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澳门的道教科仪
作者:吴炳硏

《中国道教》 2004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道教科仪是进行道教仪式的规矩和程序,“科”可解作动作,在《说文》中科有程、条、本及品等仪,在《玉篇》中科亦作程,故“科”即程式。“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和仪式等。在《道藏》中将科仪分为四大类:戒律(戒条、律文、授箓及传戒等)、威仪(斋醮、坛仪及法服等)、赞颂(经颂及诗歌)及表奏(榜文及奏疏等)。当中威仪、赞颂及表奏是道教斋醮仪式内容的骨干,包括了道教徒“做道场”的经典、规矩、程式和奏疏,所以也称为“道场科仪”或“斋醮科仪”。举行道场科仪是传统祭祀行为,同时,由於信众对於神仙崇拜和法事活动十分推崇,不论是传统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人生的祸福祈祷等等,皆可通过“做道场”来实现纳福保安及除煞祛邪的目的。同时,道场科仪亦具有益人伦、厚风俗的效益,增进入文情怀,潜移默化产生一种祛恶向善的观念。道场科仪中还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份,道场中的科书、经典、曲调、神像、扎作及道服都是中国文学、音乐、雕刻、美术、工艺及服装的荟萃。
       
  正一派和全真派在科仪上各有特色,正一派散居道士的科仪是澳门道教科仪的主流。而散居道士所进行道场科仪中有正一派的科范,也有全真派的科仪,这是澳门道教科仪的一大特色。
       

       
  一、正一派的科仪
       

       
  澳门散居道士的宗源大部分从广东省顺德、中山或珠海移居澳门。吴庆云道院的吴谒元道长(吴京意道长之祖父)原籍顺德黄茅涌,在清末民初从家乡来到澳门;陈静修道院的陈厚坤道长祖籍珠海沙尾镇;麦丽昌道院的麦牛道长则是珠海湾仔镇人。
       
  从现存於澳门之科仪经本来看,亦可以得出澳门正一派科仪的宗源来自广东。如:现时传下来凤城镜湖道院之金刚水幽金科和玉山净供(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铁城逸德堂之玉山净供(民国七年,即1918年)、太和道院之玉山净供(粤东南邑鼇溪合真堂藏板,光绪六年,即1880年)都显示澳门散居道士与当时粤西南部各城乡镇有密切关系。
       
  由于本澳以前是一个渔港,渔业风险大,渔民唯寄托神灵予以启示和保佑。所以,每当新春开航、岁晚休航、满载返航或遇风险平安回航、喜庆嫁娶及新船入伙等,渔民都礼请散居道士上船进行道场以酬谢神恩。
       
  在周贯一道长所编之“醮果”一书,撰录了多篇渔民因风告许天醮开光、拖船因遇风平安酬天醮、遇石撞穿船底平安酬恩建醮及海面贸易遇贼平安酬恩建醮的榜文。其中在拖船因遇风平安酬天醮榜文云:“信等江湖泛宅,网罟营生,驾一叶之扁舟,直逾南海,破千寻之巨浪,幸借东风,讵料逢日逢某某之辰,渡过某某之海,天愁地惨,风捲云飞,伙伴仓惶,向虚空而吁,恳帆樯字稳,荷神圣以扶持……”为神像开光榜文云:“信等历年信奉香火满堂,座在船上常叨庇佑,年深月久,烟封尘盖,不诚雅观,送神离位,伏请良工铺金换彩,各式重新,茂介灵通,理宜安奉,谨詹今月某日始仗道众,就于船内,修建酬恩礼斗开光功德一堂……”上述榜文内容都描写了渔家对神灵的依赖及崇敬。
       
  以下介绍澳门散居道士为渔民或陆上居民因结婚所做释褐道场、因酬神所做开光道场,因荐亡所做十念科仪及度亡科仪的内容。这些道场在香港已很少机会看到。在澳门,却仍保留了全部的内容。
       

       
  (一)释褐道场
       
  道教的道场是由一个一个科仪组成的,以一天庆贺结婚释褐道场为例,是由开启,请将、禳解、还(雪)愿(冤)、释(脱)褐、礼斗、施幽及谢坛各科仪所组成,一般由早上九时开始至下午五时结束。
       
