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道教女仙麻姑考
作者:胡长春

《中国道教》 2004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后来,道教为之建坛立庙,崇奉有加。于是,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而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
       

       
  一、古代典籍中有关麻姑的记述
       

       
  在道教神仙之中,麻姑女仙的出现较早,最早记载麻姑事迹,把麻姑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者,为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葛洪《神仙传》云,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下降胥门蔡经家,教其尸解,复遣人召麻姑相问:“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继言:“(麻姑)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玉杯盘无限也。餚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擗脯而行之,如松柏炙,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芽’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后文又记麻姑“手似鸟爪”及“掷米成珠”等事。据此,麻姑乃天上的神人,她驾龙乘云,翱翔名山之间。其外貌若妙龄少女,长发垂腰,顶中作髻,锦衣秀服,华丽无比,除手似鸟爪外,其余皆与常人无异。她曾经三见沧海桑田,又精通仙术丹方,能幻化万千,掷米成珠。年龄看似十八九,实际上年寿无限,具有长生不老的本领。
       
  《神仙传》主要记载的是魏晋以前广泛流传的神仙事迹。书中所录凡八十四人,但麻姑不在此列,葛洪仅将“麻姑传”附录于“王远传”之中。从麻姑的女儿身和“麻姑鸟爪”的外貌来看,神女麻姑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远古时期女性崇拜与图腾崇拜的痕迹,而当时神仙信仰与神仙传说的盛行,也为葛洪撰述麻姑等神仙传记提供了丰富素材。此外,他从老师郑隐处获得的大量道教经籍,也无疑成为这些神仙传记最好的蓝本。
       
  由于麻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成为道教所信奉的元君、女真,后世之道教理论家自然少不了对麻姑事迹踵事增华,加以渲染。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称:“麻姑,乃上真元君之亚也。”他在排列女仙位次时,麻姑仅列于圣母元君(玄妙玉女)、金母元君(西王母)之后,显然属于地位较高的女仙。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按道书云,老君历观无极世界三灾九厄十芒八难,示以禳除之法中,有遣北方黑骑、天宫兵马、苍老麻姑等语,则知麻姑浩劫之高真,乘运应世,有自来矣。” 在该书中,麻姑在女仙中的位次与《墉城集仙录》一致,但该书言麻姑为王方平之妹,为葛洪《神仙传》所不载,当系作者所增益者。此外,唐颜真卿《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宋代类书《太平广记》均载录有麻姑事迹,其文字与《神仙传》略同,此不赘述。
       
  关于麻姑的身世来历,葛洪《神仙传》语焉不详,后之道书典籍中的记载也各异。如《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三十二引《续文献通考》:“麻姑,王方平妹,桓帝时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同书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麻姑,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政和中封真人。”另据《麻姑山志》言:“麻姑,古宣城人也。宁国有麻坊,其地举皆麻氏。”而各地也多有称名麻姑的女仙出现,如《太平广记》中所记麻姑,为东晋孝武帝时人,“太元八年(383),富阳民麻姑”,因吃蛇肉,“呕血而死”。《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话》:“麻姑,姓黎,字琼仙,唐放出宫人也。”夷坚志》、《异苑》诸书,亦有女仙自称麻姑者。上述记载,多系后人附会之辞,皆不足为据。人们普遍认同者,还是葛洪《神仙传》中的说法。
       

       
  二、历史上道教对麻姑的崇祀
       

       
  魏晋以来,道教就开始不断地把适合修炼的名山洞府以麻姑来命名,随之而来的是在江西、安徽、山东、四川、湖南等地都相继出现了不少麻姑遗迹。如江西南城麻姑山、安徽宣城麻姑山,皆因相传麻姑女仙在山中修道而得名,两地都存有仙坛、丹灶等遗迹;山东牟平昆嵛山,原名姑馀山,据说麻姑于此飞升,馀址犹存,因名姑馀;四川灌县青城山有麻姑洞,湖南衡山有麻姑仙境,相传也留有麻姑仙迹。道教在这些以麻姑为名的修炼之所建坛立庙,祀奉麻姑,从而确立了道教的麻姑信仰与崇拜。
       
