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洞天胜境]登山忘俗 临水怀古
作者:袁志鸿

《中国道教》 2004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位于江西上饶铅山县境的葛仙山,方圆十余平方公里,海拔1096.3米,主峰群山环抱,诸岭绵延;九脉汇聚,飞瀑流泉;烟雨晴岚,云海变幻;林木蓊郁,翠黛无际;因东汉葛玄修道于此,羽化登真于峰巅,魏晋时乡人即辟筑石庵祭祀奉礼。《葛仙山志》概括山中历史人文,称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此山不仅丹台耸云,山川灵毓,且神仙威名灵响四方,古今称颂!形成有“斋期”开山门、关山门的宗教活动方式,传承道教灵宝派的斋醮科仪内容,曾获唐懿宗、宋徽宗、宋理宗三帝赐封,宋王安石、明费宏、夏言三相登山朝谒瞻礼,历任邑宰循例祭祀。三国以降,香讯盛况如云,道流绵延至今。
       

       
  一、文化底蕴浑厚的江西铅山县
       

       
  我这是第三次到铅山县登临葛仙山圣地了。第一次是在1998年11月,那是慕名专程赴境参访。此前1993年5月,铅山县委统战部和宗教局的负责人曾专门到北京,来中国道教协会介绍山中的建设和道教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的情况,使我对葛仙山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第二次赴山,是2000年4月。我在龙虎山中教事完毕,因念旧地友人,忆登山雅趣,即与汪华光先生联络。承他之情亲自带车到鹰潭的宾馆接我,于是转道登山,此次赴山之所以从行,是因2004年5月在江西庐山举办“两岸三地道教界纪念吕祖诞辰1206年”活动,28日我乘间隙再登葛仙山。
       
  铅山县境不仅有道教圣地葛仙山,还有名士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论辩“心”、“理”之学,开一代新学风的“鹅湖书院”。据《铅山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铅山地属闽越,因其地富有铅、铜矿藏,唐时在其地设“铅山场”开采。五代时扩大“铅山场”开采,故于保大十一年(953)升场为县。宋开宝八年(975),铅山县曾直隶京师。这里确曾是骏才辈出,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从人文的角度,留传至今的佳话有:“隔河二宰相”:指南宋陈康伯和明费宏;“百里三状元”:指北宋刘辉,元李谨斯,明费宏; “一门九进士”:指北宋赵士祁及其子孙八人。从地理的角度,她西接赣地贵溪、弋阳,北连横峰等地;南部紧邻则是闽北崇安、光泽诸县的地域。其地处武夷山脉,物产丰富。铅山县城称“河口镇”,位于铅山县境北部,《辞海》载:河口“镇名,在江西省东部,信江上游”。信江,是江西省境内的五大河流之一,其源于铅山县西北;经县境与域内源自武夷山脉的多股内水汇而成之铅山河,合流而东去鄱阳湖。信江与铅山河交汇处,就是河口镇。古代河口镇是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号称“八省码头”,为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
       
  第一次赴境时老朋友汪华光先生即带着我去转了几处地方。参观了距县城15公里处的“鹅湖书院”,这是儒生重视的圣地。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廉、陆九渊、陆九龄在此聚会,高谈阔论,各自发表高见;相互研讨学问。发挥古圣先贤的文章奥意。也许这就是今天学者们所谓研讨会的启端吧?其后信州刺史杨汝砺在此筑“四贤祠”以为纪念。淳佑十年(1250)朝廷命名其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因其地旧名而称“鹅湖书院”。书院建筑背山面畈,占地约5400平方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基本布局为:院墙前临照塘,墙内左仪门、右礼门。建筑共六进:头门为第一进建筑;青石牌坊,上题有“斯文宗主”四字;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旁各有一碑亭;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廊;会元堂五楹;御书楼及东西两廊读书号房各20楹。建国后1957年、1983年均有国家拨款重修。1959年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县城中“河口古街”。河口镇之“古街”道由东而西沿信江南岸建筑,旧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长约2.5公里,街道平均宽6米。路面用长青条麻石铺砌而成,石铺路面上布满了车辙。“古街”道两边尚存“旧店铺”450多家,多数保持了明、清建筑的特色,由于年久失修已呈破败之象,急需保护。记得当年由铅山回京,曾与汪华光先生两人合写一篇题为《历史·地域·经济文化的沉思》的文章,也不记得曾在哪一个刊物上发表过,其中记载有这条古街道的沧桑。那篇文章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那街道上的青麻石铺就的路面中间,早已留下深深的车辙,建筑的木栅构图、门框石料的镂刻工艺,都在告诉人们这座古镇的年轮、历史、文化和她在过去商贸经济中的地位和辉煌。”其后,无论是实地还是在电视中看到介绍古建筑群时,我都能想起这条“河口古街”。
       
