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道教太乙派及其道法考
作者:李远国

《中国道教》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唐宋之际,随着道教的兴盛与发展,出现许多新的道派,如洞渊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太乙派、东华派、净明派等。他们多以雷法为用,济世度人,安邦护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里,仅就太乙派的历史、沿革、道法而论。
       

       
  一、由冯佑、刘浩然肇始的太乙派
       

       
  冯佑,平生好道,为中唐时期的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太守。自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七月,绵州水旱虫蝗,毒气流行,“妖邪变现,燃烛弄灯,偷财盗物,摄人淫佚,邀求祭祀”,社会动乱。是时冯佑持诚启奏太上,夜梦北阴圣母降言:“世有不忠不孝,不义不仁,造诸罪恶,好乐邪神,以致魔精克害,邪鬼萦缠。吾今付汝道法,普济人民。凡有水旱妖孽,立坛呼召,其神即应。”其后惊觉,于次日香案上得秘文一轴,视之乃太乙雷书。冯佑得之,乃依法立坛呼召,雷声大震,是时太乙元君现形于坛中应感。冯佑立即辞禄弃家,广行符咒雷法,济世有功,“蒙上帝赐为紫府真人”。
       
  后隐居青城山丈人观,有道士江元亨以师事之,三年遂授玄文。厥后吕政卿、李巨川、张伸之等皆师事之,冯佑因资授受,“区分人鬼,协赞乾坤,不可具纪”。至五代战乱,至人多隐,故其道遂隐而无闻焉。
       
  北宋隆兴,道教又得兴盛。“自延恩殿九真降御,道法尊而正教行。希夷陈抟先生居于华山,得其法于石室中。”陈抟本西蜀崇龛人(今四川安岳县),曾师事邛州天庆观高道何昌一,学“锁鼻息飞精”之术,后隐居华山,以丹法与易学享誉社会。
       
  其后,太乙雷书传于西蜀,有刘浩然得其法。刘浩然字仲方,讳晋。为成都青城大面山丈人观主持。时有九天魔女化一妇人,入在丈人观中烧香作孽,道众尽外散而去。真人遂受太上之命,“收九天魔女,锁之于八角井,繇是大教愈彰,得其雷祖宗派者,孙太初、赵师古、杜昌宗、吕真人。近有刘虚正、王法进、监军赵必渥,其徒甚众,独许志高真人得法大显”。后应高宗诏入内,劾治妖怪。“阐教于青城,赐号通玄。后一百五十岁,天书诏侍太清,飞升而去。”
       
  众弟子中,唯许志高得其真传。许志高讳翔,本阆州(今四川阆中市)人氏,自幼喜爱清静。曾官任四川机宜,后弃职入青城山出家,拜刘浩然为师,先后伴随十三四年。值刘浩然将羽化之前,曰:“汝急来,吾以法授汝,汝道南行,流传六百弟子。”许志高自得法之后,出游西蜀,南巡江南,至京师内院,“有妖作孽,诸法师不能治之,真人以一符馘妖精长丈余。蒙上帝赐号伏魔,以此号为伏魔许真人”。其后云游至福建延平,收杨披云为弟子,尽传道妙。迨至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六月六日,于江苏茅山玉宸观天市坛建醮,“就火焰中上升,但留下朱履在火之如新,今茅山藏为至宝”。许志高未羽化时,分付将道法及雷篆家书秘印、雷霆都司印、都天大雷火印、统天印、天宝家书印,尽数传与杨披云。
       
  杨披云字耕常,讳燮,为福建延平人。“其父任教授于蜀江口,见许伏魔。在后回家作纯阳会,许伏魔见其衰老,与杨教授丹药服,于妾处生一男子。在后许伏魔再到延平,带披云至西蜀、建康、茅山等处,后传与披云。”待许志高逝世后,杨披云以其母尚健在,复回故乡延平。“有建宁府浦城县黄止常,出守延平贰车,见披云真人驱役雷电,开现星斗,祈祷雨阳,卷舒云霓,皆在指呼。有黎君亦川人,而力荐之。以此先君止堂,令云庄拜披云为师。”杨披云遂收黄云庄为徒,传以雷法秘印。至淳佑年间,曾于西湖苏堤祷雨有验,朝廷赐以“清隐”,却而不受,其弟子尚有三茅山玉晨观薛管辖、西蜀宣哥真人。
       
