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全真列祖赋》所述人物考
作者:樊光春

《中国道教》 2004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元代著名道土宋德方(披云真人)曾撰写了一篇《全真列祖赋》①,是全真道早期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它以无名道人回答绝相公子提问的方式,论述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和历史传承。文章认为:“全真之名,始自东华帝君。”自东华帝君之后,文章列举了19名仙真的名号和赞语,他们是:正阳子钟离公、纯阳子吕公、海蟾子刘公、重阳子王公、玉蟾子和公、灵阳子李公、丹阳子马公、长真子谭公、长生子刘公、长春子丘公、玉阳子王公、广宁子郝公、清静散人孙仙姑、默然子刘师叔、长清子严公、醴泉史风子、回阳子于公、云中子苏公、云阳子姚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19名仙真中有的是直接传承如钟离权一吕洞宾一刘海蟾一王重阳一马、谭、刘(处玄)、丘、王、郝、孙、严、史、刘(通微);有的是再传,如马丹阳弟子苏铉和姚珐;有的传承关系不明,如和玉蟾和李灵阳,但从行文语气来看,文章是把这19名仙真都看作东华帝君直接传授。另外,文章把至少是6层传授关系的仙真排列在一起,称他们是“十九枝玉树重芳”,把文章的描述视作“全真列祖宗派”,显然是要说明这19个仙真在全真道形成过程中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后世论及全真道创教历史时往往只提“五祖七真”,似不符合元代全真家自己的认识。现对文章提到的“五祖七真”以外其他8人予以简略考证。  玉蟾子和公,即和玉蟾。事迹载于《金莲正宗记》本传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王重阳传中,《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和玉蟾(?—1170),本名德瑾,秦州(今甘肃天水)甘泉县人,幼年攻翰墨,青年时为刀笔吏,欲人仕途②。金天德年间(1149- 1152)数遇一道人以神通点化,遂人道。不久,王重阳居终南山修道,其影响遍及关陇。和玉蟾于大定三年(1163年)前往终南刘蒋村,与王重阳、李灵阳同建一茅庵,共居修道③,前后4年。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焚庵东游,和玉蟾同李灵阳仍然留在刘蒋村,三年后移居邻近的终南镇上清太平宫④。大定九年(1169年)秋,王重阳携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4名弟子由山东归陕,途中于岁末逝于大梁(开封)。马、谭、丘、刘四子将师父暂厝于大梁,继续西行人关中。和玉蟾和李灵阳预知四人行程,当四子抵达终南的前一日,留钱于饼店,嘱店主招待四子。四子见到和、李后,称二人为师叔。⑤当年,和玉蟾无疾而终⑥,据说前三年请画师为自己画了一幅依虎头而睡的画像,卒年果为寅年(大定十年为庚寅年)。四子把他安葬在新建成的祖庵旁边。⑦马丹阳为纪念他,写了《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的词:
       
  和公师叔,猛悟良缘。弃
       
  官纳印休权。远俗终南山下,
       
  庵盖茅椽。身披麻衣纸袄,乐
       
  清闲,笑傲林泉。怀美玉,便
       
  韬光隐迹,二十余年⑧。因甚
       
  山侗侍奉,遇风仙⑨曾说,活
       
  底神仙。端的非常辞世,满室
       
  祥烟。经年忽然空里,便贻
       
  子,画钓诗篇。专教我,莫教
       
  失见,休要夸玄。
       
  灵阳子李公,即李灵阳,《金莲正宗记》有传;《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李灵阳(?- 1189),京兆(今西安市)终南县 (今属周至县辖)人。约与和玉蟾同时,于天德年间人道,“徜徉泉石,以道自乐,韬光晦迹,素厌人知,故终身不告人名字,里人但以李真人呼之。”自大定三年与王重阳、和玉蟾共同结庵于刘蒋村起,在终南山修道二十余年。他曾受王重阳所授内丹之学⑩。王重阳东游,至大梁时曾寄诗给留在终南山的和玉蟾和李灵阳:“传语和公与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后来,马、谭、刘、丘四子至 终南,守墓营建祖庭,李灵阳给予了全力帮助。大定二十八年 (1188年)春,金世宗召见丘处机,丘处机对祖庭不放心,委托李灵阳代理:“刘蒋因缘,祖师所建,不可轻视,善自住持。”李灵阳回答说:“重阳谓汝必能大开玄教,今其时矣。万一善自保爱,来岁春光早回鹤驭,吾专候汝为丧主。”次年春二月,丘处机返回终南,李灵阳已绝粒十余日。丘处机未进庵门,李灵阳已仙(11)。丘处机主持丧事,安葬于和玉蟾墓旁。
       