  汪华光先生带我参观的第三处地方最使人感动。人们一定都不会忘记1998年那场大洪水。第一次到铅山就是那年的秋天,洪水肆虐后自然灾害的景象仍在。“水”之威力真是难以想象,县城中一棵数人合抱庞大的古老千年榕树,竟被平地移出数千米距离!更使人感动之处在于,其时政府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已将这株庞大的千年“老树精”从泥淖中扶正起来,还请到数位著名的林木专家为其会诊开方。专家因其遭洪水冲刷,有伤根本,所以修整了底层累赘的枝节,而在大树的枝枝岔岔上下各处,也象人生病时输液似地挂满了营养瓶和输液管。专家说,这是为这株千年古木扶正固本,实其元气,促其生机焕发的较好办法。由此使我看到铅山县境虽然地处山区,但是人民仍保持着古老的纯朴、淳厚、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认识,意识到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对象,应该和谐共存,同样需要包容、互助、关怀精神,这是当代人类最需要具备的重要意识,铅山人拥有这种自然纯朴的真爱。
       
  第二次到铅山是春天,记得那次鹰潭市原宗教局副局长吴更生先生夫妇也随同前往。当年铅山县委统战部和政府宗教局的几位负责人,都陪我去登葛仙山。其时葛仙山玉虚观的寮房客舍已经建起,观前两口“龙眼井”中间位置的“龙舌池”正在清淤整修。这葛仙山真是奇特:峰岭绵延盘曲,仿佛巨龙的身躯,而葛仙山主峰即似巨龙之首部。那“龙舌池”也真怪得出奇,独生一块白色长长的玉石,真似蛟龙伸出的舌头。池畔有井左右两口是谓龙眼,其上殿宇仿佛巨龙抬起的额头,那太极殿就是龙角生出的位置。太极殿左右两座峰岭上,已由独具匠心的建设者们,按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的图式,树立起九十五块精美的石碑,碑文均为山中古碑石刻的原文,而由当代国中书画名家圣手亲书墨宝,更加烘托起胜地古观之文化氛围。那一次登山归来感觉心情更是特别的好,所以后来铅山县委统战部编辑出版《葛仙山志》要我完成一篇《序言》,其中我表白登山时的心情:“拾阶山径,花香醉人,满山的映山红和很多叫不上名的花木,都绽开花蕊,摇着身姿,仿佛也欢迎我这玄门后人来山参访。清风徐来,更觉神清气爽!”
       
  葛仙山是常挂我心中的一处圣地,乘隙登临之心则常常有之。当真的有了空闲,有了机会的时候,当然会被我牢牢抓紧了。2004年5月28日下午,友人冯春生夫妇驾起他们的私家车即下庐山,经九江赴上饶铅山县。一路风尘,行程四百余公里,四个多小时,至夜晚九时之后到达县城。老朋友和政府的领导们在晚餐后,特别将我们安排于“铅山宾馆”居住。
       

       
  二、体悟葛仙山人文景观
       

       
  初夏,天亮得早。昨夜晚铅山方面就与我商定活动的安排,我们一行四位分两拨活动。葛仙山太高了!所以攀登者只有我了。5月29日凌晨4时我即已起身洗漱,5时准时跨出宾馆大门。小车、友人早已都在宾馆的广场等待,于是登车即奔葛仙山而去,到山下用些山农备下的家常大米稀饭和山菜,7时左右正式登山。
       
