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世象杂记]对“你几岁”的当代忧虑
作者:韩小蕙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假如有人问:“你几岁?”如果他不是恶意的,你的第一反应会是,这个人缺少起码的礼貌和修养。
       前天,我感冒发烧,来到北京某大医院看急诊。接诊大夫是个20多岁的姑娘,人长得很秀气,大大的眼睛从口罩上面望着你。说话是标准的北京腔,细声细气的挺文雅,一听就知道是在京城长大的。各项检查做得都很仔细,一切皆好。可是突然间,就听她大咧咧问道:“你几岁?”我心里“格登”一下,真替她惋惜,因为我知道她肯定是不知礼。
       这个“你几岁”,让人多了几分忧虑。为什么?因为这已不只是个人行为,而带上了某种时代的病症。
       这种事,在我的母校南开大学中文系曾发生过,引为笑谈。著名学者李何林先生任系主任时,在一个新学期的“迎新会”上,一位福建籍新生突然向白发苍苍的李先生问道:“你几岁?”引得众师生侧目而视。这个学生初到北方,不懂得在北方话中,只有成人向孩子才能这样发问,因而这样的问话是极不礼貌的。后来,这件事成为老师们年年教育新生的活教材。
       现在看来,这种事不是偶发,而且带有普遍性。据这家大医院的老大夫们告诉我,眼下这批年轻医生,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说话的。这是他们的学养和教养决定的,他们只会这样说汉语,不懂得传统的礼貌和规矩了,因为他们在学校时,只拼命学英语,而忽视学中文。所以他们说英语都滚瓜烂熟的,运用得比汉语还要好。有些年轻医生,写个病历、实验报告什么的,经常是一团浆糊,错字、别字、残句、病句……就像少男少女脸上的青春痘,严重得都能连成片。你要是让他们拿出点时间来补习一下自己的母语,简直会让他们莫名其妙,比脱了他们的白大褂还不可能。
       唉!悲哀。
       最让人悲哀的是,这种现象又何止医学领域?它已渗透到我们的各个行业。更有甚者,听说七八十年代去海外的不少中国留学生,已经把他们的孩子不会讲中文当成一种炫耀,而国内的许多年轻人对此还心向往之。不少学生、老师、家长,都有重洋文轻汉语的倾向。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和文明礼仪,人们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在有些人看来,反正它不是招工择业的硬指标,也不关涉到考分、升级,所以根本就被他们丢到爪哇国去了。这种视外语为金盆,而把自己的母语当作破碗的行为,实在不能让人接受!
       我这么说,绝不是只提倡念中国经,反对学习外国文化。相反,WTO大门已进,奥运盛会在即,我国掀起全民学习外语的热潮,这是从未有过的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想说的是,如果说“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它是以各民族的母语为基础的,它不只是“说话”,而是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心理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等等息息相关的。你不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成了无根之木,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可能吗?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做“学贯中西”,谁都知道这是赞扬中华民族中有学问的人,这样大师级的学者在20世纪出了不少,比如胡适、梁启超、林语堂、顾准、陈寅恪、张中行等等,而先“中”后“西”的排序,也正是一个绝妙的科学公理。
       说来我也犯了一个大傻:几年前,北京市曾推出五个文明用语,用以引导和教化市民,有“您”、“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当时我很不以为然,以为这太小儿科了,难道谁还在这么低的水平线以下?真想不到,如今就连从大学门里走出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也不懂得本民族最基本的礼貌了。问题的确有点严重,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该认真反思一下了?
       [牟大裕荐自《做人与处世》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