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春秋]成都武侯祠、青羊宫道观启派祖师——张清夜
作者:王安明

《中国道教》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清雍正、乾隆年间,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代道士张清夜,先后在成都武侯祠、青羊宫开启了道教法嗣,而成启派祖师。
       
  张清夜,字子还,号自牧道人,初名尊,江南长洲人(今苏州)生于清康熙十五年(1667)丙辰岁。少为诸生,善书翰,博学工诗,书法颜鲁公,乃东吴名士。常游历四方,无所留恋,有超脱尘世之外的想法。后至湖北武当山,从全真龙门派第九代余太源真人为师,出家修道。
       
  清雍正元年(1723)岁在癸卯,张清夜年四十有八,溯江入蜀,遍览峨眉、青城之胜,见山水之险异,察人事之变迁,益信事物有有无无之微妙。先后居临江寺,惜字宫,一琴一榻,悠然自得。时四川巡抚宪德屡次上书请事,未得到朝廷许可,众幕僚们为此深感忧虑。某幕僚与张清夜关系较好,将奏折内容给张清夜看,并请代为改之。后经张清夜点窜数字,再奏经朝廷,此事很快得以解决,由此,张清夜声名大震。宪德大为惊异,邀请张清夜还俗为官,张清夜辞谢不就。
       
  自康熙年间,成都武侯祠由僧人看守管理,清雍正七年秋,武侯祠主持僧人病重,无力再看管武侯祠。由成都县和华阳县的地方绅士、年老有声望的人出面推荐张清夜,并报成都、华阳县令同意,由张清夜来看守管理武侯祠。张清夜便从惜字宫移住武侯祠,作了住持。
       
  张清夜入住武侯祠后,见武侯祠、昭烈之陵,久芜不治并诸多地方需修缮。“道人完葺之庭宇,修洁植柏,森森成列,又垣以卫陵,自居特室三楹,在黄篁丛桂间,荷池绕其西,夏虚敞而冬燠。”张清夜在诸葛亮殿西侧修道“圆通境”(此处在乾隆三十九年被四川按察使顾晴沙改为藕船),其南建茅屋三楹,坐西朝东,夏凉冬暖,名之为紫阳洞,作为清修之所,张清夜在那里读书三十七年。乾隆三十七年,住持道人唐复雄将茅屋改为瓦屋,后来成为道院的主要建筑。张清夜再于“圆通境”西侧开凿水塘,栽种荷花,又种竹子,栽桂花。在诸葛亮殿后广种柏树,因数量众多而再现了杜甫当年所见之森森景象。为了兴盛香火,张清夜于乾隆六年和八年从民间募集银两铸铁炉一口,置诸葛亮殿前。高3尺,围径7尺,约重600余斤。铸铁炉一口,置刘备殿前,高3尺,围径8尺,重约800余斤。
       
  张清夜很尊重武侯祠原有的陈设,无论是建筑格局,还是塑像碑刻匾联,都遵照原有的格局,从不妄加增删,也不加进有关道教的内容。清乾隆四年,张清夜特别在送仙桥畔“购地一亩三分,巽山乾向,周以土垣,以归日后本祠之委蜕者”,作为道人羽化后的安葬墓地。
       
  张清夜还注重清理武侯祠的庙产。清康熙年间,张清夜入住武侯祠不久,就把武侯祠原有的祀田39亩收了回来。
       
  清乾隆七年(1742),张清夜回江苏长洲故里奔丧,安葬二亲毕,不觉身世两忘,翛然悬解,在乾隆八年复入蜀,时年67岁。
       
  清乾隆八年,原四川绵竹县令安洪德,调任成都府华阳县令,在处理完公务后的闲暇时间,游访成都的名胜古迹,从青羊宫道观门前过,见锦江水从其前过,凤凰山枕其后;东面和西面,高高的沟塍盘旋其间,且地基开阔,环境幽静,青松翠柏掩映在殿宇间。真是成都西南方向的名胜之地,也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第二降生地。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破坏,后经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重建,至乾隆年间已有百年时间,历经风吹雨打,石头腐烂,木头朽败,整个殿堂房宇,随时面临倒塌。
       
  青羊宫是蜀地的名胜古迹,安洪德真不忍心让它被杂乱丛生的草所掩映,且是时皇帝降恩的诏书正颁布:凡天下的名胜之地,均应修葺,让它永远存在,钦此。于是,安洪德会同成都县令夏绍新,一同前往青羊宫,查询宫内田产及经济,宫内只剩下条银九两有奇,田地无一亩,全被前任住持道人将其典当卖尽。成华二县令将青羊宫的田产清理出来,招佃耕种,一年可得租米二百多石,无奈找不到妥善之人来为之管理。不久,安洪德于城南的武侯祠,得以结识住持道人张清夜。
       