  在释褐道场开始以前,道长及乐师演奏15-20分钟广东粤剧传统的喜庆曲牌——例如: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及玉皇登殿作为闹台(11),同时,藉此通知停泊在附近船只的亲友,道场将要开始及邀请他们前来参观。
       
  1.开启科仪——包括净坛、焚香启请师圣、上供、以雷令宣召功曹官将、发送表文及回向。
       
  2.请将科仪——高功启请上圣高真及五方五营兵马,科书中有云“兵随印转、将听令行、承差官将、捧牒登程”,发符以灵符召请天将、功曹及符使传递等神,传送符文通报三界帝阙,将信徒的愿望上达给神灵。
       
  3.禳解(解洗)科仪——由解结、解流年(小解星)(12)、斩白虎、过关及送凶星项目组成。
       
  解结——为信士解除平日所积之罪愆,共有三十六解,各解一罪结,科书中有云:“坛有灵符三十六,道道消灾消厄禳”。信士依次投一枚钱币於水盆之中,并燃一道符,以寓积罪如币沉於水底。启请东、南、西、北五方代人特为信士命中或有所犯之流年月障、三灾四煞、五虚六耗、七伤八难及九厄十缠等一切凶星,远离命位和速送他方,以祈灾殃殄灭及善瑞咸臻。
       
  解流年(小解星)——古代术数称人之命运与人降生的年月日的八字有关,人的年命会有吉凶顺逆的变化。解流年就是为信众解除当年命宫之凶煞。
       
  斩白虎科仪——传说白虎是中国民间一种凶星,白虎每年惊蛰节气开始活跃,所以粤人当日举行“祭白虎”的习俗(13)。然而,人们相信白虎在一年四季任何时间都可能开口对人畜带祸,所以“斩白虎”的仪式,便是意味着把各种凶煞统统断去送走。
       
  过关(度关)(14)——据说人自诞生之日起即要遇到种种关隘,每关均有神煞把守,计有阎王关、天吊关、四季关、和尚关、金锁关、落井关、深水关、五鬼关、百日关、白虎关、汤火关、天狗关、浴盆关、四柱关、雷公关、短命关、断桥关、千日关、将军关、铁蛇关、鸡飞关、鬼门关、夜啼关、下情关及急脚关二十六关煞(15),若不破煞度关,累岁迍邅和交上恶运。
       
  送凶星——在行仪方面,以红船送走煞神。科书最后部分的送煞文有云:
       
  设送凶星事当周,
       
  邪神鬼怪不停留。
       
  鉴过主人茶共酒,
       
  从今遣送往扬州。
       
  奉命而来奉命去,
       
  五湖四海任遨游。
       
  忙解缆,速开舟,
       
  急急撑开水面浮。
       
  此处不堪邪鬼住,
       
  他乡别境任行。
       
  一刀斩断船头缆,
       
  从今之后永无愁。
       
  将全部凶星送走,随红船远离信士,红船在海中焚化,众徵灾煞顿灭,与禳瘟科仪(16)十分相似。
       
  4.雪愿科仪——科仪内容是告诫信士解除因受世俗权利及物欲迷惑,而顿生不睦、浪费、欺骗、绮言、妄语、恶口、两舌、背信及欺凌等恶念。道长启请五营兵马,为信众在黑部上查得所犯上述愿愆,奏报天庭,恳请玉皇大帝,解除罪垢、勾消冤愆及福星常照,包涵坦白从宽之意义。然后进行赞星转运灯仪,道长虔诚唱诵灯偈赞颂天神,信众绕法坛而行,借灯之燃消灾解厄,灯之祝而赐福延龄。
       
  5.释(脱)褐科仪——释褐(17)原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之意,这里引伸为孩子脱去襁褓,长大成人之意。告之褐男及褐女,以今长大成家,须莫忘父母自诞生以来,冬寒夏暑及春暖秋和之常切系怀与过虑,无负啾唧多端及养育难辛之千般辛苦。加冠受室或戴筶于归后,更须对父母及翁姑尊敬尽孝。还劝谏新人须重兄弟情、夫妻相敬如宾、敬六亲、重友情、敬神、不怨贫、积极工作、勤积蓄、修品格、诚实待人和勿染上不良嗜好与习惯。
       
