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怀旧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秋 风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各个城市都已经并正在拆迁,乡村建设也让农村旧貌换新颜,这个过程伴随着很多叹息。人们叹息,古城风貌遭到了破坏,人们也叹息,乡村美丽的建筑遭到了破坏。不过,对此,总是有人反驳:那些房子住着可并不舒服,为了改善居住在那些房屋中人们的福利,那些旧房子就该拆。
       双方似乎都有道理。说起来,当代人的生活是最为粗鄙了,盖房子完全就是为了居住。不过,在古代,甚至就在几十年前,人们建造房屋并不完全是为了居住。尤其是中人之上的家庭,在房屋上面赋予了很多其他价值。于是,人们就在建造房屋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古老的建筑上,或多或少总是有很多精致的东西,哪怕就是穷乡僻壤的一处不起眼的房屋里,也总有某个东西可以让人作为艺术欣赏,一片砖雕,一扇窗户,或者一只门墩石。
       经历时间的打磨之后,这些建筑及其中的种种装饰,就越发地呈现出一种让人留恋、让人珍惜之美。很多人呼吁保护古城风貌、保护古镇风貌,就是被这种美所吸引,并且希望永远留住这种美。这是一种怀旧心理。
       但是,说实在话,论其最基本的实用功能——生活起居来,那些古旧房屋,相对于现代的公寓楼房,确实不能说舒服。尤其是由于这几十年来,在城市,由于产权不清,导致这些房屋长期不能得到修缮、翻建,所以普遍地破旧。生活于其中的人,确实有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因而政府进行旧城改造,似乎能够得到这些居民的支持。这些住户跟政府争论的不是该不该拆除这些房屋,而是补偿标准应当是多少的问题。
       然而,外人、尤其是从具有一定文化情怀的人看来,问题却在于,该不该拆。他们普遍的想法是不该拆,因为,拆除这些房屋,就是在拆毁一个城市、一个市镇的历史、文脉,就毁灭一种美。
       有些天真的经济学家相信,功能是第一位的,他们就反驳说,如果让人文知识分子天天住在那里,他们也会忍受不了。经济学家们因此而指责人文知识分子不顾原生态文化中个人的福利,而试图将其博物馆化,让别人为了自己的享受而做出牺牲。
       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经济学家的心灵总是偏狭的,他们把实用价值当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价值。如果让他们主宰这个世界,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美可言了。美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是客观的,但只有那有能力欣赏美的人才可以发现它。
       什么东西是美的,判断者不是经济学家,甚至也不是普通民众。更何况,对于古旧之美的欣赏,更是必须以文化底蕴为基础。旧建筑是不是美的,恐怕就不应当去问居住于那房屋的人,应当去问那些对于古典有一定同情的了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问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和鉴赏品位的人士——连那些过分时髦的艺术家都不要去问。
       因此,通常情况下,古旧之美注定了是一种因为距离而被发现的美。这就意味着,发现了它的美的人,与当下享用着其实用功能的占用者,通常是分立的。这是具有古旧之美的东西经常遭到破坏的根源所在。尤其是在中国,由于产权制度的严重缺陷,具有鉴赏力的人士与实际占用者之间难以自由交易,乃是古城风貌、古镇风貌遭遇毁灭性破坏的根源所在。
       [杨兴文荐自《深圳商报》2007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