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道德经》版本(文物)展”展品介绍之三
作者:赵 前

《中国道教》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香港、北京举办的“《道德经》版本(文物)展”上,国家图书馆为展览提供了206件(组)展品,其中一级文物5件(组)。展品包括石刻拓片、敦煌遗书中的唐写本和照片、宋刻本、元刻本、明清刻本等各种版本的《道德经》。下面将其中主要展品和相关知识作简要介绍。
       

       
  一 、《道德经》的石刻版本
       

       
  石刻经始于汉代,按所刻内容主要有儒释道三种:儒家刻经最早,即东汉熹平四年(175)所刻熹平石经;佛家刻经最多,以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道家较少,且所刻最多者为《道德经》。约略统计,现存《老子》石刻版本有14种,其中以唐太宗时(626—649)虞世南校写者为最古,其次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唐玄宗李隆基开元21年(733),曾亲注《道德经》,颁布全国,命各州县镌刻,供人诵读,开元26年(738)易县龙兴观道德经幢即在此背景下产生。该经幢是国内现存最完整、形体最大的道德经幢,是校释《老子》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历代金石界、书法界、宗教界所推崇。此外,还有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幢的邢玄本和唐景福二年(893)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的景福本等等。此次展览,国图提供石刻版本5件,其中最著名的为《太上玄元道德经》元拓本。《太上玄元道德经》小楷帖,一册。元赵孟正书,延佑五年(1318)十一月,顾信摹勒,吴世昌镌刻。元拓本,楸木封面,剜裱册页装,帖心高24厘米,宽12.7厘米, 25开。此帖原为章钰旧藏。封面有章氏题签并书“元刻元拓,前人所谓亲见仙人吹玉笛也。茗硔秘籍”。帖内有墨书签纸十页。字体清晰漂亮,为孤本,国家一级文物。该拓片的赵孟手书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
       

       
  二、敦煌文献中的《道德经
       

       
  1900年6月22日,住持敦煌莫高窟前下寺的王圆箓道士打开了封闭近千年的莫高窟藏经洞,数以万计的5—11世纪的珍贵写本、绢画等重见天日,然而当地政府失于职守,未加看管,致使珍贵文献、文物成为当时横行中国西北地方盗掘文物的西方探险家猎取的对象。敦煌抄本中除《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无注本外,现已知还有11种注疏本,其中《河上公章句》、唐玄宗御注及御疏,明《道藏》收入全本,其余八种汉末至唐代的注疏本均已缺佚。敦煌本的面世为《道德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老子道德经五千文》
       
  道教将《道德经》奉为祖经,令道教徒传习。其所用《老子道德经》文本,是根据《河上公章句》本删定为五千字,故称“五千文”。魏晋南北朝以来《五千文》是道教徒传习《道德经》的主要文本。敦煌《五千文》有甲乙两种文本,甲本卷首有葛玄《序诀》,每章末有小字注,标明本章字数,乙本文字格式大致与甲本相同,但缺少每章末的小字注文以及甲本的四行题记。展品(BD00941号)为唐写本,纵38.2厘米,横50厘米,卷轴装。1900年出敦煌莫高窟。《正统道藏》未收,隋唐道士入道门后,皆须从师受度《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及《十戒经》。此展品为甲本。字迹清晰端正,为国家一级文物。
       
  2.《老子道德经义疏》
       
  展品(BD14677号)为唐初写本。纵27厘米,横270厘米,卷轴装,麻纸。首尾残,注疏者明佚,经文用五千字本,疏义近于李荣、赵志坚等,或系梁陈周隋间重玄学道士所作。本卷纸质细密柔软,楷书字体,工整端庄。经文朱笔,色彩鲜红;疏文墨笔,字黑如漆。(原件脱落一块残片,残片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善本古籍中的《道德经
       

       
  《老子》诞生以来,不论道家、道教,还是儒家,诠释者颇多,甚至佛教徒也对《老子》进行注释。到元代时,便已经有“注者三千余家”。但影响中国文化的并不是帛书和竹简本《老子》,而是魏晋后长期广泛流行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又名《道德真经注》、《老子河上公注》,为现存较早的《老子》注本,《隋书·经籍志》开始有明确记载。被称为《老子》三大古本之一,版本价值较高。旧题汉河上公撰。关于河上公其人和河上公本成于何时,现在很难考定。一般认为是东汉或魏晋时代的隐士或道教人士所作。
       
  《老子河上公章句》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三十七章为上篇,《德经》四十四章为下篇。各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二字,《老子河上公章句》之名也由此而来。河上公本注文简明清晰,重在解老子义旨,没有烦琐的字词考证。现存最早的河上公本为宋建安虞氏家塾刻本《老子道德经》,此次展出的河上公本有三种版本:一为明刻“六子书”本,一为1922年北京白云观影印本,一为1932年故宫博物院编缉《天禄琳琅丛书》影印本。
       
  《隋书·经籍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围绕《老子》著书立说的达数十人。有九五之尊的皇上,如梁武帝萧衍著《老子讲疏》六卷,梁简文帝撰《老子私记》十卷;有学富五车的大儒,也有皈依佛门的僧人所注《道德经》,更多的是信奉道教的道士。从著书形式上有注、解释、集解、传、义疏、音等。最著名的,也是以后最通行的就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又名《玄元新记道德》)。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37章,德经44章,王弼在各章随文夹注,其注疏的方法是魏晋玄学家常用的辨名析理方法,着重解说《老子》的义理,深刻揭示老子哲学的意涵,对魏晋玄学尤其是玄学贵无论风尚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王弼注解简练精辟,为后人准确地把握老子思想提供了方便。
       
