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园地]读“小国寡民”之我见
作者:白春国

《中国道教》 2005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老子》书中的“小国寡民”历来受到注释者、评论者们的否定与批判。
       
  他们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小社会。
       
  他们说“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小农农村”,“他们解决所谓时代问题的办法是回到早已崩溃的农村公社式稳定的小天地生活,这些所谓时代问题及他们所能提出的解决方案合起来,即幻化为小国寡民的理想”。
       
  更严重的是他们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逃避现实斗争的倒退,是为时代开倒车。
       
  他们说“小国寡民”是老子“虽欲返上古之治而不可得”,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是消极退缩的心情”,是“设想了一个小乐园作为他们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避难所”,是“带着时代的创伤,逃向原始的乐园,显然是想为时代开倒车。”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为什么他们会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小社会?为什么他们会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倒退、是为时代开倒车、是消极退缩?主要是因为《老子》书中有个八十章即“小国寡民”章,是因为这一章里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句子。
       
  这种分析与论断是不能令人心悦诚服的。
       
  我想:假如《老子》书中没有这个八十章,老子的理想也不会遭到非议和批判;假如这章里没有上述的那些句子,老子的理想当然更不会遭到非议和批判;或者假如把“小国寡民”改为“大国众民”,老子的理想又将会落个什么命运呢?
       
  很显然,他们的那种论断根据就是这个八十章,就是这个八十章中的那些话。但是我认为,要判断老子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他是不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倒退,是不是为时代开倒车,他解决时代问题的办法、方案是不是回到早已崩溃的小农农村、小天地,不能单看《老子》的八十章和八十章中的那些话,而要看《老子》全书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
       
  《老子》全书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没有什么上承下接的必然联系。但全书的内容却有一条主线贯穿着,这条主线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就是老子治国治民、解决时代问题的政治观点与办法。
       
  老子为了讲清他的政治观点与办法,他在全书中以道为立论的核心,主要写了天道、圣道与人道。老子花了较多的笔墨,采用了各种比喻手法,讲清了道的本质、性状、功用和高尚品格。《老子》书中的天道,即自然之道。天道的特性是无为而治、利而不害、为而不争。道虽为万物之宗,衣养万物,但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遂而身退”,因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界之所以能呈现出万物葱茏、生生不息的繁荣景象,当然这是天道无为而治、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结果。
       
  老子写天道意在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之道,应之者生,逆之者灭。
       
  《老子》书中的圣道,即圣人之道。圣道处处效法天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为而不争”,“功成而不处”。圣人虽为百姓之长,处百姓之先、之上,但却“长而不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自见,不自是,不自贵,不自伐,不自矜”,“以身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而“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百姓对圣人无限爱戴,圣人在百姓心目中永远处于“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崇高地位,天下百姓对圣人永远是“乐推而不厌”。
       
  老子写天道与圣道是为了进一步写人道。人道是全书的重点,也是老子著书的用心所在。老子是把天道与圣道作为人道的榜样来写的。
       
  《老子》书中的人道,即人世之道,也就是侯王之道。
       
  老子做过那么长时间的周太史,当然深知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社会的弊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为什么人道与天道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天壤之别呢?老子当然知道其根源不在百姓,而在把持统治大权的上层统治者——侯王。《老子》一书在一些章节中分散地而不是集中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如:由于侯王乱用“天下神器”、驰骋天下,连年征战,才造成了民多利器、奇物滋起、荆棘丛生、凶年不断、“田甚芜,仓甚虚”、“盗贼多有”、“戎马生于郊”、“国家昏乱”等等社会弊病。
       
  又如:由于侯王“不知常,妄作”,“法令滋彰”,飘风骤雨、食税繁多、“带利剑,乐杀人”,才造成了“人多伎巧,天下多忌讳”、“正负为奇,善复为妖”、“民不畏威”、“民之难治”等等社会弊病。
       
  再如:由于侯王花天酒地、“金玉满堂”、“服文彩”、“厌饮食”、“驰骋田猎”,贪于声色货利,才造成了“民之弥贫”、民之饥饿、民厌其生、“民不畏死”等等社会弊病。
       
  老子不是无目的的只是指出这个问题而已,而是要解决它,以使天下呈现弊绝风清、焕然一新的大好局面。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不平、矛盾与弊病呢?老子当然清楚,解决的关键不是要百姓们怎么怎么做,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权力,而是要扭转侯王的做法,要使侯王有一套正确的治国治民的理论与办法,因为侯王把持着种种大权,他们能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
       