  6.礼斗科仪——礼斗科本沿用光绪丙戌年(1886)省城珠光西约星河道院藏版,科仪内容方面包括礼师、卫灵(18)、发炉、宣左班及右班、迎帝及宣九皇(19)宝诰、运香、上供、赞灯转运、朝礼上圣、斗父、斗姆及九皇、诵北斗经及斗姆诰、忏悔、解厄、上表、祝愿、复炉及礼谢。音乐方面,以广东粤剧敲击乐作为过门及耍曲,增加了热闹的气氛,也更突出了科仪的乡土性和风俗性。
       

       
  (二)酬神开光道场
       
  酬神开光道场是渔民为平安回航、新船入伙或岁晚酬神而举行的道场,酬神开光道场由开启、请将、开光、解洗、礼斗、收邪、还愿、施幽(先天济炼(20)(21)或玉山净供)(22)(23)及遊九洲各科仪所组成,同时有耍曲(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及玉皇登殿)等曲牌演奏及杂耍(火绳、火碗、火蓆)表演。道场一般由早上九时至下午五时或由下午三时至翌晨六时,大型的由早上九时至翌晨六时。
       
  1.收邪科仪是酬神开光道场的主要科仪,是由收邪、开禁、斩白虎、杂耍及旺船项目所组成。
       
  收邪——道长首先启请诸圣高真及天地水府五营神将守护坛所,协助收除船中/家内凶吉神煞,请出号令、剑、旗、号角等法器用作收除妖氛。坛前法台上五方各置一小碟,其上放有一画上面谱的蛋,代表五方凶煞。经洒净及念咒等仪式后,道长以一个埕,其埕口的面积大于画上面谱的蛋面积,埕口向下,以旋转方式将法台上代表五方凶煞的蛋续一收入埕中,然后以灵符封埕。在大锣大鼓的敲击乐衬托下,增加现场紧张和扣人心弦的气氛。
       
  开禁——道长以五个小埕,代表隐藏于水、火、木、金及土的煞神。道长烧符念咒后,以剑续一打开或打破小埕,表示各类煞神随符所化及远离船/家中。
       
  斩白虎——以猪足象征白虎,在道长引令下,信士以利刀,手起刀落将之足部前端斩去,寓意将白虎的头斩去,驱除一切凶煞妖氛。
       
  杂耍——散居道士亦须怀玩杂耍的技能,在收除凶煞后,为了庆祝及多谢神灵扶助,他们舞动火绳、火碗及火蓆作为表演项目,以娱神娱民。
       
  旺船——信士手持火炬,在道长号角声下,以松香粉末洒在火炬上,遍洒船/家中每一角落,以荡除所有秽氛。
       
  2.遊九州科仪——在各科仪完结后,天已将晓,道场亦接近尾声,全部神像请到灯楼内(道内人称为舟盘),灯楼放在铺上彩布的台上,两边信士以手拉动灯楼两端的绳子,使灯楼在彩布上前后方来往。道长以说唱南音方式,唱各神遊遍广东省九个州——广州、惠州、潮州、韶州、雷州、廉州、高州、琼州及德庆州的情景及信士在每个州分别购买茶、果、花、油、布及灵杯、酒、槟榔、点心及香等供品以作供养诸神之用。遊罢九州之后,以问杯方式伏请诸圣家神,在道长和乐师吹打演奏喜庆音乐及连串鞭炮声下,送回船中神龛中安奉。
       
  在度亡科仪方面,为刚去世人士举行一晚的道场,则由开启/发奏、诣灵(开位)、度亡、给碟、巡绕、解结、散花/散果、小幽、嘱咐从人及渡仙桥十个科仪组成,道内人称为十念科仪,在五、六十年代由下午七时至翌晨六时。
       

       
  (三)十念科仪
       
  1.度亡科仪——首先净坛请神,诵破狱灵章,召请亡者及诵浣神荡秽神咒,洗涤亡者幻身浊体。以香开悟和解释六根之业障,并诵救苦经,亡者闻经悟道和托化仙乡。
       
  2.给碟科仪——以香导亡及皈向十方救苦天尊,忏悔悉除生前贪嗔、痴、爱、纵、喜、怒、爱、恶及憎;为亡传诫及宣九真妙戒后皈向“道、经、师”三宝。
       
  3.巡绕科仪——巡绕科仪是灯仪,孝士手持灯炬,道长唱诵金光神咒,以灯下照地狱,照彻幽冥及八方开明;亡者睹见光明,脱离黑暗;然后皈依三宝,往生仙界。
       
  4.解结科仪——是恭对慈尊为亡者忏除三业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及口之罪业。解除冤结之后,亡者六根清净,超升仙界及飞舄南宫。
       
