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介绍敦煌所见的一部道教佚经
作者:叶贵良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敦煌道教文献是敦煌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东汉以来各个时期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片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
       
  笔者在研究敦煌道经的过程中发现《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1与《天尊说三善发愿经》2,同属一部道经。以下几点,主要可以为证:
       

       
  1.经题用词大同小异
       
  (1)《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和《天尊说三善发愿经》的经题,都有"三善"一词。"三善"之名,较早见于《吕氏春秋》。儒家经典也常见,如《礼记·文王世子》:"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1](p.107b),这里的"三善"是指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协隆三善,仰敷四德。"[2](p.818a)后来,佛经、道经也屡见"三善"一词,但意思也常各有所指,随文而异,不太确定。试举道教"三善"二义如下:1是指长寿不老、无病无灾、长存不死等三个愿望。P.3180号《失题道经经典类》"问曰:"何为三恶、三善?答曰:"老恶、病恶、死恶。愿我长寿不老,是一善;轻强不病,是一善;长存不死,是一善,故名三善。"问曰:"作何功德免三恶,得三善?"答曰:"修斋行道,诵咏升玄,现世六亲,勉(免)三恶五苦,过去祖称离九幽长夜。""2是指心善、身善、口善。DX5425号《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普德妙行曰:"云何能得烦懈(恼)病愈?天尊答曰:"先当修习三善行法:一者心善行,二者身善行,三者口善行。"""何谓心善行?一不贪爱;二不怒;三不愚痴,清廉克己,少欲知足,制伏贪取,求利之心,慈忍恬柔,宽容愍庶,挫解嗔恚,常无忿怒,观妙守静,达有通无,能于诸法,智能明了,是名心善行……"
       
  (2)《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与《天尊说三善发愿经》都有"发愿"二字。从经文可知,"发愿"是指"发十愿"。"十愿"之名,也见于佛经,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佛说续命经》、《胜餯宝窟经》等等,佛教还有"十愿斋"。佛经、道经"十愿"皆不很确定。S.6002号《天尊说三善发愿经》的"十愿"云:"一者愿离世间,秽杂境土;二者愿得出家,舍俗恩爱,随缘告乞,广建福田,常行慈忍,永离人我;三者愿逢胜友,引接开示;四者愿值明师,谘受上道;五者愿闻正法,如说奉行;六者愿见天尊,亲承圣旨;七者愿度一切,后己先人;八者愿以法音,广宣愚暗;九者愿诸众生,皆发道意,劝造经像,修营灵观,香花灯烛,随力供养,令诸未悟,普见法门;十者愿我此心,坚固不退。"
       

       
  2.写卷要素惊人巧合
       
  (1)字体相同。表面上看,两个残卷的经名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两个残卷书法皆娟秀优美,字体一致。只要把两个写本放在一起稍加对照,就会发现是同一人所抄。
       
  (2)行款相同。每行皆为十七字。另外,天头、地脚的尺寸以及纸质等都相同。
       

       
  3.两个写卷可以缀合
       
  S.6002号,经文上半部残缺,下半部存十八行,尾题《天尊说三善发愿经》;DX5425号首题《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该残卷上半部存二十五行,下半部残缺。两个残卷可以缀合。
       
  现将DX5425号《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录文如下:
       
  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首题)
       
  1.天尊告普得妙行曰:汝昔己于久远无量劫
       
  2.来,常为众生护持世界,乃于今日能发此心
       
  3.谘问,请我护世之法。汝今善听:譬如病人诸
       
  4.根昏乱,虽复甘露,谓如毒药;其病若愈,诸根
       
  5.平复,向之毒药,还成甘露。众生亦尔,颠倒烦
       
  6.恼,妄想执见,无常逼迫,不得自在,虚妄病愈,
       
  7.自然安乐。普得妙行曰:云何能得烦恼病愈?
       
  8.天尊答曰:先当修习三善行法。
       
  9.一者心善行,二者身善行,三者口善行。何谓心善行?
       
  10.一不贪爱,二不怒,三不愚痴,清廉克己,
       
  11.少欲知足,制伏贪取,求利之心,慈忍恬柔,
       
  12.宽容愍庶,挫解恚,常无忿怒,观妙守靖,
       
  13.达有通无,能于诸法,智能明了,是名谓心善行;
       
  14.所谓身善行者,一不煞害,二不盗窃,三不邪淫,
       
  15.仁惠博施,愍念群生,不煞不害,济生度死,
       
  16.谦卑退让,非义不取,舍身命财,无所吝惜,
       
  17.贞正清洁,远离邪淫,不色不欲,心无放荡,
       
  18.是名身善行;所谓口善行者,一不矫妄,二不华绮,
       
  19.三不两舌,四不恶骂,发言信实,常无虚诳,
       
  20.所说真正,能不华饰,辞旨中平,清直不二,
       
  21.能不彼此,背向两端,声?恬和,柔嫩清润,
       
  22.巧说法相,吟咏洞章,是名口善行。三业既净,
       
  23.则六根净,六根净已,则六尘净,六尘净已,
       
  24.则诸法净,诸法净已,则国土净,国土既净,
       
  25.则无所染,无所染故,则无烦恼,既无烦恼,
       
  (下缺)
       
  S.6002号《天尊说三善发愿经》录文如下:
       
  (上缺)
       
  1.则为安乐。
       
  2.天尊又曰:若复读诵此经,依经修行,昼夜不
       
  3.懈,是人所在之处,自然安乐,随所往生,得居
       
  4.浮土。
       
  5.天尊答曰:传此经者,不须法信,当观其心,具
       
  6.十善愿,便可授之。何谓十愿?
       
