面还同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社会上一些人依然存在着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行为。他们不顾社会伦理道德,任意放纵自己,缺乏一种道德思想的约束。于是,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出现了“吃喝嫖赌"、“贪污受贿"现象。这种人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却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污染了社会环境,其影响十分恶劣,危害也极大。因此,现代道教戒律中应该增加这些戒律条文,明确反对上述这些社会丑恶现象,为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作出积极的贡献。
       
  4.反对黄、赌、黑、毒。针对目前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破坏,道教戒律要重申和加强传统伦理道德的建设,对适应现代社会内容的东西要加以弘扬;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某些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东西,如:黄、赌、黑、毒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健康的产物,它严重危害着社会,也毒害着人们的心灵。因此,现代道教戒律中要增加这些戒条,要坚决反对这种社会丑恶现象,倡导积极的人生观。
       
  5.制止和抵御“邪教”。邪教,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近几年,在国内出现的“法轮功”就是一种典型的“邪教”。李洪志通过“法轮功"邪教组织,极力宣扬他编造的“法轮大法”,蛊惑人心,愚弄群众。还极力鼓吹“地球爆炸"、 “末日来临"、 “只有修炼‘法轮功’,才能消灾避难"、 “度人去天国"等歪理邪说,企图从精神上操纵和控制练功者,以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李洪志的极力鼓吹和欺骗下,不少善良的群众走上了修炼“法轮大法"的练功路。而李洪志的这些骗人把戏,大多是断章取义地歪曲传统宗教的某些术语,这不仅毒害了善良的群众,而且也严重亵渎了传统宗教的神圣性。对此,我们要利用传统宗教有效地抵制邪教,通过对传统宗教的宣传来增强人们认识宗教和识别邪教的判断能力,不至于被邪教所毒害。只有提高对邪教的判辨能力,才能有助于我们在当今改革开放处于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国内外各种“邪教"组织的防范与警惕,才能保证在任何形式的“邪教”势力冒头之际,立即予以最严厉的打击。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建设应该增加制止和抵御邪教的戒律条文,从而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稳定而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三、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主要特征
       
  现代道教戒律,是在继承传统戒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道教戒律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因此,现代道教戒律仍然离不开某些传统的戒律理论和信仰思想,仍然具有其特有的宗教内涵。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道教戒律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对传统戒律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道教戒律,应该是在继承传统戒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传统戒律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必须仍然保留着传统戒律的某些思想内容,同时又要有创新和发展,这是现代道教戒律的一个基本特征。
       
  根据目前《道藏》所载的有关戒律来看,不仅戒律经文繁多、戒律条文具体,而且内容十分丰富,范围也非常之广。传统的道教戒律中,有许多至今仍有其积极作用,有的甚至直接影响着当代道教戒律,也应该是现代道教戒律加以继承的。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原为早期道教正一盟威道的主要戒律,后成为道教授受传承的大戒之一。就“百八十戒”的戒条内容来看,有一些是属于一般社会公德的,如有关人际关系的:不得多蓄仆妾,不得淫他妇女,不得贩卖奴婢;有关处世原则的:不得盗窃人物,不得破人婚姻事,不得言人阴私;有关爱护自然环境的: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等。另有百余戒多是从教义出发规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关于道德信仰的:不得鱼猎伤煞众生,不得预人间论议曲折事;关于坚定信仰的:不得轻慢经教,不得议论经典,不得轻师慢法、傲忽三尊等。这些内容都是当代道教戒律应该继承的。又如《全真清规》,是金元时期全真道对违犯戒律的道士执行处罚的条例,旨在约束道士、维持道观的正常活动和生活秩序。其中有些内容,如“指蒙规式”是指导初入道者的规戒; “游方礼师”是对游方道士的礼仪规定;“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规定了对于违反清规的道士处罚标准。这些内容也都是当今道教值得提倡的,也应该成为当代道教戒律的内容。当然,对于传统戒律的内容也要作出取舍,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因此,现代道教戒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继承和发展”。继承传统是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一个基本条件,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戒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戒律,才是对于道教传统戒律的一个新发展。
       