  元代道士秦志安(樗栎道人)在《金莲正宗记》中对和玉蟾、李灵阳作了很高评价:
       

       
  天下不仁道,圣人无两
       
  心,故王公、和公、李公共
       
  秘诀,同炼还砂;终南之丹桂
       
  齐芳,海上之金莲并秀,遂使
       
  全真门下列以为三祖而尊祀
       
  之,又何慊乎哉!
       
  默然子刘师叔,即刘通微(? -1196),字悦道,号默然子,东莱掖城(今山东掖县)人,事迹见于《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大定七年,王重阳路过掖城,收刘通微为弟子,授内丹秘旨,赐给道号。刘通微当即辞家,西人关中,结茅于终南山甘谷口。马、谭、刘、丘四子到终南山后,刘通微参与营建祖庭,并守墓3年。而后北游岚管(12),立观度人。明昌初(1190年)奉章宗之召人京,廷对清静无为之要,章宗饬令为他修建了天长观。后游访于齐鲁一带,承安元年(1196年)辞世,葬于埭州商河县(今属山东)聂家庄。遗著有《全道集》。
       
  长清子严公,即严处常 (1111-1183),号长清子,京兆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人,王重阳的外戚。《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严处常自幼习儒,年长任县法司。据传一日暮归,路拾遗书一卷,题“玉灵圣书,得之者仙。”于是焚香祝曰:“我今二十有九,誓于不惑之年洁身人道。” 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突患目疾,久治不愈。想起12年前曾发誓40岁出家,现在已经过期,深为自责。眼疾不治而愈。于是,前往终南山刘蒋村拜见王重阳,愿受教为弟子,时年大定三年(1163年)(13)。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游,严处常隐居于终南山中习炼内丹。大定十年(1170年)春,马丹阳等四子到终南,马赠严处常《杨柳枝》词一首:“一虎一龙一处眠,打盘旋。一呼一吸一周天,遍三田。一麦一麻通一线,袅祥烟。一往一来一还元,产胎仙。”自后常住终南,无疾而逝。
       
  醴泉史风子,即史处厚 (1102—1174),本名公密,乾州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人。《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大定二年 (1162年),史处厚听说王重阳在终南山遇仙得道,便前往拜师,请授全真性命之学。王重阳为他训名处厚,号洞阳子。此后,史处厚就乞食炼心,游访于终南山间。王重阳东游,本拟携其同行,史处厚以母老不能远游为辞。于是,王重阳画了一幅松鹤图给他,图中有一头顶三髻的道者立于云中,让他以此图作为日后与道友相见的信物(14)。王重阳走后,史处厚留居长安县孔仙庵。马、谭、丘、刘四子人关中后,先至孑L仙庵与史处厚会合。当时马丹阳为了尊奉王重阳,刚刚将头发梳为三髻(15),见到松鹤图大为惊叹(16)。史处厚与四子同至终南刘蒋村,修庵庐墓。马丹阳不时写作内丹诗词赠与史处厚,促其功力大进。数年后,史处厚返回醴泉,其行状同王重阳初修道时相似(17),乡人呼为史风子。大定十四年(1174年)六月十五日,忽然在市中歌舞,口称“归去蓬庄”。连续三日,最后逝于孔仙庵中。初葬醴泉,翌年移葬终南刘蒋祖庵仙茔。马丹阳写诗赞美:
       