  本次展出的有代表性的王弼本有以下两种:
       
  1.《老子道德经》二卷,(晋)王弼注。该书为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聚珍版”书,就是用木活字排印的书。清高宗以为“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四十一种,此书为其中之一。
       
  2.《集唐字老子道德经注》二卷,(晋)王弼注。清光绪十年(1884)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影刊本美浓纸印本。黎庶昌(1837-1897)贵州遵义人,曾出使日本。在日期间,黎庶昌辑成《古逸丛书》二十六种。《古逸丛书》因其极高的校勘学、版本学价值,自问世以来,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集唐字老子道德经注》为《古逸丛书》之一种。
       
  宋元时期注释《老子》者,人数比前代明显增多,但是这些著作并没有全部保存至今,现存宋金时期《老子》注本完整者只有宋鸾、陈景元、司马光、吕惠卿、王元泽、苏辙、陈象古、宋徽宗、江澄、章安、?兴宗、吕祖谦、白玉蟾、范应元、刘辰翁等家,元代完整的则有吴澄、张嗣成、林志坚等家,其他或散失或残缺,后学者通过辑佚收集了王安石、朱熹、程大昌、叶梦得等十八家老子佚文。其注释的形式一为表达自己见解的自注形式,一为汇集他人已有注释的集注形式,自注数量较多,其代表如王安石、苏辙、林希逸、范应元、吴澄、白玉蟾、程大昌等,集注的代表有寇才质、彭耜、刘惟永等。未收入《道藏》而至今尚存的宋代老子注一为范应元,一为吕知常,仅此二家而已。范应元,南宋理宗时道士,字善甫,号无隐斋谷神子,曾任南岳寿宁观长讲。范应元集注的特点:一,解释扼要洗练;二,征引多种古文及音辩,并鉴别何种古本同于老子原作;三,精选王弼、河上公、陆德明、傅奕、司马光、苏辙等三十家注解,是一本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书,在版本上尤其受到重视。此次展出的是国家图书馆藏《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二卷,(宋)范应元直解。宋刻本。纵26厘米,横17.9厘米,厚2厘米,白口。原书为蝴蝶装。其上有沈曾植跋、杨守敬跋(1912)、邓邦述跋(1914)、章钰跋、王?运跋、缪荃孙跋。孤本。《中华再造善本》选为底本。一级文物。民国十一年(1922),在张元济先生主持下,上海涵芬楼曾影印刊行了《古逸丛书》四十七种,此书为其中之一。又有近代著名学者吴慈培将范应元宋刻本影抄为《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这二本书学术价值也很高,也参加了展出。
       

       
  吕知常,南宋孝宗时道士,曾任左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佑圣观住持。他所著的《道德经讲义》是以道教内丹学诠释《道德经》的代表作之一。此次展出的吕知常 《道德经讲义》十二卷,为明正德二年(1507)李玄机、丘凤刻本。观其版式风格当翻刻明宣德七年(1432)周思得刻本。周思得为明朝著名道士,历事成、仁、宣、英、景五朝,住持京师著名的显灵宫、朝天宫,为一代颇受优宠的道教名流。宣德七年曾刊印吕知常的《道德经讲义》。
       
  此次展品中有《老子斋口义》二卷 ,(宋)林希逸撰,元刻本,秦更年跋(1920)、袁克文跋(1922)。孤本,一级文物。《中华再造善本》底本。此书国家图书馆著录为元刻本,但前人称此本字型较大,字体粗整有力而不失逸动之态,有劲挺之姿,应是刊刻于宋末。在版本的鉴定上存在争议。林希逸,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其《老子斋口义》以通俗浅近的文字作解,释老时融入儒家思想。
       
  明清两代《老子》注解和研究成果都超过前代,其内容有了与以前不同的特色。特别是清代出现了不少有关老子原书的校订考证著作。如毕沅的《老子道德经考异》、王念孙的《老子杂志》等。明清两代注释研究老子的有二百多家,比较有名的,如薛惠、德清、王道、李贽、焦、王一清、王夫之、魏源、姚鼐、李涵虚、宋翔凤等,其中薛惠、李贽、焦闳、王夫之、魏源、宋翔凤可以说是儒家的代表,王一清、陆长庚、李涵虚等是道家代表,德清、杨文会是佛家代表 。
       
  《老子集解《二卷》考异》一卷,(明)薛蕙撰。清道光十四至二十六年(1834-1847)、咸丰八年(1858)三原李锡龄惜阴轩刻本。李锡龄(?—约1849),清藏书家。字孟起,一字孟熙。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道光初,官至中书。李锡龄辑《惜阴轩丛书》三十四种《续编》一种,此为其中之一。
       
  薛惠,生活在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当时三教合流思潮强盛,他的《老子集解》明显带有为道家争正统的意味,对前人的老子思想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此本依王本章次顺文作解,特点是常在一章的后面作评语,澄清前人的错误。这在古注中并不多见,因此,薛书虽流行不广,但很值得一读。
       
  《老子衍》一卷,(清)王夫之撰。为民国22年(1933)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本《船山遗书》之一种。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斋。衡阳(今属湖南) 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夫之早年也曾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逢明末战乱动荡,报国无门,便专心学术,《老子衍》是他最早写成的著作之一。
       
  明清两代注释研究老子的有二百多家,除比较有名的以外,还有一些非著名学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次参展的书中如明人董汉策注本、明闵齐伋套印本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近现代人们对老子的研究注释有增无减,此次展品中收集了海内外出版《道德经》版本六百 余种,其中不少是近现代人所注释。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就不作介绍了。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善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