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春秋]明代高道任自垣
作者:王永国

《中国道教》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任自垣生平简介
       

       
  任自垣,字一愚,号蟾宇,京口云阳(今江苏丹阳)人。
       
  任自垣生于何年代,无确切记载。宣德六年(1431年)寿终于武当,还葬句容。
       
  据冯千山“明代纂修《道藏》自任自垣始”文中推测,任自垣可能生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前后,因有“任自垣元至德时修迹茅山”的记载,据此冯先生确定任自垣寿81岁。
       
  对于冯先生的考证推测似乎还须斟酌,现将有关任自垣出生年代的几种记载摘录下来供考:
       
  1.仁宗皇帝御制《蟾宇歌》中有:“早岁学道栖岩洞,葆和修真久乃成”。
       
  2.曾硔在《送玉虚宫提点任一愚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一愚,自幼时尝有慕于其教远弃家入三茅山中精修苦行二十余年,深得玄教之旨”。
       
  3.邹济在《送道录任玄义之武当玉虚宫提点序》中有“自垣字一愚,号蟾宇,京口之云阳人也,幼禀玄质,清虚好学,旁通儒典,能辞章”。
       
  4.豫章胡俨在《蟾宇歌有序》中云:“大岳玄天玉虚宫提点任一愚,自少修真于茅山,以蟾宇自号。”
       
  5.京口胡在《赠武当提点》中云:“云阳有高士,寄迹于玄门,弱龄服师训,颖悟殊绝伦。”
       
  从以上五处行文中,“早岁”、“幼时”、“幼禀玄质”、“自少修真于茅山”、“弱龄服师训”等来分析任自垣入茅山时不会超过15岁多少,即15岁左右比较符合上述记载。而冯先生推测任自垣生于1350年,即任在35岁时才上茅山,与上述记载出入较大。任自垣在茅山精修苦行二十余年,可定为二十二年。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任自垣生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前后。
       
  任自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生于京口云阳。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至永乐三年(1405年)学道于茅山(15-37岁)。
       
  永乐四年(1406年)奉诏征至金陵(今南京)文渊阁,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时38岁)。
       
  永乐九年(1411年)授道录右玄义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供职道录司于南京(43-45岁)。
       
  永乐十一年(1413年)经正一嗣教真人张宇清举荐敕其为玄天玉虚宫提点(正六品,时45岁)。
       
  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月,武当山33处敕建宫观告成,任自垣捧奏表到皇宫谢恩,参加并主持了北京洪恩灵济宫金箓大斋。永乐皇帝亲临现场,十分高兴。700人中(道士),各有赏赐,“而一愚获赏独厚焉”(时51岁)。
       
  永乐十七年(1419年)至永乐二十年(1422年)任奉旨纂修《道藏》且任总裁(51-54岁)。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为其作《蟾宇歌》。
       
  宣德三年(1428年)敕为太常寺寺丞,职专提督武当山宫观一切之事(时60岁)。
       
  宣德三年(1428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在武当山太上岩编纂《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十五卷(60-63岁)。
       
  宣德六年(1431年)63岁,寿终于武当,还葬句容(茅山)。
       

       
  二、任自垣参与、主持明初三大国家级文化工程考
       

       
  (一)《永乐大典》之编纂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的。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初一,朱棣对编纂人员讲:“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中,浩如烟海,不易检阅,朕想悉采天下之书,将所载事物聚于一起,而统之以韵,庶几乎考察方便,如探囊取物呢,尔等应体朕意,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类,辑为一书勿厌浩繁”。命解缙为总纂官。解缙受命后组织人员进行编纂校写工作。次年11月书成。朱棣开始还高兴,特赐名《文献大成》,且对修书的147人都给予赏赐。然而待他坐下来亲自翻检时,却大失所望,觉得此书过于简陋,称不上充备,便下令重编。当《永乐大典》的编纂进入到第二阶段时,成祖朱棣命其最宠信的姚广孝主持,姚广孝、陈济、解缙三人为都总裁。这次共奉诏调集2160多人参加编修。
       