  安洪德在这里看到张清夜所管理的武侯祠,以余力培园陵,植松柏,殿宇垣墉,焕然一新,景物幽邃,去故启新。又见张清夜辛勤忙于所做之事,便把青羊宫的管理经营事项托付于他。张清夜说:“青羊宫是道教祖庭,本来就是我份内的事,但我已年纪大了,没有能力管理。”张清夜没有答应这件事。事后,成都知府王时翔听说这事,又诚恳地请求他,终使张清夜无法再推辞,派遣他的徒弟汪一萃任青羊宫住持,带领徒孙王来通(阳奇)担当起了青羊宫经营管理事务。张清夜也时常去青羊宫极力辅佐,共同节衣缩食、积累钱财,并广泛募集资金,为青羊宫的修复作好各种准备。
       
  清乾隆十年(1745)阴历二月十五日,时逢太上老君圣诞之时,青羊宫殿创悬经板,接待十方,张清夜、汪一萃等把青羊宫改成十方丛林,安单接众,并广为授徒,一时道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青羊宫来,宫内的大小事务皆有人主管其事,十方丛林的管理制度得以恢复和发展,日常作务和举止行动都有节制规矩,是道众陶溶品性学习道教规法威仪的场所。张清夜、汪一萃等经过一番周密规划后,首先恢复修建玉皇楼、紫金台、降生台、学法台,然后再修建混元殿。
       
  清乾隆十三年(1748),青羊宫住持汪一萃羽化,王来通继任住持,继续主持宫中的修建事务。过了三年,中间的八卦台,改建成了八卦亭,左面的三官殿、后面的祖师殿,以及无极大殿(三清殿),依次先后修建完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青羊宫住持王来通欲刻《阴符经》勒石,张清夜亲为书写题跋“今王来通以是经勒石,于一片至诚坚确之心,不独自行精进,实足以启发后人者,余因欣喜而为之跋”。
       
  青羊宫的修建恢复工作,前后历时17年,共用四千余金。又装金像,饰栋梁,其他如院墙修饰、道路培修、宫中绿化,青羊宫的壮丽景象,十倍于前。这些均显示出青羊宫兴起的宏伟景象。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雅州府知府安洪德将告老还乡,路过成都,应张清夜的邀请,为青羊宫题写“青羊宫”匾额,并为之题写《重修四川青羊宫碑记》。
       
  张清夜除开启了武侯祠青羊宫的道教法嗣,还在武侯祠的紫阳洞,辛勤写作著述30年。清乾隆九年(1744)张清夜将武侯祠的住持位传给了徒末唐复雄,以便将精力用于修建青羊宫和写作著述。暇时,谢尘俗,习清虚,日夕惟研读《阴符经》。张清夜感于“仙派源流于今几绝”,为敷扬道要,于乾隆十一年(1746)作《玄门戒白》,认为修道之本,在于清静、守真,三教之主宰为孝悌忠信,提倡“广行方便,多积阴功”。又于乾隆十九年(1754)作成《阴符发秘》,从道教养生角度去阐发《阴符经》之秘。他还著有《潭东诗草》、《忠武侯钟铭》、《辑省体编序》、《忠武焚炉引》、《重募古柏行碑·跋》、《太极赋》等。当时的四川总督尹继善对其评价甚高,曾写有《赠张道人序》:“……鹤发童颜,飘然而迎我者,牧道人也,其貌甚古,与之言,见解旷达,几上置《太极赋》、《省体编》,著作甚多,……乃甘贫乐道,卜筑于浣花溪武侯祠边,数十年来不出户庭,藤杖芒鞋,萧然自得,……著书立说不外济人觉世,其仿效君平隐之高风,而寄托亦别在吁?选烹茶后清风入室,野鸟鸣窗,道人复出,《潭东诗草》一帙,天机活泼,如水月镜花,非寻常道家言,而思致超逸,绝不袭儒生章句,览其诗更高其志,与之谈论忘机,不觉白日西斜,仍低徊而不能去……”当时省内大儒陶善圻曾为其诗作序,评价甚高,其《辑省体编》汇集了古书中的修性省体格言,共300余条。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张清夜无疾而逝,世寿八十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