  黄云庄奉其道法三十余年,江湖之士慕名求者甚众,“亦然以伏魔家书付之崇奉,苟能勤恪虔恳,一达家书,亦可治病驱邪,祈晴祷雨,无不应者,而太乙火府之文,例不敢泄,非惟此法不可得遇,而江南之人闻之者亦罕矣。尝受师言,向遇西人则可授之。昨授成都碧源李拱祥,得之西矣。念云庄榆景向暮,志乐林泉,懒于出山,深虞此文湮没,他时后学无传,遂传之邑人祖审斋逢吉、黄澄心、詹山立、陈清溪等,代余之阐教也”。
       
  从冯佑肇始的太乙一宗,传播太乙火府五雷大法,其派先后递传于江元亨、吕政卿、李巨川、张仲之等,再经北宋高道陈抟、西蜀刘浩然、阆州许志高,延平杨耕常、浦城黄云庄、成都李拱祥等,此宗始终以四川青城山为祖庭,已传至南宋末年,且门徒颇多,遍布西蜀、江南、福建地区。
       

       
  二、以丹道为基础的太乙大法
       

       
  太乙火府五雷大法出自西蜀青城,其法以丹道为基础,以符咒为运用,诀明捷要。“盖西来之法,皆简而要,符无散形,咒无韵丽,与江南之法不同。”
       
  就其道法而言,该派推重北斗。《法源事迹》曰:“太乙火府雷者,乃玉清内院之秘法,北斗真炁之化身,太乙月孛之主法也。祈祷驱邪,斩妖伏精,极有灵验。”凡修持太乙法者,必须告斗卫灵。《太乙火府奏告心文》曰:“师至地户,立,躬身端简,望天门默奏所行之事,默诵七真咒,想此处皆为金光世界,中有金楼玉室分明。却纳下简,步三才罡,左手剔角、亢、氐、房、心、尾、箕于左足下,右手飞斗、牛、女、虚、危、室、壁,布于右足下。再以右手飞奎、娄、胃、昴、毕、参于右肩上,左手剔井、鬼、柳、星、张、冀、轸于左肩上,左手再点魁、魓、魁、魎、魒于上覆头。五斗光芒,辉映一身。又以左手画开闭留塞诀,取中天炁一口,咽下心中及肾府,冲动二炁,须臾二炁混合,运转上冲,自二目出,化为擎羊、陀罗二使者。心炁自口出,化为通事舍人三位,倏忽云中,降下于坛,如法混合。次默召本府官将,祝令在坛,伺候奏告,然后按依科法,逐一宣扬。”
       
  修道者日常宜静心修持,采服北斗九皇正炁:“第一阳明星君,吐青光之炁。第二阴精星君,吐黑光之炁。第三真人星君,吐黄光之炁。第四玄冥星君,吐赤光之炁。第五丹元星君,吐白光之炁。第六北极星君,吐绿光之炁。第七天关星君,吐绛光之炁。第八辅星,吐碧光之炁。第九弼星,吐玄光之炁。服炁之法,常以四孟之月初九日平旦时,四仲之月十九日午时,四季之月二十九日夜半时,行之,一年三百六十过,应三百六十度之数。以五为盈,炁有余也。行道之时,清斋入室,烧香,精思,冥目,闭炁,叩齿九通,存见九星端正威严,侍卫肃然,密诵七星咒一遍,但见九炁从星注下,入兆口中,俄而吞之,细细吐故气,纳新炁,勿令耳闻。咽毕,复叩齿九通,倏然俱忘。如此行之九年,则得长生神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矣。”
       