  任自垣自幼聪颖好学,后弃家远入三茅山精修苦行二十余年,深得玄教之旨,爱其山川清华,养高葆和于其间,玄学造微,名实昭著,适被选中,诏征金陵入文渊阁,参加《永乐大典》这一国家级的文化工程之编纂工作,负责《永乐大典》道藏部分。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写完成,朱棣对此十分满意,不仅亲自撰写了序文,还采用了自己的年号定名为《永乐大典》。全书按韵目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文史记载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计3.7亿字。《永乐大典》比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的百科全书早300多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惜被八国联军所毁,所剩无几。
       
  由于任自垣在茅山时对道教事业的贡献,及在《永乐大典》编纂中的出色表现,《永乐大典》完成后,留南京工作,并于永乐九年(1411年)被敕授道录司右玄义,参与全国道教的领导工作,并由此奠定了任自垣在明代道教界的地位和作用。
       

       
  (二)《道藏》之编纂
       
  1.修纂《道藏》,且为总纂官。
       
  任自垣参加《永乐大典》编纂的阅历显示其精通道教义理,知识渊博。提调武当山的工作卓有成效。在武当山和明代全国道教界有很高的声望,颇受皇室宠信。永乐十七年被明成祖朱棣诏至北京,命其组织《道藏》的编纂工作,并授其总纂官,有以下史料可证:
       
  (1)翰林侍讲兼修国史临川王英《送提点任先生还武当序》中云:
       
  皇上在御之二十年冬十二月,武当玉虚宫提点任先生自垣以所修《道藏》经成,将还于山中,而中书舍人王公利用,姚公宗礼于予曰:初,任先生自武当来,适有诏,购天下名山所藏道书,集学道之修洁博习者,校正类聚,会合而归藏焉,遂以先生总之。而为之书者,悉举中外精于楷法之士,则以予二人领袖之,至是经成进之于朝,俱获奖赍。
       
  从以上序文中可知成祖朱棣下诏,命任自垣、张宇清(后另有文证)二人为总裁官之职,购天下道书,并委派中书舍人协助成书。《道藏》修成时间已很清楚,但无开始年月之记载。
       
  (2)四十四代天师西壁《蟾宇诗》中云:“鸾翔鹤舞瑞感臻,敕赐黄麻奖吾属,校书无禄偕玄曹,青藜夜照宫锦袍。”
       
  西壁乃嗣天师张宇清之字也,此系张天师专为蟾宇作的一首长诗。天师对自垣十分了解,敬重,并向明成祖朱棣举荐任为武当玉虚宫提点,在提调武当和共同主持编纂《道藏》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诗中对任自垣一生中的几件大事进行了记述且有很高的评价,并记任自垣奉诏书来北京纂修《道藏》,同时也记藏经事已毕,求老友对自己的诗集作饯别留念,以志此盛典。
       
  (3)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年)在位,不足一年便逝去,其一生时间为东宫太子。任自垣与朱棣一家三代关系甚密。仁宗皇帝为任自垣作《蟾宇歌》一首。有关纂修《道藏》的诗句云:“有时飞舄来瑶京,校雠玄文司权衡,淋漓金薤昭日星,献纳承恩道誉增。”从中可知任自垣确实是纂修《道藏》且任总裁。此诗当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到洪熙元年(1425年)之间作。
       
  (4)《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年表”中记:“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二月,任自垣《道藏》经成,进上。”此记录已写进中国道教年表中,可清楚证明任为《道藏》总裁职务,并亲自进上。
       
  2.任自垣修《道藏》之功绩。
       
  (1)任自垣在明代第一次修《道藏》中的作用。
       
  明代第一次修《道藏》在永乐年间。开始由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主持,其羽化后由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张宇初之弟)主持,他们二人虽为主持人、总纂官,由于他们既要编修《道藏》又要主持教务,所以实际上主持《道藏》的工作主要由任自垣来完成。这可以从仁宗《蟾宇歌》、西壁张宇清《蟾宇诗》及王英《送提点任先生还武当序》等中看出(前已述),而永乐年间任自垣主持纂修的《道藏》是明代第二次纂修《道藏》之基础,因此可以说任自垣是明代《道藏》编纂之功臣,明代纂修《道藏》从任自垣始。
       