       
  史公得遇,得遇重阳。重
       
  阳传授,传授玄黄。玄黄至
       
  理,至理不忘。内持修炼,外
       
  绝炎凉。水火既济,日月交
       
  光。龙吟离位,虎啸坎房。木
       
  金间隔,姹女圆方。刀圭烂
       
  饮,知味闻香。神丹结正,晃
       
  耀晶阳。风仙未度,显出嘉
       
  祥。歌舞三日,辞别街坊。惟
       
  云IJ3去,趋赴蓬庄。复入庵
       
  内,奄然坐亡。观者云集,事
       
  理匪常。一灵真性,班列仙
       
  行。
       
  从前面所介绍的和玉蟾、李灵阳、刘通微、严处常、史处厚五人的生平来看,他们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初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小的修道群体,王重阳是不会把关中地区作为全真道日后发展的根据地的。事实上,在王重阳东游的三年间,和玉蟾等五人继续在关中地区传道,等候王重阳及其众多弟子归来。他们的活动,为马丹阳等后来在关中地区的大规模传道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四子人关之际,他们五人起到了接待站、联络员的作用。在四子营建终南祖庭的过程中,他们又充分发挥人地两熟的优势,帮助四子建立起了全真道的 大本营。如果没有这五人,恐怕四子人关很难立足。或许,这也是王重阳的高瞻远瞩所造就的历史机缘。宋德方的《全真列祖赋》,把这五人列为“十九枝玉树”之中,是很有见地的。
       
  回阳子于公,笔者所见道教人名索引,收录人名最多的是《道藏提要》、《道家金石略》和《道教大辞典》三种。《道藏提要》收录于姓人名(作者)1人(离峰子于道显),《道家金石略》收录金元于姓人名9人,《道教大辞典》收录金元于姓人名3人(都在《道家金石略》中),没有一人道号回阳子。那么,这个“回阳子于公”究竟是谁呢?
       
  《道家金石略》的9人中,于进金属真大道(18),于善化、于有兴为正一道(19);其余5人为全真道士:
       
  于道润,王处一弟子,曾提议修建昆嵛山圣水岩玉虚观,时在金承安三年(1198年)。生卒年份及活动范围不详,未见朝廷封赠记录(20)。
       
  于道显,有二人(21):一号宁海羽客,王处一弟子,金兴定三年 (1219年)前主持修建陕州灵虚观,生卒年份不详,亦未见朝廷封赠(22)。二号离峰子,山东文登人,刘处玄弟子,曾奉旨提点毫州太清宫,赐号紫虚大师。金天兴元年(1232年)卒于邓州(今河南邓县),年六十五。元好问为其撰《紫虚大师于公墓碑》(23)。
       
  于道渊,师承关系不明,元至大二年(1309年)住持山西平遥县太平崇圣宫,武宗敕授通玄微如静明大师(24)。生平不详。《道家金石略》目录列入教派归属不明类;从姓名看,似应属全真道。
       