  老子给侯王提供了哪些治国治民的理论和办法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诸如:
       

       
  一、抱一守道,无为而治。
       

       
  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老子说:“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否则,“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老子还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民莫之令而自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为无为,则无不治”,“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一”与“朴”均指道而言。类似的话书中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二、知常,知止,不妄作。
       

       
  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诸如: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治人、事天,莫若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等等。当然,类似的话也还有很多。
       

       
  三、不以兵强取天下。
       

       
  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取天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抗兵相若,哀者胜”。
       

       
  四、侯王要以身为天下。
       

       
  在《老子》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太多了。如: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还有:侯王要孤,寡、不谷,以下为基、以贱为本、不轻浮、不躁动、不居功、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少私寡欲、不贪声色货利等等,等等。总之,侯王要像圣人那样,处处做百姓的表率,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戴,令百姓信服,才能治理好天下。
       
  我们毫不夸张地说,老子考虑得够周全了。老子考虑得这么周全,难道就是为了让侯王把大国众民取消国制,而划分为无国制的古代式的分散的早已不存在的小农农村吗?难道老子的这套方法、方案是倒退思想的体现?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倒退?是为时代开倒车?这显然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
       
  那么,老子这样的理论与方案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说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呢?我认为这一点在《老子》全书的末尾已经写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就是老子的理想。如果人之道达到了为而不争地步或境界,那么,国无论大小,民无论众寡,都会消除种种的矛盾与不平,天下就会出现“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景泰民安的美好景象。因此,老子的办法、方案、理想不仅不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倒退,不是为时代开倒车,相反,倒是老子的超前的大同思想的体现。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老子》的第八十章?如何看待八十章中的那些话呢?
       
  我认为任何一部书的任何一个章节,都是该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全书,它只是一个部分,它既不能代表全书,又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精典著作更是这样。所以我们在理解某部书的一部分时,只能站在全书的高度去理解,而不能撇开全书的主体思想,单抽出该书的某部分以偏盖全地片面地去理解。我们要理解《老子》的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也必须这样,否则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做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判断。
       
  依我看,在我们理解了《老子》全书主体思想的前提下,“小国寡民”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例子,一个比喻,“小国寡民”中所描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例子。我认为“小国寡民”也好,“大国众民”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无为而治的主体思想。王也好,君主也好,侯王也好,是处处效法天道而行,还是背天道妄为,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按照老子的政治主张,即使是大国众民,如果侯王处处效法天道而行,照样会出现景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小国寡民也同样,如果侯王处处背天道而妄为,处处实行的是霸道,即使国再小,民再寡,也决不会出现“小国寡民”章中所描述的那种平和景象。
       
  如果从这个认识出发,就不会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了,也不会认为老子的努力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倒退,更不会认为老子是在为时代开倒车了。
       
  这样一来,该章中那几句易遭非议的话也就好理解了。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我认为它只是一种比喻,它的真正喻意是:在那样处处平和、自给自足的国度里,百姓们就像回复到结绳记事时代的人们那样纯真、自然,这丝毫也牵涉不到老子反科技、反文化、为时代开倒车的问题。又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我认为“不相往来”有两层含义:一是由于食甘、服美、居安、俗乐,百姓们不需要因生活所迫而东迁西徙;二是在那样平和的社会里,消除了过去的那些不平与矛盾,因而没有了你侵略我、我反击你的战争往来。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是与《老子》全书的主线、主旨、主体思想、主旋律一致,而没有脱纲处、片面处与曲解处。
       
  总之,我认为“小国寡民”不是老子的理想,不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例退,更不是为时代开倒车。老子的理想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
       
  ①本段引语见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版)八十章注释,357-359页,其中涉及到陈鼓应、童书业、胡奇窗的观点。
       
  ②本段引语出处同上,其中涉及到姚鼐、胡奇窗的观点。
       
  ③本文其他引语见《老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