       
  (2)任自垣主持《道藏》编纂为武当增辉。
       
  任自垣修《道藏》时,已在武当山提点工作了7年。他虽为提点,太常寺丞,但他首先是武当道士。他修《道藏》后,受到皇帝、大臣、高道及参与者的普遍赞誉,为武当增辉添色。由于由武当道人主持《道藏》的纂修,所以使我们现在有幸看到一些有关武当山的重要史料,如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元代罗霆震《武当纪胜集》、《玄天上帝启圣录》、《武当瑞应图》等等,这些史料因收入《道藏》才得以保存下来,否则我们将会永远看不到这些珍贵的史料,历史将留下这段空白和遗憾了。
       

       
  (三)《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的编纂。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又称《大岳太和山志》,《太岳太和山志》,《太和山志》,任自垣《山志》,任志,《武当山志》(见笔者《武当山志考》)。此山志是任自垣于宣德三年至六年(1428年-1431年)在武当山编纂的明代第一部山志。
       
  此志曾奉为《武当山志》的创始,后因在《道藏》中发现了《武当福地总真集》才为其后。
       
  1.为什么要写《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本志卷首的《进大岳太和山志表》中有:“臣任自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再拜上言:伏以圣帝御九五,恢弘治教之隆,天真现祯祥,光启文明之运,圣敬昭孚于海宇,神灵受职于山川。华夏均欢,臣民协庆。钦惟皇帝陛下,圣猷天纵,渊德日跻。”“臣闻圣代之兴,必有圣代之制作。今之所以知古,古之所以知今,不可口传,必稽诸典。伏睹大岳太和山,历代尊崇,祀典所载;朝廷封建,旷古未闻,若不集成志书,尤恐盛事无考。遵依前代《总真集》,续入圣朝恩赐,总成志书,庶几万世之下,以永其传也。谨随表献上,伏乞圣暇一览,用展刍荛之见,少伸葵藿之诚。”可知:其一,任将此志上呈皇帝御览。其二,由于其已编纂《永乐大典》、《道藏》,并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历代皇帝亲自过问,皇帝们也希望任将这事以“志”的形式记下来,传下去,所以才有“进大岳太和山志表”。可以认为这也是皇帝们的旨意,所形成的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而不单单是一部普通的山志,这副重担自然要落到任自垣这位道教奇才的身上。
       
  2.此部山志之特色。
       
  (1)此部山志的作者与众不同。
       
  由于任自垣是《永乐大典》的作者,又是《道藏》的作者、总纂官,他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所以由他来写一部山志当为当时时代的一项大的文化工程。因为是皇帝的旨意,写好要送皇上圣阅,所以质量要上乘。由于任的特殊阅历,写起这部山志可谓得心应手,获取了一般山志所不可能得到的珍贵史料。
       
  (2)山志中有大批皇帝的圣旨、诏书诗文。
       
  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及杨立志先生《武当道教史略》等文献著作初步统计,整个明代十六位皇帝为武当山下圣旨多达四百道左右。其中洪武年间三道, 永乐年间四十道左右,洪熙年间四道,宣德年间十四道,这些珍贵的圣旨史料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中国道教的历史、武当道教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这是本志的特色之一。
       
  (3)将武当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第一次科学准确地量化表述。
       
  元代,刘道明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将武当山的景观总结为:72峰、36岩、24涧、5台、5池、2潭、2洞、3泉、4井9类。而任志中将武当山的景观科学综合,全方位准确量化表述为:72峰、36岩、24涧、4洞、2潭、10泉、7石、17山、2岗、3崖、4峪、3川、2江、13河、3洲、10滩、1湫、1坛、8台、9亭、11池、4井、46桥、3渡、15堰、13土名、7辅等27类,及10宫、9观,等33处古建筑共计60几类,这些景观称谓表述为后世史、志文视为源头,不断引用,堪称经典。
       
  (4)金石、碑文、诗词、赋、序、记文等多、全、准。
       
  由于任自垣与皇帝、诸王、文臣武将、高道、名儒等都有较深厚的感情交往和特殊关系,故任能广泛征集到很多有价值的圣旨、诗、赋、序、记、文等。这些堪称武当文化之精华,是研究中国道教史、武当道教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5)本志保存了明代“南修武当”完整的史料。
       
  本志详细准确地记述了永乐年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之国家级工程——武当宫观修建地全过程。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是武当山古建筑的总设计师,并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安排下旨。这在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名山宫观的建设工程中是绝无仅有的。任志中的资料弥足珍贵,也可以校正或补充明史及后辞书著作中的不足。
       
