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邱祖西行所经“窝里朵”考
作者:殷诚安

《中国道教》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元李志常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以下简称《记》)一书,详细记述了邱祖一行见成吉思汗的具体路线,但由于历史变迁和音译不同等原因,在某些具体地点的地理位置确定上,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义。
       
  如《记》之开篇处讲到:“仲禄今年五月在乃满国兀里朵得旨”(“兀里朵”也译作“兀里多”、“窝里朵”,通称“斡耳朵”),清程同文先生在本书的《跋》中说:
       
  大石林牙,辽宗姓,于辽亡后率众西行,间关万里,建国西土,是为西辽……阅十余年,太祖征西域灭之。刘仲禄持敕召长春云“在乃蛮奉诏”者,此也。
       
  “大石林牙”故城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国的虎司斡耳朵市,程先生认为刘仲禄是在此得旨。可是后来丁谦先生在为本书写《地理考》时却说:
       
  乃满,《秘史》作乃蛮,即太阳汗故国。考太祖十五年定都和林,此十四年五月,殆已徙居于此。和林在塔米尔河东南,本乃满旧壤,故云。帝遣仲禄来征,实在其地。
       
  类似疑点,不仅如此。关于邱祖一行所经之“长松岭”与“窝里朵”,程同文先生认为:
       
  ……自此以下,至窝里朵,数千里中俱无地名,惟长松岭又系汉名,不知蒙古呼为何山。然以长春行程考之:自陆局河西南泊驿路,至六月二十八日泊窝里朵之东,计行四十二日。“窝里朵”者,帐殿也。《地理志》:“太祖于十五年迁都和林”。于时,皇后窝里朵当在和林。
       
  他引用元欧阳圭斋《高昌偰氏家传》中的记载来确定和林的具体位置:
       
  元人指述和林,未有如圭斋之明晰者。斡耳汗,今鄂尔浑河也;忽尔班达弥尔,今塔米尔河也; 辇杰,今色勒格河也。然则,和林在色勒格河以南,明矣。其经和林城西而北流者,正今之哈瑞河也,当为元时和林河。哈瑞河入色勒格河,其合流处,当在和林北三十里。
       
  笔者查金、元历史地图与今版蒙古国地图对照,和林又称“哈拉和林”,其地理位置并无变化。程说“哈瑞河(哈努伊河)入色勒格河(色楞格河)”是正确的,但说“其合流处,当在和林北三十里”却是错误。地图上的二河合流处,按比例尺直线计算,约在和林西北240公里之外!
       
  虽然和林北80公里外也有三河合流,但那是塔米尔河与和林河汇入鄂尔浑河,并非哈瑞河汇入色勒格河处。
       
  程先生下文又说:
       
  “长松岭”或即喀里呀拉山。已在北极,出地四十九度处,是以寒甚欤。
       
  喀里呀拉山在和林东北“出地四十九度”(即北纬四十九度),和林在北纬四十七度强,依《记》中邱祖一行经过“长松岭”后“西北且百余里,既而复西北”的前进方向看,只能越走距离和林越远,根本不能走到和林。
       
  那么,如果邱祖一行没有经过和林,其所经“窝里朵”又是哪里呢?笔者曾读过王先生的《大蒙古国的斡耳朵》一文,据王先生考证,成吉思汗除有春、夏、秋、冬四季驻跸的四个大“斡耳朵”外,还另有五个小“斡耳朵”。关于《记》中所述的“窝里朵”,王先生认为是其中一个叫“龙庭”的“斡耳朵”。他引元耶律铸《双溪集》之注说:“龙庭,在和林西北也。”并说:
       