  比较以前的印象,葛仙山仍然保持着纯朴、秀美、自然天成的形象,就像深处闺中的处子,虽然生机勃勃,但尚不为多人所识。山下的环境则与先前有了一些不同,从县城到山脚下,原来曾修筑有一条公路,现在看来似乎许多的弯曲已被拉直,显然至县城的距离也被缩短了。实际上葛仙山已经有了初步地开发,但我还是喜欢那些保持古朴的内容。比如保护很好的植被,还有那条石阶山道,弯弯地、曲曲折折望不到尽头地向顶峰延伸,仿佛要升到峰顶那片乳白色的云端中去。石道两边的山野中,各种各样的山花,自由自在地开放着。但愿这座道教圣地在今后不断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论证规划,既增添有价值的文化内容,造福桑梓,又保护好生态,获得科学、合理利用。
       
  葛仙山道场的文化渊源悠久,玉虚观敬祀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灵宝派高真葛天师葛玄仙翁,其来历可追溯到东汉三国时代。山中历史变迁,与铅山地域的人文历史交相互动,形成了葛仙山极富特色的文化内涵。由于不断建构,所以山之上下,历朝历代沿途增设景点。途中神庙最值得一说是半山规模较大的“娘殿”。据说源起于明朝时江西地方出了一位名夏言的人物,时任内阁首辅。明嘉靖三十年(1551)夏阁老省亲返京,夜宿信州(上饶)驿馆,梦再抵半山,见老妪卧于半道,自称为葛玄天师之母,千里寻子而至山中。夏阁老梦醒甚觉惊奇,遂隔日遣使知会山观住持,构建“娘殿”祭祀葛玄祖师之母。历史中是否发生其事,有兴趣者当然可予考证,但在这里我们应认识到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片苦心。神道设教,旨在于启发世俗:示神问卜,朝山参访,用心当正;行修以慈善助人,百“善”以“孝”道为先,目的是维护社会伦理之教化。至今登山祀神者在此息脚,自然要入“娘殿”虔诚拜礼敬香,以受伦理古风之熏陶。
       
  “娘殿”以上的路似乎平坦多了,而有经验的人告诉我还有更长的山道需要攀登,但在我的体会中,之后的路只是缓步登攀,走得更踏实,更省力,速度反而更快了,不知道这到底是我的心理感觉还是事实?总之,汗湿的衣服逐渐地干了,步履轻捷了,我走在最前面要不时停下来等等他们。山道边有熟得红透了的野草莓之类,每次等人时我都去采摘野果品尝。真正的没有丝毫污染的“绿色食品”,鲜亮的、甜甜的。第一次登山时,那些在整修山道时被留下来的小树苗,此时已高高地挺起了枝干,叶片遮住了已升高的热辣辣的太阳,将舒适的阴凉赠留给了路人。站在这林荫山道上,在自然山风轻轻的吹拂下,享受大自然的优待,远眺青翠的山峦,近观绿色的四野,真使人感受到自然万化的潜力,身心也甚觉无比的惬意和愉悦!
       
  出“娘殿”登石阶盘山而过拴马石,全程约,6华里,再上新修台阶59级,即到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之古朴高雅的建筑“接官亭”。该建筑之设,据清同治《铅山县志》记载,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葛仙山玉虚观道场开山门时,铅山县令都要循例上山祭祀葛天师葛玄仙翁。这其中道理在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县令是朝廷下设行政机构的首长,这就难怪这处道教徒清修的场所,为什么树有这么一座明确崇尚仕途功利的标志建筑了。石亭巍然高耸谷口,亭左古松成林,亭侧古松下有石砌龙井,泉水清洌汨汨流出,饮之沁人心脾。再上过紫云峰,有步云亭于前,此处有古迹“仙人足印”。亭以青麻石结构,基座为六方形,整体呈现圆形,石面以牡丹、梅、竹、云朵、鸟兽、祥云浮雕。身立亭内,山云触亭,清风送雨;傍晚“高霞孤映,明月独举”;凭栏远眺,真使人顿生凌空步云之遐想。此处有两条道可达玉虚观之太极殿,一条经“龙眼井”而上,另一条越“仙人足印”,过“七星井”而上。玉虚观有太极殿,以下直连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楼,及其他大小殿宇共17幢。依山而建,层层递进。
       