  若单从麻姑崇拜这一点来看,在上述道教诸名山洞府之中,尤以江西南城麻姑山声誉最著,在全国影响最大。据《云笈七签》载,麻姑山为道教第二十洞天,第十福地。该地持续千余年的道教活动,都是以崇奉麻姑为中心来展开的。南城麻姑山建麻姑庙,始自唐时。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麻姑山道士邓紫阳应诏入朝,请立麻姑庙,历时四年而成。天宝五年(746),玄宗“复命增修仙宇,降赐麻姑真仪部从,塑立诸像,显要祠宇。”该庙始建时称神女祠,寻称麻姑庙,又名麻姑仙坛。麻姑庙的建立,在道教中开创了单独祀奉麻姑的先例。在唐代,麻姑庙续有道行高深的真人道士主持,香火旺盛,世代不绝,仙坛内的修持、斋醮、祀典等事宜,皆由主管道士进行管理。著名女道士黎琼仙、花姑、费妙行,以及邓紫阳的侄子邓德诚,皆于此习道,焚香修行。唐大历六年(771),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不仅详载麻姑事迹与麻姑仙坛的建设经过,而且着重描绘了当地道教祀典盛况。当时或稍后的一些道教典籍,多“王母麻姑”、“毛女麻姑”并称,在日常的祭祀、祈祷活动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一些女道徒的眼里,麻姑不仅是高高在上的神灵,而且是自己学道成仙、服食炼养的楷模。据南唐沈汾言:谢自然,蜀华阳女真也。……常鄙卓文君之为人,每焚修,瞻祷王母麻姑。”(11)
       
  唐代以后,南城麻姑山成为中国南方天师道的一个活动中心。宋代,地方官员重修了仙都观、三清殿等道教活动场所。历代帝王又大力扶持道教活动,对麻姑仙女封赐有加。宋真宗诏赐麻姑仙庙为仙都观,仁宗、高宗都曾颁赐御书法贴于仙都观。真宗封麻姑为“清真夫人”,哲宗封“妙寂真人”,徽宗封“真寂冲应元君”,宁宗加“仁祐”二字,至理宗时,褒称麻姑为“真寂冲应仁祐妙济元君”(12)。朝廷还在麻姑山仙都观设提举之职,管理观内的各种事务。据有关史籍记载,宋代两位忠臣名相——李纲、文天祥在遭贬江南时,都曾担任麻姑山仙都观提举。入元以后,麻姑山仙都观改称仙都万寿宫。可惜到了元末,麻姑山仙都观毁于兵燹。明洪武初,麻姑山仙都观得以恢复,由提举雷振远、都监刘碧渊主持宫事。永乐时,提典周崇禧、刘椿年继主其席。明万历间,又对山中的各种宗教建筑进行了修缮扩建。清代,官府多次组织人力对麻姑山仙都观进行修葺增建,使之“渐次修葺,蔚为巨观”。清咸丰十年(1860)复建的麻姑庙,道佛同殿,正殿供奉着麻姑神像,中殿、前殿分别竖立着如来和弥勒佛像,这无疑是受“道佛一家”思想影响的结果。(13)
       
  明清时期,建昌府(治今江西南城)的府县官吏在每年七月七日上山祭拜麻姑,成为一种定制。因此,每到这个传说中的麻姑与王方平“七夕会宴”的纪念日,当地的府县官吏及其僚属都要携带供品上山,在郡守的主持下因时致祭;若逢水旱灾异、兵变民乱,则也要沐浴斋戒,在仙坛举行祈祷仪式,祈求神灵感应,频赐丰年,保佑一方平安。当时,建昌府及其邻近地区的普通百姓,每天也有不少人怀着祈福、祈寿、祈子、消灾、避祸等目的,前往麻姑仙坛朝拜。每逢节日,更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日上千人朝拜,夜里万盏明灯”,便是这种状况的真实记录。这一切都表明,自唐以降,道教崇奉麻姑的宗教活动从未间断,而民间的麻姑崇拜风气也很盛。
       

       
  三、流传于民间的麻姑传说
       

       
  随着麻姑这一道教神祗的影响日益扩大,道教中的麻姑传说得以广泛流传民间,在其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神话与传说。有一则说麻姑与其嫂至山中,于大松树下掘得婴儿状茯苓,姑饮其汁殆尽,食后飞升。另一则说麻姑入山拾薪,姑晏坐林间,众鸟衔薪而至,为其弟所知,姑知神异已泄,遂弃家仙去(14)。而有关“麻姑献寿”的传说,不仅流传广,而且影响大。相传农历初三,是住在昆仑山上的神仙西王母的寿辰,麻姑在降珠河畔用灵芝酿成仙酒,带到蟠桃会上,献给西王母。通过这个传说,麻姑又与西王母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麻姑在民间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此后,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妇女祝寿时送麻姑献寿图、春节贴麻姑年画的习俗,在民间绘画和工艺品中多出现麻姑画像,颐和园绘画长廊中也有麻姑献寿图。这些,皆属于民间信仰习俗,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
       
  注:
       
  ①葛洪《神仙传》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道藏》第18册,第186页。
       
  ③《道藏》第5册,第456页。
       
  ④⑤⑧《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232、237、270,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影印本。
       
  ⑥⑩(12)(13)(14)黄家驹《麻姑山志》,第59页、54页、56页、58页、5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标点本。
       
  ⑦李昉等《太平广记》卷131,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
       
  ⑨《道藏》第28册,第200-201页。
       
  (11)《道藏》第5册,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