  5.散花科仪——是以牡丹、海棠、山茶、杜鹃及芙蓉等三十六种名花的形态和盛谢情况,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来叙述人生喜哀、苦难和生离死别,感叹人生无常,寓意应利用和珍惜在世之时,积善修德。以广东地区流传的说唱方式——南音演绎。
       
  6.嘱咐从人——在灵位旁之一对纸扎男女,是阳人为孝顺及尊敬亡者而设的佣人,道长为一对佣人开光,吩咐如何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侍奉主人,同归道路及承功往化。
       
  7.渡仙桥——设金桥及银桥一对于坛前,桥头为亡者三献酒,道长以灵幡引导登上金、银及仙三道桥,以唱述亡灵归冥路,到奈河的情况,捡部上记录在世间时持斋行善者,登仙桥上过,在金童引领和仙乐吹奏下登步上方,皈依三宝;但有罪之人则沉沦波底。奉劝世人积善修德,以免于殁受永囚地狱,受黑暗之苦。
       
  为度亡而做的三旬斋或五旬斋等的度亡科仪,则包括:开启、诣灵(开位)、拜忏(十王忏)、破狱、遊十殿、沐浴、关灯解结散花、幽科、嘱咐从人、过桥及谢坛。如做二晚或三晚的道场,则加上忏悔、咒食、传符给录、度人经、血湖经及诸品经等科仪。
       

       
  (四)度亡科仪
       
  1.破狱——灯仪是道教斋醮仪式中常用科仪的一种。南宋以后,道教灵宝斋法中大量编纂了各种灯仪。破狱属於九幽灯仪,在灯仪中最有代表性及流传甚广。澳门的破狱行仪是以唱念为主,与香港及新加坡散居道士以舞蹈为主的形式有所不同。高功法师执灵宝策杖,存自己作太乙救苦天尊之形仪,口念咒语及率班演诵经文,烧符和幡,以杖依序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及中央方,寓意九幽地狱的瓦片续一击破,以拯拔幽魂出离黑暗,免受地狱之苦及身度光明之界。
       

       
  2.关灯解结散花科仪是由“关灯科”、“解结科仪”和“散花科”三个科仪组成。关灯之“关”是关告、关报之意,关灯就是关赞神灯,照开冥路,召取亡魂,修斋忏悔,来承恩果。
       
  在澳门,正一派写传文化皆藉辗转抄誉方式及师承的传统而流传,所以现存在澳门各正一道院的正一派科本,各所持的纲次及文字有其差异存在。本文所根据的经文内容,主要是参考澳门吴庆云道院所藏之经本。
       

       
  二、全真派的科仪
       

       
  正一派道士按世袭和师承的传统,做道场循正一派的经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澳门,全真道的科仪,亦存於正一派道院中。为什么澳门正一派散居道士兼蓄了全真派的经本呢?芽以下两宗事例大抵可以将这个有趣的课题作一解说:
       
  1.罗浮冲虚观至玄真人梁叔雅道长于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1894)所撰玉山科序(24)中所述“升真道长因传其书,而问序于余,余衡学浅陋未识旨归,独是莫为心前,虽美弗彰,莫为心后,虽盛弗传古城李印清既序於前,爰举平日所粗得於道者,勉赘政言,以弁端首”。罗浮冲虚观是广东省闻名的全真派道观,文中之升真是澳门散居道士周贯一道长的名号。从周道长所编之《冈陵献颂》及《对联拾趣》两书(25)亦选录了许多梁叔雅道长所作榜文及楹联,从此可见两人之道谊深厚,私交甚笃。冲虚观和广州市全真派道观三元宫的科仪借此关系传到澳门是可以理解的。
       