  玉虚观左前方象鼻山上有“观道亭”,沿山道登76级即达亭中。淡红色麻石结构30平米面积,六角形。亭中石凳石桌俱全,藻井镌八卦图形,亭周配嵌
       6块石雕道家故事;亭顶浮雕双龙戏珠,亭中可俯视悬崖处酷似矗立读经之“石道人”。亭之柱镌有:“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之楹联。玉虚观东北300米处有石台据说为葛仙翁飞升处,现建有巍然飞檐之“飞升亭”。亭周以铁链护栏,北侧为断崖峭壁,崖下古木森森,云海茫茫。此处有古迹“试剑石”,其上为撑腰石,聚仙崖,最高处为“葛仙峰”。
       
  玉虚观之太极殿,正门为石砌八卦形拱门,石刻楹联“三清古道千秋业,四要玄机万世师”。这是告诉人们:这一座道教官观是三清祖师座下古老道场,其间供奉的神圣非同寻常,是天机四相、四大天师之一品格高尚的神仙。两边朱红围墙上书“德配天地、道法自然”。大殿前后三进,正中24根圆柱落地,下垫八角形石柱基;大殿屋顶系长方形翘头铸铁瓦,长40厘米,宽24厘米;铁瓦两类:一铸有“大葛仙”三字,一铸有“名山”字中夹牡丹图形。此系1939年火灾后重建时铸造。殿中石坛上有葛玄仙翁神像和神龛;龛有楹联:“葛水长流神泽达,仙山持立圣光明”。殿正中还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古迹为:青石浮雕九龙金阶;金阶两旁竖立四根方形石柱,其上镌有“大葛青云路,仙翁紫金街,鹤岭驻仙踪,山峦撑突兀,朝拜须清静,登临自健松”等字样。柱顶端踞立石象、石狮。“太极殿”在清嘉庆二年(1797)毁于火,后修复;民国17年(1928)复毁于火,次年再度重建。殿外有仙井、龙池、上马石、下马石,、息心岩、试剑石、仙人足迹、飞升台等古迹多处,其由来均与葛玄仙翁有关。
       
  闽浙皖赣四省善男信女,从葛仙山玉虚观“开山门”农历六月初一至“关山门”农历十月初一,朝山进香者不绝如缕。尤以农历八月二十为最,是日传为葛仙寿诞,这天笙箫鼓乐喧天,香亭仪仗塞道,即到夜晚亦见山道灯火亮如长龙。清道光年间铅山知县林光曾作诗以记其事,其中有:“葛仙山头钟鼓起,葛仙山下人如蚁”;“六月一日山门开,村村鼓角进香来;填街塞巷纷杂沓,人声炮声喧如雷”。可见往昔葛仙山道场活动之影响确非一般。
       

       
  三、登山临水之雅趣
       

       
  曾有多人询问我登葛仙山朝真之动机目的,对神祈求些什么?细想起来真没有什么世俗功利对神求,确为兴之所至,适性而已。当然,人都有趋赴吉祥美好的心愿,这有助人之德行。人非神仙,都难予绝对免俗,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检束自我的过程,提高修养和素质,不断洗涤庸俗。说来极为简单:第一次登葛仙山时,当玉虚宫住持方信才道长向我说:“你这一次朝山了,记住以后还有两次,一定要三次朝山啊!”时任铅山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的汪华光先生也笑着讲:“方道长讲的可是葛仙山的老规矩啊。”我当然要接这句话,即予表示:“一定会三朝葛仙山!”许人诺言未兑现之前,心中总有个牵挂。作为一名道教界人士,当然“敬神如在”。登山朝圣自然会有许多的感悟,但最主要是我完成许诺的诚信。“一诺千金”之成语标志古人诚信之境界,今天我三登葛仙山,是作为一个普通道教信奉者对人、对神允诺后的诚信。至于登山朝圣之感悟,则是额外之精神收获,其对我未来之人生道路无疑是极有价值和意义。
       
