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载]探求和谐之道 共建和谐世界
作者:刘延东

《中国道教》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各位来宾、朋友们:
       
  古都西安,春意盎然,群芳争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道教界人士相聚一堂,可谓人文荟萃,群贤毕至。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政协,向国际《道德经》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良好的祝愿!
       
  2500年前,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告别都城喧嚷,骑青牛、出函谷,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道德经》。“紫气东来”的传说、《史记》“老子修道德”的记载、周至楼观台的景观……都印证着古老的岁月和智者的足迹。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先人的思想却依然闪烁智慧的光芒。这次国际《道德经》论坛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深入挖掘和弘扬光大《道德经》的思想精华,探讨《道德经》与和谐文化、生态环保、现代管理和养生健康的关系,很有意义、备受关注,是关于老子思想研究的一次空前盛会。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短短五千言,涵摄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阐释万物之源、治国之术、为政之道、为人之本、立世之则,通篇贯穿着“道法自然”、“大道和谐”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折射了中华民族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
       
  《道德经》认为“道生万物”,阐释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强调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只有顺应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和谐的状态。这些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深刻洞察力,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圆融无间、共生共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阐释了爱民治国的重要理念。强调“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恣意妄为,不逆道而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真挚深沉的“民本”情怀,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对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德经》主张“为而不争”,阐释了和以处众的重要原则。强调作为个人要“谦下”、“德信”、“上善若水”,作为国家要“不武”、“不怒”、“不以兵强天下”。这些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形成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合群济众的传统美德,培育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道德经》主张致虚守静,阐释了立德修身的朴素哲理。强调把“德”作为操行的标准、人生的原则,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态度和知足常乐、“清静无为”的境界。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成为滋养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
       
  《道德经》睿智的思想穿越时间和空间、跨越信仰和国度,经世而长存,历久而弥新。从敦煌卷子、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等出土文献的记载,到遍布全球30多种语言的400多种外文译本;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传说,到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悉心研究;从“东方智慧的结晶”、“永不枯竭的井泉”的赞誉,到老子被誉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无不说明了《道德经》的深远影响,无不体现了《道德经》的重要价值。《道德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影响了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位来宾,朋友们:
       
  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在人类社会不断实现自身美好理想、迈向光明和进步的21世纪,国家的兴旺发达,越来越需要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世界的繁荣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共存的国际环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深受“和谐”文化润泽和滋养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当前,中国政府对内致力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共建和谐已经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这种和谐应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即坚持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益,重视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能,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和谐应是包容多样的和谐,即坚持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维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实现各美其美而又美美与共的良好状态。这种和谐应是公平正义的和谐,即坚持扶正扬善,注重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确保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得到全面兼顾。这种和谐应是诚信友爱的和谐,即坚持以诚相待,坦诚相商,诚实守信,更加关爱彼此,更加珍视情谊,更加融洽相处。这种和谐应是共同发展的和谐,即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使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惠及各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属于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推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需要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文化。面对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始终坚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和挖掘《道德经》的丰富内涵,宣传和弘扬《道德经》的时代意义,遵循客观规律、倡导和合友善、注重律己修身,使这一超越历史、超越宗教、超越国界的文化宝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础的关系。从工业化开始的现代经济,极大地增强了人改变自然的力量,但是也带来了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难题。我们要通过研究和弘扬《道德经》,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辩证和谐的发展观,合理而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共处、同存共生的关系,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倡导和合友善,就是要弘扬慈爱和同、为善尚义的传统美德,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趋于融洽,但社会上依然存在物欲膨胀、损人利己、信用危机等问题,国际上依然存在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对抗冲突等现象。我们要通过研究和弘扬《道德经》,推动人们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以慈善谦让的态度待人处世,多行善举,济困助人,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要通过研究和弘扬《道德经》,推动人们认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包容、积极对话、兼收并蓄,不同国度之间应当讲信修睦、互惠合作,摒弃排斥、歧见和隔阂,使世界各国在互信协作中谋求共同发展,使人类文明在和谐共存中更加丰富多彩。
       
  注重律己修身,就是要培养淡泊宁静、贵德守真的品格,促进人的内心和谐。追求内心和谐,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也是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发展和转型中,一些人出现了虚华浮躁、精神空虚、信仰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人们的精神生活面临着新的考验。我们要通过研究和弘扬《道德经》,引导人们从古人修身思想中得到启发,净化和升华思想境界,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出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义利观,崇俭抑奢,培功建德,不为物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侵蚀;要理性认识和对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和差距,把个人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合理表达情绪和诉求,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平衡乐观的心态迎对挑战、战胜困难,去实现人生的和谐、安宁与幸福。
       
  道教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生长于华夏大地,是一个以《道德经》为根本经典、重人贵生的宗教,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道教积极传承爱国爱教、慈爱和同、济世度人的优良教义和传统,重视现实,关注社会,利益人群,福臻家国,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为推动世界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来宾,朋友们:
       
  《道德经》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这次论坛,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都西安揭幕,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国际大都市香港落幕,象征着《道德经》进一步从古老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我相信,在各位道教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下,在各位专家学者和喜爱《道德经》的海内外友人的大力支持下,《道德经》一定会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
       
  衷心祝愿国际《道德经》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朋友健康幸福、吉祥如意!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