  和林西北的“龙庭”,最为可能的就是当年长春真人邱处机西觐成吉思汗途中经过、而李志常的记录中惟一有详细描述的“窝里朵”……其确切的地理位置,陈得芝先生在《元称海城考》一文偶然提到:“当在今色楞格河支流齐老图(楚鲁特)河的上游”。然而,这样的落实似乎失之偏西,不如定位在今车车尔勒格市西南布尔干西南、同样处于“杭海答班”之麓的“斡儿寒河”亦今鄂尔浑河上源之一“塌米河”亦今塔米尔河最西的支流旁。
       
  笔者认为王先生指定的“窝里朵”位置也与《记》中“复西北”的方位不符。
       
  但是,不论是王先生说的“在今车车尔勒格市西南”,还是陈得芝先生说的“在今色楞格河支流齐老图河上游”,抑或是程同文先生所说的:在哈瑞河入色勒格河三十里处,我们都可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统一的结论:三人所指,均不是地图上的“哈拉和林”位置。因而也就得出这样的结论——邱祖西行并未途经和林。
       
  那么,程同文先生为什么说邱祖所经“窝里朵”是“和林”呢?有学者认为,蒙语“和林”一词译作汉语是“窟窿”之意,可引申为“圆形的城郭”。“哈拉”是黑色,“哈拉和林”就是“黑窟窿”,可理解为“黑色的圆城”。《记》中说蒙古人“皆黑车白帐”,正因为蒙古的“斡耳朵”都是用黑车围起来的,所以都可称作“哈拉和林”(黑色圆城)。为此,笔者查阅《元史·地理志卷十》,其原文是这样说的:
       
  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
       
  这里说的很明确,因为“城”的西边有一条叫“哈剌和林”的河流,所以把这个“城”也叫“哈拉和林”了(“黑窟窿”或许指河水中黑色旋涡)。
       
  通过《地理志》记载,我们知道:太祖十五年(1220)只是“建都于此”,并非“迁都”,直到太宗乙未年(1235),和林才建成真正具有规模的都城。程同文先生说“《地理志》:太祖于十五年迁都和林”显然是误录了《地理志》原文。笔者见《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中也说:元朝是在“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灭金,次年(1235)定都和林”。
       
  欧阳圭斋是元延佑年间进士,此时的和林已经是座土石筑成的都城了,所以他在《高昌偰氏家传》中描述的和林位置不会有错,具体地点就是现在的哈拉和林原址(或偏北)。而程同文先生却把和林的位置搞错了,但他所指示的邱祖西行所经“窝里朵”在哈瑞河入色勒格河附近却是正确的,只是此地名称不叫和林,而是“龙庭”。
       
  其实,李志常在《记》中已经有所交待,他在邱祖《寄燕京道友诗》“不辞岭北三千里”句后加入了“皇帝旧兀里多”的注释,他之所以这样注释,是因为后来和林成了“新兀里多”的缘故,而当时他与邱祖一行所经过的是“皇帝旧兀里多”。
       
  最后说明一点:由于当时的“窝里朵”是用车帐围起来的,迁移后人走家搬,不留遗迹,在七百多年后的今天,即使我们亲自前往考察,也难以找到它的具体位置了。
       

       
  注:
       
  ①丁谦(1843-1919年),字益甫,仁和人。同治四年(1865)举人。本文所引载《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二集。
       
  ②程同文:字春庐,桐乡人。清嘉庆己未(1799)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历官顺天府丞。有《密斋诗集》。
       
  ③欧阳圭斋:名玄,字原功,湖南浏阳人。元仁宗延佑元年甲寅(1314)举贡,第二年赐进士出身。《元史》说他“两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是元代著名文人,有《圭斋文集》传世。
       
  ④《大蒙古国的斡耳朵》,王撰,载于《中华文史论丛》第6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⑤耶律铸(1221-1285)字成仲,义州弘政(辽宁义县)人,耶律楚材之子。著有《双溪醉隐集》。
       
  ⑥《元称海城考》陈得芝著,2000年发表,收于其《蒙元史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05。
       
  ⑦见《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第390页。
       

       
  (作者单位:北京白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