  在采服正炁的基础上,可继而修炼太乙内丹法并与雷混炼。《太乙火府内旨》曰:“下工须在寅时上四刻,入室,用眼观心,呵出秽气三口,然后鼻引元始清炁,舌拄上腭,搅华池神水,同清炁咽入丹田。后想两肾中间一点明,遂瞑目,想左眼为日,右眼为月,阴阳二炁,互相交媾,下入丹田清炁之中,寂然无为,任炁自然上升于心,后归于肾,少顷二炁相会于黄庭,结成一团金光,如火炼金丹丸相似,似非我有。但见五炁从五脏出,而拥此一团金兴,上升泥丸。忽见金光裂开,有一真人,如我本形,合我为一。少顷,方想真人从泥丸出一炁,化为三清八境诸天上帝,及本法中将吏。方随意祝其行事,事毕,寂然无为,只化一团金光,遂吸入黄庭之内。”此即内炼功夫,为役使雷法之基础。
       
  所谓“与雷混炼”,即于内修之中,存想雷部诸神,变神化身。经曰:“凝神定息,念大威德咒,见吾身中皆是雷火丹天世界,一窍中间,元神如自己状。口念唵吽霹雳震动八门咒,见婴儿自下丹田,上冲至心宫斗府,火光豁开,即是火府。仿佛面前见师,师随我元神至顶,见大赤天帝,心拜跪奏,乞差降主法祝元君及别将,皆可。想得旨,则回神,念唵吽叱腾咒,仍复元室为元神。”或于静定之中,“变神为太乙元君,存肝炁左肩出,肺炁右肩出,心炁顶门出,肾炁腰间出,脾炁脐间出,团聚隐隐,离顶门丈许,五方真炁自空降,混合顶上五炁,浑浑融融,中黄外白,成一山,结一洞,有太乙君,披发仗剑,握诀,左腋一窍曰雷门。次黄白二炁下,化为二珠,元神居丹田中。次存二珠随水涌上,至黄庭,水火交媾,合成一珠,光芒如月,太乙祖母坐于珠中。诗云:一点灵光彻太虚,赤天之上始青如。我朝元毕归元始,物我相忘入黍珠”。或解厄迁转,“法师请光度厄后,却与行迁星转煞之法。其法存自身为北帝,居斗口金光之间,左手斗印盖斗,右手剑诀叉腰”。
       

       
  这里所谓的“变神”、“存自身为北帝”,是指在内炼或施法时候,道人必须进入一种特异的精神状态,即化去自我的存在,转变成为神真,人神合一,“到此之时,万虑俱寂,元始即我,我即元始,金光灿烂,掣动天地十方”。也就是说,道者就是元始天尊,就是太上老君,就是他所敬奉的尊神。因此,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替天行道,代神运化。《上清玉枢五雷真文·变神》曰:“凡行雷法之士,每遇驱役呼召,并掐变神诀,叩齿五通,存己身身冠九梁冠,朱衣,蹑朱履,左右有持幢仙人,执节童子,又有捧印捧剑二仙童。次抹四山,左手剔,阳斗向前,阴斗向后。左手握驱邪院印,右手仗三味火精剑,存香烟化为云雾,雷电霹震,星光闪动,六丁六甲,五雷五龙,诸司将吏,周布前后,三台北斗,履己头上,斗柄指前,勿遮己目,默咒曰:帝思帝思,员门会孙。玉皇太真,护我身命。去病除邪,使我奉真,永保此生。急急如律令。咒毕,任意待持。”{11}非常明显,这种“变神”的道功为汉唐道教中所无。
       