  2.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会史中记载1923年及1933年该院分别因风灾及迁义庄启建万缘法会:“1923年8月23日本院会议议案:本澳此次陡遭风灾,陆海居民死亡甚众,……似宜启建万缘胜会,延请僧道来院作以超度幽魂。” (26) “1933年镜湖医院迁义庄莲花山下(即提督马路,现时莲峰球场对面),举行开幕典礼,同时举行追悼救国阵亡将士并设万缘附荐大会……这次普渡亡魂,分设六个坛。”(27)根据李玉成道长(28)与吴京意道长口述(29),冲虚观和三元宫都应邀莅澳设坛参加上述两次法会。以上资料亦可是全真派的科仪存留澳门另一个重要的佐证。(30)
       
  在周贯一道长所撰编《冈陵献颂》一书中辑录澳门各庙堂庆祝神诞的榜文,其中包括庆祝龙王宝诞、天师宝诞、重阳王帝君宝诞、福禄寿三星宝诞、华光宝诞、龙母宝诞、城隍宝诞、东岳宝诞、洪山三圣公宝诞、金花夫人宝诞、禾谷夫人宝诞、关帝宝诞、观音宝诞、玄天上帝宝诞、玄坛宝诞、康公真君宝诞、七姐宝诞及天后宝诞。由此可见,正一散居道士当时为庆祝庙宇神诞而举行清醮道场,十分鼎盛。
       
  上述清醮道场所采用科仪,以全真派的科仪为主,经本多是省城三元宫的藏版,包括:玉皇宝忏(31)、东岳宝忏(32)、三元宝忏(33)、百拜宝忏、供诸天、祝星(34)、礼斗、玄门早晚堂功课经(35)、先天济炼、玉山净供或金刚水幽(36)等。
       
  从周贯一道长所撰编《冈陵献颂》一书,可知澳门正一散居道士当时为庆祝庙宇神诞而举行的清醮道场十分多。而清醮道场所采用的经本科仪,则以全真派的为主,这说明了澳门正一派散居道士兼蓄了全真派的经本这一现况。
       
  除此之外,还须注意的是,澳门正一派散居道士采用具宫观风格的全真派科仪与香港乡间或庙堂建醮所采用正一派行仪方式,例如:启坛、禁坛、迎神及洗村等保留乡村风格的科仪大有迥异。
       

       
  澳门道教科仪之传播
       
  从上述澳门科仪中看到,早期澳门道侣,不论是正一或全真多来自广东。如云泉仙馆的道侣源自西樵山云泉仙馆、信善二分坛的道侣来自广州芳村、吴庆云道院的吴谒元道长原籍顺德黄茅涌、陈静修道院的陈厚坤道长祖籍珠海沙尾镇。
       
  若从经本的宗源来看,金刚水幽金科和玉山净供源自凤城(37)镜湖道院、玉山净供源自铁城(38)逸德堂、昔日冲虚观和三元宫之玉皇宝忏、东岳宝忏等等。以上皆可以看出澳门科仪“承”的一面。
       
  在“传”的面,则可分为澳门及香港的传播。由于梁藻智、刘扬能、冼扬玑及刘扬球等于1946年(丙戌)成立的信善二分坛,原初以扶惊济世为主,但在五十年代末开始研习经忏科仪,并礼聘正一派散居道士吴玉生道长教导弟子科仪经忏(39),玉生道长打破正一派科仪不传派外的传统,力排派内众议,将以上全真派科仪授予信善二分坛弟子,其后亦皈依吕祖门下,道号永传。这是经忏科仪在澳门“传”的一面。
       
  六、七十年代梁藻智、信善二分坛道侣何永济及霍嘉仁等往香港发展,1960年及1963年分别在港成立了信善三分坛及六合玄宫(40)。六合圣室“当年坛堂初建……为求精进经忏科仪,特请澳门的吴永传道长及几位门生到港悉心教导……” (41)。其后吴玉生道长在港之弟子,亦把经忏传于信善玄宫、紫阙玄宫及纯阳仙洞之道侣。(42)1968年,在吴玉生道长领导下,参加香港道教联合会假玄圆学院举办第一届下元法会,写下港澳道教科仪交流的新页。总括而言,澳门吴玉生道长将全真派科仪从火居导返宫观(43),继续薪火相传。或更准确而言,澳门的科仪,是由澳门的火居,带回到澳门的坛堂,也带到香港的宫观。
       