  朝山最有心得体会可能是登山的乐趣!葛仙山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当到达半山“娘殿”之时,我全身的衣服已被汗水浸得透湿了。真是性躁气浮,劳心累形。待停顿片刻,抄一把凉凉的山泉水,洗漱一下,暑气顿消,山风轻拂,自然渐渐凉爽起来。有什么能比此时的心境?劳累后那种舒畅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就是真朴大化的馈赠,自然原野的奖赏,也许只有登攀者才能领略得了。要说葛仙山的水资源真是充足,登山沿途不管在多高的位置都有泉水“汨汨”地往外冒,难怪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古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冠之于道士,是最确当不过的了。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天下名山胜水钟灵神秀,许多宫观就建构其间。当我登山确有感受之时,真地想起许多工作之余享有“公休”的人们,何不利用闲暇抽身到山野中去,到溪流中去,去登山、去游历,增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启迪人生进取的灵智。拥抱大自然,那就是拥抱自己的生命!
       
  陪同我登山的朋友告诉我说,尽管葛仙山富水,但葛仙山玉虚观管委会仍从长远考虑,计划要在今年于山脚选一处地下水源充足,水质佳好的泉眼将山下的水送到山的顶峰,完成水工程建设。这个计划不仅是考虑眼前获益,最主要是保证干旱之年山顶用水,以及古迹建筑的保护。他们计划在明年(2005)即将人力、物力、资金转向山顶玉虚观建筑的维修整理,届时沿途的景点也将一体得到规范整理,那时的葛仙山也许会更加体现出道教圣地的风貌。这葛仙山真的深蕴灵秀,使人记挂而难以忘怀!
       
  下山后铅山县宗教局领导专门雇一条游轮邀我们一起登船游信江。信江的水静静地流走,真所谓“逝者如斯”!当船行至信江大王潭“九狮过江”石峰之下,那岩壁平直如削处,镌有“龙门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苍劲,系明万历年间当地名土费元禄所书。导游者介绍说:“这里是‘鲤鱼跳龙门’的第一关隘,跳过‘龙门’的鲤鱼就能化而为龙。”我窃以为,这位费老前辈撰文意不在此,而当喻后人成大器者,是要经受自然造化之熏陶。古人早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教诲;那山光水色,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陶冶人之情性的重要元素。要说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成功,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更加充裕,人们物质享受的标准不断提高。中国人也早已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即使偏僻的农村,除极个别地方外,恐怕也早已是“种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了。人们都在享受着物质文明进步的成果,但人的欲望是最无止境的了!在今天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道教这种传统宗教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既关爱社会、关爱人群、关爱众生,又关心天人之间万事万物自然生态的和谐和变化发展,有直接导人清高,洁身自爱,越俗超脱的内涵。故无论名山胜地还是都城闹市中宫观之设,都是道教宣扬自身教义内容,展示传统宗教风貌形象,传播有益社会进步的文化精神。既是道教实践服务现实社会的渠道,又是社会了解传统道教形式的窗口,是道教与现代社会沟通、交流、互动方便的法门。人海茫茫、人潮滚滚,在和光同尘中道教自然要受到世俗社会的干扰。风月无边,净土无界,唯在己心。道教要将自身的文化传播给社会,使社会人群感觉道教的内涵和真谛,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贡献和作用,自然既要坚持出世的修持,更要探索人世的方式。
       
  如此而已,这第三次到铅山县登葛仙山的感觉和心情,当叙之以文,咏之以歌!遂拟成三则24句言辞以记《登葛仙山之感怀》,内容为:
       
  一则、晨光初起万籁静,偶闻数声蛙鸣音;起坐舒展筋骨皮,清水再沐树诚敬;存想默思当忘俗,轻装布履出房门;老友已立清风里,铁马静静待人行。
       
  二则、快车出行山城道,偶遇三俩赶集人;农家田头早忙活,少妇溪边浣纱巾;一片青天瓦蓝蓝,四野翠黛碧青青;铅山初夏山水好,自然画图展大干。
       
  三则、登攀一层又一层,千仞高峰在前程;汗水如注沐凡俗,真历劳苦见丹诚;初始有盟许心愿,三赴胜地朝神真;再践灵宝古道场,始证崇奉证盟心。
       
  感谢铅山县党政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感谢葛仙山玉虚观道职员工对我的接待!
       
  谨以此小作献给铅山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