  传统的道功中有“存神”之术,即存思冥想身神及天地之神,但并未合和为一。而“变神”一法,乃道教吸收佛教密宗“本尊观法”,从而发展的一种新兴炼神方法。依唐善无畏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前言,密教以大日如来为普门本尊,其他诸佛菩萨则为一门本尊,并依修法之种类与目的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本尊。他们认为,佛与自己互相涉入(入我我入),成为一体之极致。故在修法上,本尊之加持力与行者之功德力互为一体。又于道场观中,观想本尊之相好,称为“本尊观法”。所谓“入我我入”,即观本尊入我,我入本尊,本尊与我,无二平等。显然,这种密法对道教雷法中的“变神”术影响颇大。
       

       
  三、太乙雷法信仰的神真
       

       
  太乙雷法中信仰的对象为太乙祖母、太乙元君、斗母天后等,其秘讳、形象各异,存炼变神者必须牢记。其中太乙祖母名讳祝存,“乃月孛星君化现,红发,獠牙,身出红火光,躶体,跣足,手执如意”。太乙元君名讳李清夫,“女人相,铁冠青氅,衣皂鞋,黄裙,左手雷函,右手仗剑。变相则三目,赤面,朱发扫天,碧衣皂缘,红裙朱履,左手仗剑,右手握雷局”。{12}斗母天后亦称“斗母摩利支天大圣”,其形象为“三头八臂,手擎日月、弓矢、金枪、金铃、箭牌、宝剑,著天青衣,驾火辇,辇前有七白猪,引车使者立前听令,现大圆光内”。{13}
       
  另有十二护法帅将、五方雷公、电母风伯等,亦为役使遣派之际必请之神。如主将威光掌令总监大神丘青:“枣青赤色,颧骨岩,大面,三角眼,三牙须,顶帽,内掩心甲,外皂团凤花袍,开襟看带,左肩有黄结带,两条皂履。”副将震雷霹雳行令大神王成之:“戴朝天冠,美貌,凤眼,三牙须,如孙真人状,柘红袍,碧玉带,皂靴。”散云飞雾掌令大神陈一言:“顶牛耳唐帽,白面,大耳,目腮边有须,柘红袍带,上有小黄结缨,缠定垂下,叉手统袖,皂履。”运风变化青雷大神李德用:“顶皂帽,美貌,似灵官状,红袍,掩心甲,绿靴,手执铁棒铁砖。”诛魔杀鬼馘首大神孔明辉:“顶牛耳唐帽,美貌,腮下有须,紫袍,束带,皂靴,捧玉历。”火雷伐恶大神崔实:“顶牛耳唐帽,面圆白,老相,垂角眼,尖鼻,婆子相,青黄色掩心甲,绿袍,上红团花,裹肚垂带,左手托火轮,右手持铁鞭,皂靴。”水雷洞耀诛伐大神周明静:“顶无耳唐帽,赤面,天神相,或裹吕仙巾,悬两带,尖鼻,两腮起,无髭须,青袍,肩上有黄飞带,执水火镜,足穿朱履。”雷光普照飞火大神纪茂卿:“顶牛耳帽,赤枣色,粗眉大眼,上牙嵌下唇,连腮须胡,紫袍,绿带,又垂黄带,统袖,足穿皂履。”驱雷致雨黑雷大神刘道明:“翻项牛耳帽,赤黑面,三角眼,露两齿,上唇无须,连腮胡,淡红袍,上有团花锦抱肚带四条,在上下中有一条,左手掐巳文,右手仗剑,皂靴。”飞雷急捉主律大神林庆子笑:“牛耳帽,面白,眉遮过目,老人相,紫袍,统袖,执铁鞭,皂靴,此将充泰玄省直符。”玄省直符驱雷大神白伸:“短帽,横骨,面红白色,金觜,有须,白袍,掩心甲,鹿皮护膊腿裙,拿铁锤,或叉手,白靴。”三天持奏使者谢佑:“交脚幞头,赤面,圆眼,三牙须,掩心甲,红花袍,虎皮腿裙,叉手,佩家书黄装,足穿皂靴。此元帅后身香火,在南剑州,宋朝封灵惠将军。”以上十二帅将,分别当值子日、丑日、寅日、卯日、辰日、巳日、午日、未日、申日、酉日、戊日、亥日。
       