  (二)信仰与修持同步
       
  现代道教戒律的建设,是道教加强自身建设需要,这里所说的自身建设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道教徒自身的修持,另一方面就是对于道教的信仰,特别是信仰建设,是现代道教戒律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道教戒律中,就已经十分注重道教内部的信仰建设了。因为,道门自身很早就已经认识到道教戒律是“坚定信仰、实现信仰的一种手段”。道经种种,以各种不同的说法,一再强调了受持戒律与实现信仰之间的内在关系。具体说来:“道学,当以戒律为先”,“夫学道以斋戒为本”。“学道求真,莫不先持斋戒”,“若不持戒,道无由得”等等,也就是说,持戒是得道的根本,只有依戒行持,才有可能实现道教的根本信仰。王常月在《龙门心法·戒行精严》中论述得最为集中,表达的也最为浅显,称“这个戒字,是降魔之忤,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升天之梯,能朝礼三清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灯,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宝筏,能渡众生离苦海;是慈航津梁,能济众生出爱河。诚修行人之保障,为进道者之提纲。仙圣无门,皆从戒入”。可见,戒律在道教信仰中的地位。
       
  当今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道观,也影响着道观中的道教徒。因此,当代道教徒要树立正确和纯洁的信仰,要通过自己的修行,淡泊名利,纯洁心灵,与人为善,坚持正信,树立良好的信仰风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还要在广大道教徒中,广泛开展“信仰与修持”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纯洁的信仰也是道教修持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作为当代道教徒来说,要以信仰为重,要把信道作为自己人生宗旨和行为准则,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改变其信仰。道教徒信仰的是“道”,在他们心目中,唯有“道”才是最永久的东西。世界上无论什么人都有追求,但根据各自的天资知见之不等,所以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就自然不同。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物质,也有人追求享受,而道教徒追求的则是“道”,对“道”的研持、学修、弘扬,才是道教徒的职责。
       
  针对目前道教现状,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增加和强化上述戒律内容,既要强调信仰建设,又要加强自身修持。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仰与修持同步”。信仰就是要坚定对于道教神灵的崇拜和信奉,修持是一种自身修道的行为。信仰与修持是道教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强调信仰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
       
  (三)适应时代与服务社会并举
       
  现代道教戒律本身就是道教适应时代的产物,适应是道教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道教的生命力也就体现在这种适应之中。因此,现代道教戒律的建设必须是“适应时代与服务社会并举”,这是现代道教戒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宗教历史表明:“宗教历来是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教义、组织、仪式等,才得以继续存在并发挥其社会作用,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教,近两千年来,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义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药学、养生学、古化学等方面都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道教历史也表明:道教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道教的思想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道教以“道”名教,以“道”为其教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表明它的基本信仰是“道”。在道教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宗派,例如:正一盟威道、太平道、正一道、全真道、净明道等,虽然各派的经文各有差异,科仪方术各有不同,但是信仰“道”,以“道”作为其教义的核心却是相同的。但是,对于“道”的内容是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物质本原、宇宙起源以及生命奥秘等都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新发现大大扩展了我们对“道”的认识,我们当代道教徒应该对“道”作出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道教教义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前辈道长们对于“道”的阐述。因此,现代道教的教义思想,必须要在继承传统教义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道”的认识则是道教适应时代进步的重要思想内容。
       
  道教戒律是道教思想内容的一部分,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陈莲笙道长指出: “教徒规戒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根据社会要求和教义思想,制订符合当代生活实际的规戒,既保持教徒队伍的纯洁,又能吸引朋友和留住教徒。”这对于道教戒律适应社会的要求就十分明确了。同时,道教戒律还要更好的服务社会,以更好地体现道教戒律在现代社会中的自身价值。要充分发挥道教戒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为当代社会服务。道教戒律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些内容有许多至今仍然是社会所需要的。如:传统的道教伦理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弃恶扬善,遵守社会公德,恪守世俗伦理和传统的道德规戒,这对我国现代社会两个文明建设,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道教强调“行善功”,行善就是要求奉道者多做有益于社会、有利于大众的事,这些都是道教的传统美德,道教的思想信仰,是当代社会加以提倡的。
       
  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问题,要充分发挥道教戒律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现代道教戒律,不仅是要继承传统的道教戒律,而且更多的是要增加适应现代社会内容的戒条。针对我国当代社会,道教如何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要在当代道教戒律中有所反映,我们要有反映“爱国爱教”思想的戒律条文,也要有“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规戒理念。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道教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