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皆可以为神仙]人皆可以为神仙
作者:佚名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葛洪神仙论的现代诠释熊铁基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什么是神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神、仙二字的本意来说,神虽有神灵之意,但指人的意识和精神、表情气色也是很早的意义之一;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是较早的解释,不同凡俗之意用得更广泛。“神仙”二字至少在汉初已见于记载了e,但前此,“神人”、“仙人”的传说已经相当流行,因而引起了秦皇、汉武之兴趣。战国、秦汉时期,“仙图”、“仙经”相继而出,神仙思想和理论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神化、神灵怪异化的趋势日益浓厚,在此基础上,葛洪专论神仙之事,撰成《抱朴子内篇》。这部书主要是他对其所相信和理解的神仙思想和理论,加以一定的系统化,并略有发挥。它不同于当时流行的许多“道书”,当然也与后世进一步的各种发展不同。葛洪的神仙论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就稍微具体谈谈他的神仙思想和理论。
       
  首先,他相信和肯定有神仙,有长生不死之神仙。整个《内篇》反反复复从不同角度讲神仙的存在,《神仙》篇开头就设问回答说:“万物云云(芸芸),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
       
  文中还以刘向的《列仙传》为重要依据,他说:“刘向博学则究微极妙,经深涉远,思理则清澄真伪,研核有无,其所撰《列仙传》,仙人七十有余,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
       
  至于撰写《列仙传》,自删秦大夫阮仓书中出之,或所亲见,然后记之,非妄言也。
       
  在《对俗》篇也说:“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
       
  在肯定世有神仙的同时,他也指出,成仙并非易事,“学仙之事,万未有一”,“一世不过数仙人”(《释滞》)。这方面说得不是太多,因为他不仅要人们相信有神仙,而且是“仙可学致”的,所以讲得更多的是如何学仙的问题。
       
  其次,与前一点相信神仙存在有关,神仙是具体的,他根据以往的记载,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列举过一些神仙的事例,被列为神仙者各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他另撰有《神仙传》录有92人,这可说是《列仙传》的续篇,虽然有老子、彭祖少数几个人重出,大多数是不同的,《神仙传》所记主要是秦汉时期的人,或者是秦汉时尚“能”见到的人,例如战国时的墨子,得神人指点,乃得地仙,隐居以避战国,至汉武帝时,遣使者杨违束帛加壁,以聘墨子,墨子不出,“视其颜色,常如五十许人,周游五岳,不止一处。”神《申仙传》所载神仙,有不少是史书上有记载,人们比较熟悉的人,例如魏伯阳、河上公、刘安、张道陵、李少君、孙登、墨子、孔安国、郭璞。还有他自己的从祖葛玄,等等。其中多半可说是道家、道教人物,但墨子、孔安国也列入仙班,还有一些下层人物成仙,像是“行行出状元”一样,用实例证明人人皆可成仙,而且与人们贴近,并非什么神灵怪异。当然,实际上成仙的又毕竟是少数,“万未有一”。并且从列举的仙人情况看,各有不同,所以葛洪在《内篇》中又引用《仙经》说:“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天仙。中上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舌蜕,谓之尸解仙(《论仙》)。” 能够腾云驾雾的“天仙”是很少的,例如活了800岁的彭祖也未能升天,《对俗》篇他记录其先师之言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故不足役役(汲汲?)于登天,而止人间八百余年也。”
       
  在文章最后写道:“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
       
  这涉及到如何成仙问题,下面再详说。
       
  天仙不多,“游于名山”,“不知所之”的地仙是可以说的,人们无法确考。更多的当是“尸解仙”了。“尸解”,修道者死后,留下形骸,魂魄成仙去了。进一步发展,死后数年,再发棺视之,遗骸也不见了,只有某些遗物。葛洪说汉代的李少君、“近世壶公将费长房去,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皆尸解者也”(《论仙》)。
       
  “天仙”、“地仙”、“尸体解仙”,都是说明“长生不死”,所以从《老子》“长生久视”那里发展来的长生之道,又可说是神仙思想的核心。所以,神仙是不死的,或者数百年后还能见到其人,或者某人在不同时期是以另一人面貌出现,如老子,葛洪的《神仙传》就记有何时为广成子,何时又为何人,以及在何地为何人等等传说。
       
  再次,葛供神仙理论讲得最多的是学仙之法。“老子曰神仙可学”(《塞难)这也许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葛洪也是强调“仙之可学致”的(《勤求》)。如何学?学什么呢?有学者根据《抱朴子内篇》就“如何成仙”总结为六条途径:志诚信仙,禀值仙气;博闻体要,择师勤求;广知众术,养生却害;恬静无欲,守一知足;金丹大药,宝精行气;积善立功,忠孝为本③。这是概括得比较全面的,当然最理想的是全面都能去做,葛洪也有这个意思。但是,不能全面去修又怎么办?这些途径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有无轻重缓急y这些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葛洪也说:“且仙经长生之道,有数百事,但有迟速烦要耳”(《对俗》)。我们不妨引用一些原文,再作一些说明。葛洪在《释滞》篇写道:“要道不烦,所为鲜耳。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笃,何忧于人理之废乎?长才者兼而行之,何难之有?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
       