  于善庆,即于志道(1166- 1250),字伯祥,与马丹阳同里。《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其传记,陕西户县重阳宫和沂(千)阳县玉清官分别立有《洞真于真人道行碑》和《洞真真人于先生碑》,碑文相同(25),《道家金石略》所录为后者。在《道家金石略》的其它金元碑石中,也有多处提到于善庆的事迹,涉及碑文多达23篇。其主要生平:于善庆幼不茹荤,长通经史。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马丹阳自终南归宁海,居金莲堂,于善庆投其门下,其父母与姊亦随之人道。马丹阳去世后,刘处玄、王处一令于善庆西人关中寻访丘处机。于善庆先至终南祖庭拜见李灵阳,继遵其嘱往平凉参见崔羊头,后赴陇山龙门洞,以丘处机为师。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丘处机令他往洛阳致书于谭处端,不久谭处端去世,复返关中,翌年随丘处机居终南祖庭。明昌二年(1191年)丘处机被迫返山东,嘱于善庆往沂阳石门全真堂,与蒲察道渊为道伴,其间隐居陇州吴岳,凿洞而居。他还前往燕京礼拜王处一,成为全真七子中除郝、孙而外五子的共同弟子。泰和三年(1203年),陇州牧保奏他为“冲虚大师”。泰和五年 (1205年)赴山东栖霞礼拜丘处机,经丘催促西还。过相州林虑 (今河南林县),隐居天平观。次年,丘处机遣时任终南祖庭住持的毕知常持帖前往天平观,催其速返淠陇。于善庆见丘处机寄大任于己,无奈从命,更名志道(26),西返关中。泰和八年(1208年),金廷对南宋用兵得手。宋金和议以后,大批宋俘滞留关陇,许多人前往吴岳求度为道士。于善庆收留数百人,使他们于沂、陇、凤翔各地分立道观。正大三年(1226年),金廷遣中使专召,就任中太一宫提点。天兴二年(1233年),大梁降于蒙古。蒙古朝廷遣使访求三教名人,于善庆名列榜首,被召北上。太宗十年(1235年),朝廷选试道释,于善庆被授“通玄广德洞真真人”之号。当年七月,任终南祖庭重阳宫住持并主领陕右教门事。此后的15年里,于善庆对重阳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主持修建了甘河遇仙宫、蹈溪长春成道宫,在重阳宫承办了会葬王重阳大典,主持了罗天大醮。还应巩昌(今甘肃陇西)总帅汪德臣之请,赴陇传授全真道教义。遗著有《洪钟集》。身为丘、刘、王、郝四子弟子的李志源曾经评价于善庆说:“于,吾友也。风神洒落,识度夷旷,衣褐怀玉而不愿人知,盖吾先师长春子所密授者。他日兴吾教者,其斯人欤!”(27)于善庆门下有许多著名道土,弟子中最著名的是天乐真人李道谦,再传弟子最著名的是孙德或。元仁宗曾因孙德或道行卓异,诏授神仙演道大宗师、玄门掌教辅道体仁文粹开玄真人,恩推封其师若祖于洞真为真君(28)。
       
  于志可(1184-1255),字显道,号冲虚,宁海人。刘处玄和丘处机的共同弟子。曾随丘处机远赴西域雪山,为“十八宗师”之一。后提点燕京大长春宫6年。至大三年(1310年)赠“诚纯复朴冲寂真人”(29),《白云仙表》有传。《甘水仙源录》卷五录有李鼎撰《冲虚大师于公墓碣铭》。
       
  除上述9人外,《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中,还有一名于姓道士,即于通清。于通清(1161- 1217),河东隰州(今山西隰县)人,马丹阳弟子,曾居终南祖庭、栖霞太虚观、金都华阳观等处,被王处一保赐紫衣师号。
       
  从以上搜罗的10名金元全真道士的主要经历来看,足以担当弘教大任并被尊为全真列祖之一的,应当是于善庆。由于他师从众多,或许曾有过“回阳子”的道号而被许多文献忽略了。但确切与否,尚待发现新的史料。
       
  云中子苏公,即苏铉,号云中子,华州蒲城(今属陕西)人。大定十一年(1171年)至终南祖庭人道,随马丹阳学习及劳作,因学业长进,被道众目为“小丹阳”。后来独自东游。马丹阳返回山东后,又回到其身边。马丹阳登真后,游访于山东。明昌年间奉丘处机之命赴燕、蓟传道,逝于崇福观,乃马真后四年(1245年)移葬五华山,全真道掌教李志常奉朝廷命追赠体元辅教云中真人。《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
       
  云阳子姚公,即姚珐,号云阳子,终南蒋夏村人,与王重阳为表亲。大定七年,王重阳登门告别,说是要到海上丘潭中捉马,姚珐以为疯言,同他笑别。不久,王重阳从大梁给他寄回一首拆字藏头诗:“前相识二官人,你真灵看好因。抵芝苗公未识,成道果次须屯。蒙卦聚神来佑,左源通气转新。斧若磨交利快,头一点遇长春。”后来,马丹阳等从山东来,居祖庵修道。姚珐距刘蒋村仅数里,常去拜访,见四人举止非凡,由是受道于马丹阳。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从马丹阳东行。后游历磁州(今河北磁县)、相州(今河南安阳)一带,于釜阳(在今磁县)建白云庵,住世72岁。有《破迷集》行世。《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
       注:
       
