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洞天胜境]感受大上方
作者:樊光春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华山北峰之北名叫白云峰,峰下名叫大上方,志乘记载说是唐代金仙公主修道的地方,又说是明代刘伯温弃官隐居之处。
       
  去年深秋时节,我在华山道教协会徐道长的陪同下,领略了大上方的风采。
       
  由华山谷口南行,经五里关、希夷峡到达桫楞坪。徐道长指着对面的山峰告诉我们,大上方就在那上边。抬头望去,只见绝壁千仞,壁间灌木丛丛,峰头云雾缭绕,哪里有路?我们还在咋舌之际,道长已经带我们跨过溪流,来到绝壁前。一条瀑布飞漱而下,瀑布旁边是数十级石蹬,两边垂下两条铁链。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始大上方的行程。
       
  于是,我面对冰凉的石壁,奋勇当先地迎了上去,小心翼翼地抓住铁链,手脚并用,向上攀登。瀑布的水丝轻飘飘地洒过来,脸上凉飕飕的,脚下也觉得有些轻飘飘,只有两只胳膊感受到承受身体不断提升的分量。领受了这个下马威后,往上的路似乎觉得轻松一点,因为前面是山崖稍稍凹进的部位,所以显得略微开阔,而且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横在小溪上。跨过石桥,是一座小庙,额书“瑶池宫”三字,里面有几个道人。我们顾不得进庙瞻仰,沿着庙外的石阶继续上山。一道石峡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人工开凿的道路——由于山体裂缝,极易产生滑坡,先人们就把裂隙开凿成可供一人通行的阶梯,顶上覆以石条,石条上再盖上土。岁月悠久,石阶磨痕历历,峡顶灌木成荫。穿过石峡,左岸巨石欲坠,刻有“莲峰”二字。我们脚下的“道路”至此又险峻起来,石蹬宽三寸,仅可容脚尖,鼻孔同石壁亲密接触,使人似乎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这种感受,在以后的两小时行程里,我们不断地得到体验。
       
  约莫到半山腰,右侧的石壁铺天盖地般压在我们头上,暖暖的阳光从左后方照过来,岩石闪闪发亮。头上三尺,现出一方摩崖石刻,上面是二十几个大字:“大宋周道谨□文友重修唐时古道行建炎三年四月终功毕记”。我曾经看到过有关这方摩崖石刻的介绍,现在看到实物真是觉得意外,因为这方摩崖石刻隐含了一段历史的真实。石刻中所记大宋建炎三年正是宋金两国在陕西一带交兵的年代。建炎元年,金军攻陕,次年占领关中和陕北。当时,关中有一个义军首领名叫赵宗印,率领数千名义士,配合宋军主力,游击作战。后来,宋军败退陕南,义军解散,赵宗印隐入华山当了道士。赵宗印抗金的事迹传到蜀中,陆游听说后十分感佩,专门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并写作了五言诗《赵将军》歌颂他:“我梦游太华,云开千仞青。擘山泻黄河,万古仰巨灵。往者祸乱初,氛寝干太宁。岂无卧云龙,一起奔风霆。时事方错谬,三秦尽飘零。山河销王气,原野失大刑。将军散发去,短剑斫茯苓。定知三峰上,烂醉今未醒。”赵宗印满怀报国之志,最后不得已当了道士,同他一样经历者,当时可能不在少数。摩崖刻石的主事者,也是这样的人。他们在金人已经占领关中的情况下,还念念不忘大宋年号,爱国的抱负寄托于山石之间。
       
  自建炎三年摩崖往上,石蹬在绝壁间盘旋。若没有两侧的铁链扶持,加上石缝间的灌木壮胆,真令人胆战心惊。即便如此,偶尔放胆回头山下,桫楞坪道院园林清晰可辨,但看得人头晕目眩。真要感谢维修石路的华山管理局,要是没有这些新置的铁链,我等恐怕是难觅大上方了。
       