  此外,还有主持雷雨晴风的五方雷公、电母风伯。东方雷公朱靖,鸠头,青丝发,垂耳,黑体,褐青锦花袍,绯硔青裙,叉手,悬铁方杖。西方雷公刘汉祥:“黄牛相,黑袍,掩心甲,皂汗跨绯硔,左手持砧,右手执斧,跣足。又云,人相,黑发,白面,交脚帽,金甲,飞带,白靴。”南方雷公朱德茂:“赤马面,红袍,虎皮掩心,汗跨绯硔,左手雷斧,右手金锤,赤脚。又云,执瓢,出雷火,穿皂靴。”北方雷公张永公:“白赤狗相,白发,垂耳,有须,青袍,绯硔,叉手,悬双斧,跣足。此雷神主煞伐黑霆。”中央雷公杨元升:“如神农相,豹皮掩心,鸦皮汗跨,黄袍,叉手当心,披发赤脚。又云,执鞭,花裙,皂靴。”雷公大神孟胜:“猪貌,青黑色,项牛耳帽,皂衣,紫袍,白硔,捧雷簿,皂靴,似判官状。”电母大神黄法彰:“颜如四五旬妇人,面无皱,紫包巾,耳环,青道服,两手袖中出电光,似冯夷相。”风伯大神马雀:“紫黑色查,皱鬼面,眼大,口开,鼻阔两孔,戴两层冠,青抹额,内黄衣,外紫袍,风袋,右手五指开袋口,青抱肚,黄看带,白硔,褐靴。”雨师大神陈元庆:“美貌慈颜,端严,戴冠,披紫服,方符珂佩前结,项上有拥带,左擎青碧壶,右手执杨枝,类紫炁星状。”移云掩日四丁大神,丁文广,丁文义,丁文通,丁文莹:“鳖头鳖甲,人身,手足肉甲,迸出金光,仗剑乘云,各骑黄龙,立四方听令。”开坛听令四大神将,高刀:“牛耳幞头,青袍,金甲,莲子面,三角眼,黑色卷须,合口,皂靴,执雷函。”陶嗣:“四方面,凤眼,五牙须,赤面,兜鍪金甲,腰带符,手执剑。”崔亮:“大眼,枣色面,曲脚幞头,黄抹额,金甲,飞带,皂靴,执铁斧。”赵公明:“面黑色,须胡,穿皂靴,金甲皂袍,手执铁鞭。”{14}
       
  以上诸神,便为太乙火府五雷大法的神真系统。凡行使太乙雷法者,可依章设坛,依序上表、诵咒、步罡、告斗、飞神、蹑景、书符、祈祷,召役诸神,以消灾解厄,济世度人。
       

       
  注:
       
  ①见《道法会元》卷一八八黄云庄《法源事迹》,此篇作于咸淳辛未(1271年),《道藏》第30册188、1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②见《道藏》第30册190页。
       
  ③见《道藏》第30册188页。
       
  ④见《道法会元》卷一八九,《道藏》第30册193页。
       
  ⑤见《道法会元》卷一八九,《道藏》第30册195页。
       
  ⑥见《道法会元》卷一九三,《道藏》第30册220页。
       
  ⑦见《道法会元》卷一九〇,《道藏》第30册198页。
       
  ⑧见《道法会元》卷一九〇,《道藏》第30册201页。
       
  ⑨见《道法会元》卷一八九,《道藏》第30册197页。
       
  ⑩见《道法会元》卷八四,《道藏》第29册344页。
       
  {11}见《道法会元》卷五七,《道藏》第29册153页。
       
  {12}见《道法会元》卷一八八,《道藏》第30册190页。
       
  {13}见《道法会元》卷八三,《道藏》第29册339页。
       
  {14}见《道法会元》卷一八八,《道藏》第30册190-192页。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