  ①此文仅见于天水玉泉观元碑《大元崇道 诏书之碑》上,原石尚存五泉观。《道家金 石略》金元167有录文。
       
  ②《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和德瑾 传:“玉蟾子姓和名德瑾,秦州甘泉人。尝 为州吏,未尝取非义财。”
       
  ③《重阳子王祖师仙迹记》碑称:“与和、 李二真人为友,各接茅居之。”见张 鸿杰编《咸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0。
       
  ④终南镇在楼观以北10公里。宋开宝九年 (976年),宋太宗听从终南道士张守真的神话,令于此修建上清太平宫,奉翊圣保德真君。
       
  ⑤《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李灵阳 传:“二君泊太平宫。四子食毕,就宫参 谒。自此,真门之下咸以师叔称之。”
       
  ⑥《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秋九月初,师 忽觉道体违和,丹阳命长春伺疾。至十四 日倏然顺化。”“谥曰玉蟾普明澄寂真 人。”
       
  ⑦《历世真仙体道逋鉴续编》卷三和德瑾 传:“逮重阳王君遇真,遂结为仙林之 友。莫知所终。”
       
  ⑧天德元年至大定十年共计22年。
       
  ⑨王重阳在终南山修道时自称“王害 风”,故马丹阳尊称其为“风仙”。
       
  ⑩《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其于铅汞龙虎 之学多赖重阳指授。”
       
  (11)此说似不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长春)拜于榻前,即赐之墨。长春悟其 旨,命匠造棺。未及成,师已顺化,时三月 初一日也。长春以礼葬于庵侧之仙莹,敬 谥曰灵阳辉耀演化真人。”
       
  (12)疑为岚县,在山西。
       
  (13)《金莲正宗仙缘像传》重阳子:“时有史处 厚、刘通微、严处常相继受学为弟子。”
       
  (14)《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王酷传:“大定 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迤俪 东迈,经过咸 阳。自画一幅,作三髻道者,青松郁栖,白 云缭绕,仙 鹤婆娑,有出尘之格。见史 风仙,欣然赠之,曰‘待我他日擒得马来, 以为勘同。”’
       
  (15)王重阳名酷,本字嘉,即三个“吉”字叠 垒。
       
  (16)《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王捕传:(马钰 等)“见醴泉史公密,乃出旧图,而皆应 合。”《金莲正宗记》卷二:“丘刘马谭四子 相携西入长 安,见史风先生,献以松鹤 图。史风笑曰,当时留下勘同,正与此图 相合。两相比较,毫发无差。”按此,则王 重阳当年离陕之时,曾画有两幅相同的 松鹤图,一幅留给史处厚,一幅携往山 东。
       
  (17)王重阳初遇神秘道士传授秘诀后,曾“落 魄不羁,乞食于市”,被乡人呼为“王害 风”,王重阳欣然答应,并作自己的别号, 众弟子因称其为“风仙”。
       
  (18)《道家金石略》金元384《辉州颐真宫圣旨 碑》。
       
  (19)《道家金石略》金元417《大元易州豹泉创 修玉泉观碑铭并序》、金元515《大元赐饶 州路番君庙文惠观碑铭》、金元521《玄和 明素葆真法师陈君碣》。
       
  (20)《道家金石略》金元022《玉虚观记》。
       
  (21)《道家金石略》人名索引列为同一人。
       
  (22)《道家金石略》金元023《大金陕州修灵虚 观记》。
       
  (23)《道家金石略》金元042。
       
  (24)《道家金石略》金元755《崇圣宫圣旨 碑》。
       
  (25)刘兆鹤、王西平编著《重阳宫碑石》,三秦 出版社,1998。
       
  (26)查各相关文献,没有发现一处使用“于志 道”一名,多为“于洞真”、“洞真于真人”, 或直呼“于善庆”。
       
  (27)张邦直:《真常子李真人碑铭》,《道家金 石略》金元048。
       
  (28)《道家金石略》金元323《玄门掌教孙真人 墓志铭》。
       
  (29)《道家金石略》金元289《天诏加封祖真之 碑》。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