  曲折几遭,头顶又见石峡。这道石峡是利用天然洞穴改建而成的。洞外石梯垂直上下,攀缘铁链时往往需要身体悬空方可移步,稍一不慎,就将坠入万丈深渊。洞穴深阔三米余,洞壁有摩崖刻字及石碑,所记为雷神洞铸神像等事。显然,这个洞穴名叫雷神洞了。但铁铸神像已不知何处,洞中新塑有泥胎雷震子形象。雷神洞狭长三十多米,下半部置一铁梯升至拐弯处,人工修饰成另一石室。从上层石室仰望,可见天窗似的洞口蓝天白云,似乎直通天际。从此登天,又要费一番辛苦。三十米高的石壁间,隐约可见两行石蹬交错,仍然是铁链悬空。同伴们至此已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看看头上巴掌大的一片蓝天,真是进退两难。徐道长不失时机地打气说,出了这个天窗,就是大上方。望梅止渴也好,无可奈何也罢,总得上啊。于是我们只得硬着头皮,鼓足勇气再往上爬。
       
  再度大汗淋漓之后,我们终于爬出了天窗。阳光灿烂,白云悠悠。再回首,已不见来路,人间尘寰似乎已经别离。向前看,远处是西峰千仞绝壁,近处山石叠垒,绿树掩映。来路所经绝壁深渊,至此竟无一丝踪迹。大概是已近山顶的缘故,地势显得平缓了许多。周遭的山头,像是在一块巨石上雕凿而成,高低相间,错落有致,纤尘不染。有的像圆圆的馒头,有的像朝天仰望的海龟,凹陷处草木葱笼,壁立处光滑整齐像通天的高速公路。在这形形色色的石头中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天然的或人工开凿的石洞。洞外石壁上可见石刻题记,诸如玉皇洞、八仙洞、丹阳洞、金仙观等。几处洞口雕梁画栋、绣阁飞檐,与洞穴连为一体,构成神殿,殿旁平坦处则是道舍。这就是大上方。
       
  北侧道院名叫真武观,三间平房成丁字形布置在院内,一间作神殿,两间为道舍。小院干干净净,长着几株柏树、榆树和红梅。靠山崖一侧种了一些百合、凤仙、磨盘花,一架葡萄靠崖而立。崖壁有裂缝,天水自缝中渗出,汇入底部的石槽里。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久别的曹祥贞道长,她是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在华山已经度过五十多个春秋,为保护华山道教文化资源功劳卓著。现在,曹会长已是七十七岁高龄,还是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同三几个道友住在大上方,一面静养修道,自耕自食,一面维修山上的殿堂。问她是否还能下山,她说现在只能两三个月上下一次了,前几年上山还背二三十斤东西。回想山道之艰险,我们不由得更加肃然起敬。
       
  在真武观小坐之后,曹会长请我们去东侧的斋院用餐。说是斋院其实也没有院子,两间灶房,前面是人工砌成的平台,放着两张小桌和几把小凳子。头顶是榆树高大的树冠,周围是道众们开垦的梯地,种着萝卜、白菜。地头长着粗壮的大丽花,花朵硕大鲜艳,在绿树白石的衬托下格外夺目。饭好了,是面条。我们就着新鲜的萝卜丝和腌菜,狼吞虎咽,真是可口之极。我们一面吃饭,一面同曹会长聊天,极力称赞大上方的美景,说这里是人间天上一点不过。忽然,从树丛中钻出一只花花绿绿的大山鸡,大摇大摆地向我们走来。我们十分诧异,曹会长却淡淡地说,这里的山鸡不怕人,只怕小黄。我们问,谁是小黄?不待回答,偎 依在曹会长脚边的小黄猫呼地一声窜了出去,山鸡吓得扭头就跑,小猫追到树丛边,悻悻而返,逗得我们乐不可支。
       
  鲜红的太阳从西边慢慢地坠入云海,东边的月亮升上来挂在大石顶上,大上方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之下。万籁俱寂,松涛沙沙。我们呼吸着清新的山林之气,学着曹会长打坐,渐渐进入神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