  除了首先要立志、笃信之外,主要是内、外两方面的修养,内讲治身,外讲治国。这内外两方面,是葛洪“道”论始终关注的两方面,也是修道、修仙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在《明本》篇又写道:“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
       
  显然其所尊贵之道德,是两方面兼顾的,这里“匠物”在前,流露出葛洪对黄老思想信奉的态度。“匠物”是包含治国内容的,前面用“和光于世”,来源于《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尘”,又是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一致的,此不赘言。当然,“匠物”并不局限治国,扩而大之就是积善立功。
       
  把积善立功,与长生、求仙紧密联系起来,对此,《对俗》篇强调得更利害:
       
  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俗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虽不作恶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责求布施之报,便复失此一事之善,但不尽失耳。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益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使得仙,亦无可卒死之祸矣。对于是否“为道者当先立功德”之问,葛洪是完全肯定的态度。
       
  这是外体道匠物的一方面。
       
  当然“内宝养生之道”是求仙之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那就不是神仙理论了,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也有主要的,如《释滞》篇又说:“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然此三事,复有浅深,不值明师,不经勤苦,亦不可仓卒而尽知也。”
       
  虽然修道求仙之术很多,主要是宝精、行气、服药三件事,就像现在说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一样,三件事都要有明师指点,还要勤学苦练。
       
  服药,这问题虽很明确,但在实践中并不简单,他有《仙药》一篇专讲药物问题,首先引用《神农》四经的上、中、下药之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然他自己认为:“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诸芝……”。又在《金丹》篇中根据他当时的考览,“以还丹金液为大要”,但是金丹之炼并非易事:
       
  合此金液九丹,既当用钱,又宜人名山,绝人事,故能为之者少。
       
  炼丹之不易,在其他处以及自叙中都曾说明。实际上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葛洪等道士,都一直在实验、摸索延年益寿之药,如同现今人们也还在探索之中。
       
  行气,就是至今仍在流传的气功,也不是简单的事,有益人们延年益寿是可以肯定的,但又因人而异。葛洪当时已有的认识是:“又行气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闭。又禁恚怒。多恚怒则气乱。既不得溢,或令人发亥,故鲜有能为者也(《释滞》)。”
       
  宝精,主要讲房中术,所以《释滞》篇写道: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药,亦不得长生也。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任情肆意,有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这方面,他的老师郑隐讲了一些,但他自己“未尽其诀”。所以他的书中,服药、行气都讲得比较具体,比较多,而房中术只讲了一些原则性的话。
       
  关于宝精、行气、服大药“三事”的关系,《至理》篇有云:“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甚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然又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
       
  三件主要的事,大体上是如此,至于“养生之道”,还有一些具体论述,关于医药方面的,关于生活卫生方面的,至今也不无参考借鉴作用,这些就不详述了。
       
  葛洪关于神仙的思想和理论,主要内容应该是以上这些。上面所说,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多一些。毫无疑问,其思想、理论之中,必然会有消极的东西,有些消极内容,如过分相信某些神奇之事。但是,也要指出,有一些是葛洪当时就反对的,我们看他对“妖道”的批评,对某些“杂散道士”、“虚名道士”的揭露(见《祛惑》、《道意》、《勤求》等篇),即可知后世变化了的东西,是不容怪罪葛洪的。
       
  此处,葛洪提倡学仙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些方术,应该由浅人深而且从小处作起,这方面也说得很多,例如他说:“又患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曲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志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微旨》)这种说法,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又例如他说:“故治身养性,务仅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足?)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矣(《极言》)。”关于莫以小善而不为、小恶而为之,以及由浅人深逐渐的修道、修仙之议论还有不少,不一一详举。 修道、修仙关键在于立志、诚心、勤求,你要去“为之”。这使我们想到儒家亚圣孟子在回答“人皆可为尧舜有诸?”之问时,“孟子曰:然”,并且进一步说:“……亦为之而已矣。……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既然“六亿神州尽舜尧”,我们现在说“人皆可以为神仙”,不亦可乎!
       
  道教神仙理论中的长生、功德二事,事实上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存在的。人们有时候会说“快活似神仙”,对某种气质非凡的人会称颂其“仙风道骨”等等。长生,就是延年益寿,现在老年人中有的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是健康,生活要潇洒一点,糊涂一点,这是符合道教思想、符合神仙思想的。就是现在保健药品的发展,也可以看到葛洪当时炼金丹大药的影子。这并非牵强,人们是始终在探索延年益寿之方,也许总有一天非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至于修神仙之功德,就是劝人为善,功德无量的人,自是“仙风道骨”的。大家都争作善事,难道不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吗?
       
  人皆可以为神仙,有诸?曰:然!注:①《史记·封禅书》:“其明年,东巡海上 神仙之属,未有验者”。②《神仙传》卷8。③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第140—154 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④《孟子·告子下》作者单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