  7.一者愿离世间,秽杂境土;二者愿得出家,舍俗恩爱,
       
  8.随缘告乞,广建福田,常行慈忍,永离人我;
       
  9.三者愿逢胜友,引接开示;四者愿值明师,谘受上道;
       
  10.五者愿闻正法,如说奉行;六者愿见天尊,亲承圣旨;
       
  11.七者愿度一切,后己先人;八者愿以法音,广宣愚暗;
       
  12.九者愿诸众生,皆发道意,劝造经像,修营灵观,
       
  13.香花灯烛,随力供养,令诸未悟,普见法门;
       
  14.十者愿我此心,坚固不退。具此十愿,授与此经。
       
  15.时诸天帝及诸龙鬼自相语曰:我受天尊付
       
  16.嘱告命,自今以后,于当来世有经之处,或复
       
  17.其国有难,兵革四兴,危险忧惧,我等徒众,所
       
  18.有神兵,助其消却。
       
  天尊说三善发愿经(尾题)
       
  《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和《天尊说三善发愿经》的内容都出自《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一。我们将两个写卷与《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一加以对照,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用字上有所不同:
       
  如《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第四行"诸根乱"之"",P.3371号《太玄真一本际经》(以下出示卷号)作"昏"。第六行"妄想执见"之"妄",P.2392号作"忘",误;"想",P.2453号、北8464号作"相",亦误。第十行"二不怒"之"",P.2453号同,P.3371号作"睼"。""为"睼"的俗字。第十二行"宽容愍庶"之"庶",P.2453号、北8464号、P.2392号同,P.3371号作"恕","恕"是。第十二行"观妙守靖"之"靖",P.2392号同,P.2453号作"静"。"靖"与"静"同义,道经常用"靖"字。第二十一行"声?恬和"之"?",P.2392号作"气"。"?"同"气",道经常用"?"字。第二十一行"柔嫩清润"之"嫩",S.7876号同,P.2392号作"软",北8467号作"阇"。"软"为长,P.2795号《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三:"尔时太上道君……九色宝光,从面门而出,照道陵身,吐柔软音。"又"修习静定,专阇柔软,学道念真,志求出世。"可为证。
       
  S.6002号《天尊说三善发愿经》与《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一有关段落相比较,就连用字也相同。
       
  《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最后一句"国土既净,则无所染,无所染故,则无烦恼,既无烦恼"与《天尊说三善发愿经》开头"则为安乐"四字是前后衔接的,可以缀合的,说明它们原来同属一部道经。根据道经惯例,首题为正题,尾题为副题,该经的正名应该称为《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
       
  《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或称《天尊说三善发愿经》)是抄自《太玄真一本际经》的一部小经。经文内容紧扣经题,是唐代道士有意之作。
       
  编者从《太玄真一本际经》卷一中选取了阐述"三善"和"十愿"的有关文字,编定了这部道教小经。我们根据P.2392号《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一,我们可以找到它们相对应的文字。DX5425号与P.2392号第七十行至第九十四行之文相对应,S.6002号前四行为P.2392号第九十四行至九十六行之文相对应,S.6002号第五行至十八行与第二百行至第二百一十三行相对应。所有文字皆紧扣主题,没有多余之文。
       
  《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在节抄《本际经》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点失误,如P.2392号九十六行(S.6002号第四行)之后,即P.2392号第二百行(S.6002号第五行)之前,《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的编者漏抄了四行文字,这四行文字如下:
       
  197.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道陵上白天尊曰:"臣以
       
  198.愚劣,忝预道流,受命三天师法(当为"法师")之任,既奉
       
  199.尊命,不敢藏情。若将来世有善男子、善
       
  200.女人来诣师门,求欲请受,不审传授其法云何?"
       
  这四行的漏抄导致《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经文前后脱节:P.2392号第二百零一行,即是S.6002号的第五行,编者没有把张道陵所问之文抄下,就把直接截取了"天尊答曰:"传此经者,不须法信,当观其心,……""显得十分突兀。单从这一点,我们就足以证明《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节抄了《太玄真一本际经》。
       
  从上可知,DX5425号《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与S.6002号《天尊说三善发愿经》同属一部道经。该经的主旨是劝人修行三善、发十善愿,坚固道心,祈求消灾禳祸,福德无量。
       
  此前,万毅先生在《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卷敦煌本〈本际经〉论略》一文中曾经提及S.6002号写卷,他说:"《天尊说三善发愿经》为敦煌本《本际经》卷一内容之节略。"[3]这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似乎尚没有人明确指出DX5425号也是《本际经》卷一内容之节略,也没有人指出DX5425号与S.6002号同属一部道经,专门的研究文章更是难得一见。(编者按:《中华道藏》已收录此文,整理者王卡先生已指出两者同属一部道经。)
       
  《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副题《天尊说三善发愿经》)是一部道教佚经,《正统道藏》和《续道藏》皆未收录,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注:
       
  ①写本编号为DX5425号,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彼得堡分所,《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未予收录。
       
  ②《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页32)索引部分将"三善"误作"三途"。
       
  参考文献: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Z],北京:中华书局,1995。
       
  [3]万毅.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卷敦煌本《本际经》论略[A],华学(第一期)[J],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