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协动态]文化界、学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作者:傅璇琮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中国道教协会、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三家共同筹划、合作编纂的《中华道藏》,经七、八年艰苦努力,现在以四十九册的浩大规模,出版问世,这确是我们文化界、学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道藏》是道学经书的总集,但实际上它的涵盖面是极其广泛的,其中有儒家如汉扬雄《太玄经》,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墨家《墨子》,医家之书更多,如《素问》、《灵枢经》,孙思邈《千金方》,还有历史类书《穆天子传》,地理类书《山海经》等,牵涉到中国古代的养生学、冶炼学、化学、医药学、天文学,以及包括音乐、绘画等在内的文学艺术。应该说,道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深层结构,其长期积累的经书典籍,也已成为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出版的《中华道藏》,主要辑集明代初期以前的道教典籍,共收书一千五百多种,五千五百多卷。大家知道,中华书局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开始整理、校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几经曲折,历二十年,于七十年代后期完成出版,是建国以后古籍整理的一件大事。但“二十四史”共3238卷,《清史稿》563卷,加起来不到四千卷。现在出版的《中华道藏》,其卷数规模超过“二十四史”与《清史稿》,这应当说也是我们新世纪初古籍整理研究值得注意的一项盛举。
       
  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后期,但先秦时已有道家之学的著作,至魏晋时已积累大量经籍与文献资料。南朝刘宋时期陆修静,根据当时的道书积累,编有《三洞经书目录》,共著录1228卷书,这是我国第一部《道藏》目录的雏型。而我国第一部《道藏》,则是编于盛唐开元时的《开元道藏》,已收书五千多卷。唐代是道教的繁荣时期,同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出现辉煌灿烂的景象。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杰出诗人中,有好些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如伟大诗人李白就受过道篆,李商隐早期与女冠道士有深切接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士精英的翰林学士,即开始暗创建于唐玄宗开元时期,当时最早两位翰林学士,其中之一就是道士尹暗。唐明皇非常看重他,特地允许他可以穿道服进人宫中办事。后中唐时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吉中孚,早年也曾为道士,后返俗,又人为翰林学士。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编有五千多卷的道藏,是深有社会基础的。
       
  使人可惜的是,这部《开元道藏》,后历经战乱,大都被毁。于十世纪中期建立的宋朝,曾五次编纂《道藏》,并于公元1113年北宋徽宗时,将已修成的一部《道藏》送福州刊刻,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道藏》刻本。虽然宋代修的《道藏》后也经战乱被毁,但因已有刻本,就有不少存本为明朝所修的《正统道藏》所吸收。从明初开始纂修,至英宗正统十年(1445)完成这部《道藏》,后万历年间又增补编印的《续道藏》,二书共5485卷,这是一直为后世相传,并保存完整的道经总集。这次《中华道藏》四十九册本,就以明代这两部《道藏》本作底本,同时还辑集近代考古发现的黄老简帛书,敦煌遗书写本,以及金元时期残留的刻本,可以说补缺求全,为今天的读者提供明初以前最全的本子。同时,根据编委会的计划,以后还将搜集明中期以后新出的经传道书,使中国古代道家之书更为完备,这应当说是系统化的完备体现。
       
  20世纪时,这两部明藏本,曾有几次影印。同时还编印有其他的道经丛书,如《藏外道书》等,都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些总集本,都为影印。从古籍整理来说,影印能保持早期书籍的原貌,特别是一些宋元善本及后世的孤本等。但从学术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的角度来说,仅限于影印,作用是不够的,我们今天应当从现代科学意义出发,对古籍作规范化的整理。现在这部《中华道藏》,按已制订颁发的规则与体例,对全书统一加以标点,虽然难度较大,但更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有助于理解原意。同时在工作进行中,还根据其他本子加以校勘,改错补缺,这也是影印本所不及的。古籍整理学者早已指出,即使宋元刻本,也并非一无错失,现在出版的较好古籍著作,就并不限于所谓宋元善本,而是参校其他有价值的本子加以校勘。现在这部《中华道藏》本也是如此,如书中四卷本《道德真经注》,又题《老子道德经章句》,这次就据敦煌S·447等四个抄本及民国时期《四部丛刊》本相校。又如分类,南朝刘宋时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已提出三洞分类法,后《道藏》全书分类大多即依据传统的三洞四辅十二类来分,《正统道藏》即是如此。由于道家之书内容较广,完全按此分类,难免使人有混杂之感。清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即有“牵强”的批评(见卷147子部道家类《道藏目录详注》)。现在这部《中华道藏》,一方面既照顾传统的分类,仍保留三洞四辅的名目,另一方面则根据各书的内容,重新分类编次,并在书前目录、书后索引中标出。
       
  全书以上的这些系统化、规范化做法,确符合求实创新的原则,为当今古籍整理提供一个范例,也为道家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完备信实的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