  澳门道教科仪以正一派散居道士为主流,其特色是融合了正一派及全真派科仪,正一派行仪以渔民信众为主,而全真派科仪以城市信众为对象,也表示正一派科仪和全真派科仪在渔村及城市各自发展。
       
  但自六十年代开始,澳门社会和经济的模式由渔乡转为工商业城市,渔业的式微及渔民剧减,海面上彩旗遍海和锣鼓喧天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受时代洪流不断重击,许多澳门正一派科仪,尤以释褐道场和酬神开光道场的科仪已面临湮没的危机,本文仅是一个记录的档案以作参考。至于如何保存这些科仪传统,则是澳门道教协会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注:
       
  ①王卡主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73、174页。
       
  ②见明太祖《御制玄教斋醮仪文序》。
       
  ③即现时顺德市。
       
  ④即现时中山市石歧市。
       
  ⑤位于现时中山市。
       
  ⑥以上经书之正本现藏于澳门吴庆云道院内。
       
  ⑦徐晓望、陈衍德著:《澳门妈祖文化研究》,澳门: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年,96页。
       
  ⑧《醮果》一书现藏于吴庆云道院。
       
  ⑨澳门吴玉生道长手录,辛卯年,即1951年。
       
  ⑩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及玉皇登殿见《粤剧牌子集》,广东粤剧艺术室编,1989年。
       
  (11)周振锡、史新民、王忠人、向思义、刘红著:《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90-91页。
       
  (12)鄢建华:《论当代上海道教斋醮科仪的组成和特点》,《上海道教文化探索》,上海:上海道教协会出版,2001年,273页。
       
  (13)陈守仁著:《神功粤剧在香港》,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出版,1996年,41-55页。
       
  (14)洪鼎坚恭录:《度关禳煞保命科仪》,已巳年(1989),www.ctcwri.idv.tw。
       
  (15)蔡伯励编:《通胜》,广经堂出版,癸未年(2003)。
       
  (16)吕锤宽著:《台湾的道教仪式与音乐》,学艺出版社,1994年,7页。
       
  (17)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18)见《台湾的道教仪式与音乐》,336-337页。
       
  (19)阳明贪狼星君、阴精巨门星君、真人禄存星君、玄冥文曲星君、丹元廉贞星君、北极武曲星君、天关破军星君、洞明左辅星君及隐光右弼星君。
       
  (20)省城三元宫藏版(同冶元年,1862年)。
       
  (21)《第二届道教文化展览》,澳门道教协会、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出版,2003年,25页。
       
  (22)玉山净供:玉山者玉京山(玄都山)是也;而净供者为洁净而供养也。玉京山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北,以产白石色如玉而故名;山海经西山经中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处。昔唐朝代宗于中元日供诸花果作大醮於玉京山。五代后周时亦于寒食日,陈冥器焚衣帛作野祭于玉京山。
       
  (23)吴炳,《澳门的正一派音乐》,《中国道教》,1997年第3期。
       
  (24)周升真重书,中华民国二年(1913)。
       
  (25)此二书现收藏于吴庆云道院。
       
  (26)见《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会史》,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出版,2001年,60页。
       
  (27)见《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会史》,71-72页。
       
  (28)李玉成道长口述,2002年6月6日,澳门冯记酒家。
       
  (29)吴京意道长口述,2002年6月6日,澳门吴庆云道院。
       
  (30)昔日三元宫留下之经书,部分藏于澳门吴庆云道院内。
       
  (31)省城三元宫藏版(同冶元年,1862)。
       
  (32)省城三元宫藏版(同冶二年,1863)。
       
  (33)平藩下信官刘志胜捐印(康熙十年)。
       
  (34)澳门吴玉生道长手录(辛卯年,1951)。
       
  (35)省城三元宫藏版(同治四年,1865)。
       
  (36)凤城镜湖道院(光绪十九年,1893)。
       
  (37)即现时顺德市。
       
  (38)即现时中山市石歧市。
       
  (39)见《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26页。
       
  (40)见《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260、266页。
       
  (41)同上。
       
  (42)吴炳:《澳门的正一派音乐》,《中国道教》,1997年第3期。
       
  (43)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