  (6)本志在志书界的地位。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是任自垣对中国道教、武当道教事业的一重大贡献。它是明代继《永乐大典》、《道藏》后的第三大国家级文化工程。它是中国名山志及志书界中有特色、分量重、影响大的一部志书。
       

       
  三、提调玉虚宫、武当山功绩
       

       
  任自垣自永乐十一年(1413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在武当山工作有18年(含修《道藏》的3年)。这18年中,任亲自参加了武当山宫观的建设工作、领导工作,并不断向朝廷、皇帝及各级部门汇报沟通,上传下达各类圣旨、指令,全方位地协调武当山工程建设及各宫观的管理,可以说武当山是任自垣后半生工作的重点,他为武当山奉献了一生,他为中国道教事业奉献了一生。
       

       
  四、任自垣在“中国道教”中的地位
       

       
  任自垣把他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道教事业。现将《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年表”中有关任自垣的记载摘录如下:
       
  1.永乐九年(1411年)授任自垣道录司右正一。
       
  2.永乐十一年(1413年)八月,武当山宫观建成,赐名“玄天玉虚宫”、“太玄紫霄宫”、“兴圣五龙宫”、“大圣南岩宫”,选有道行者各二人住持,别选至诚敬谨道士每处五十人看守。九月敕准张宇清举保道录司右玄义任自垣为玄天玉虚宫提点。
       
  3.永乐十六年(1418年)十一月,武当山诸宫观成,任自垣上庆贺表文。敕改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
       
  4.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二月,任自垣修《道藏》经成,进上。
       
  5.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敕太常寺寺丞任自垣专提督太和山宫观一切事。
       
  6.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任自垣编述《大岳太和山志》进上。
       
  这几条记载足以证明任自垣对中国道教事业的贡献,也表明“中国道教”对任自垣的认可和评价。
       

       
  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人物,一代儒道之风范
       

       
  任自垣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为中国道教、武当道教奉献的一生。他是道士、高道、儒道,他是提点、提督、道录司右正一、太常寺寺丞。他是凡人,他亦是高真。他有不一般的品质、悟性和社交能力,他有非凡高超的管理才能。
       
  1.他与三位皇帝的交往。
       
  任自垣的一生经历了明王朝初期的五个朝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他与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皇帝关系甚密,分别得到成祖至少八道圣旨,仁宗御诗一道,宣宗至少五道圣旨。
       
  2.与三王的交往。
       
  任自垣与肃王、安王、永兴王交往甚深,他们分别为任作《蟾宇诗》。
       
  3.与三代天师的交往。
       
  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有交往;与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道谊情深;与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互为敬重。
       
  4.与文臣武将、高道、儒士道谊情深。
       
  任自垣善交友,凡与他一起共事的文臣、武将、高士,都对他十分敬重。如翰林侍讲兼修国史临川王英,翰林侍读学士奉大夫同修国史庐陵曾硔,奉政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嘉兴邹济,定远将军李林,怀远将军陈启方,中书舍人王利用、姚宗记,及蕲阳朱彤、翛江王价、京口胡渊、四明余士吉、昆陵胡源洁、祭酒胡俨等人对其评价可看出一代儒道之风范。
       
  5.任的一生曾参加了《永乐大典》、《道藏》、《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明初三大国家级文化工程且负重任。
       
  6.任在茅山修道22年,提调武当18年,在南京道录司、文渊阁供职8年,为茅山道教事业、武当山道教事业、中国道教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这样一位道教界中的重量级的人物,我们无论怎样对他评价都不为过。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而受到朝野上下、道教内外的尊敬,使武当生辉,道教兴盛。
       

       
  参考文献:
       
  ①冯千山, 明代纂修《道藏》从任自垣始[J],宗教学研究,1991(3-4)。②凌焯, 《丹阳县志》[M],光绪11年。
       
  ③杨立志点校, 《明代武当山志二种》[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④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⑤韩仲亮, 《永乐皇帝》[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
       
  ⑥王建军、易学金,《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⑦罗伟国, 《佛藏与道藏》[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
       
  ⑧闵智亭、李养正, 《道教大辞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4年。
       
  ⑨任继愈、钟肇鹏, 《道教小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⑩王光德、杨立志, 《武当道教史略》[M], 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3年。
       
  (11)[元]刘道明, 《武当福地总真集》[M]。
       
  (作者单位:湖北丹江铝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