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关帝信仰与老北京的关帝庙
作者:陶 金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大概浏览下来,供奉道教伏魔大帝也就是佛教伽蓝的关帝庙竟有267座之多。也就是说,老北京的寺庙中有百分之十六都是供奉关圣帝君的庙宇。可见,关羽在百姓心目中占有其他神癨不可比拟的地位。老北京人的关帝信仰不但虔敬,而且还可以影射到全国乃至所有的炎黄子孙,他们对关帝的信仰是同样深厚的。(见《北京寺庙历史资料》第62页)
       
  众所周知,在道教神癨中,有先天之神与后天之神之分别。关帝就属于后天之神。然而,我国古时类似于关羽的忠臣勇将不下百余,为什么单独关羽拥有如此多百姓的崇敬呢?这是由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社会和历史造成的。
       
  考察史书,自汉寿亭侯薨之后,有乡人在其故地湖北玉泉山立祠崇祀,其址今为名刹玉泉寺。到唐代,被封为壮缪侯,但在神系中的地位并不算高,属于“小”神。然而到了宋代,关羽宣威显灵于山西之盐池,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云:“《汉天师世家》一卷中称三十代天师讳继先者,宋崇宁二年投符解州盐池,磔蛟死水裔。上问用何将,随召关某见于殿左。上惊,掷崇宁钱与之,曰:‘以此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此当是关帝受封之始。”(《茶香室丛钞》卷一五)自此,便开始了关羽的封赠与朝廷的国家祭祀。但其他典籍所载却与以上这个十分有趣的神话不符。见《关帝圣迹图志》:“哲宗绍圣三年赐玉泉祠额曰显烈王。徽宗崇宁元年追封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可见,在崇宁大道君赵佶之前,哲宗赵煦已经封了玉泉山的关羽祠,此当是封赠之始;上面提到的神话可能只为民间所流传,并非正史。关于宋徽宗宣和五年的敕封又载于《续通鉴长编》:“宣和五年正月己卯,礼部奏请封侯,敕封义勇武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此后,到了元代,文宗孛儿只斤图贴睦尔又一次加封:“(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祠其庙。”(《续文献通考·群祀考三》)明朝的万历皇帝似乎对关帝十分崇信,在位时曾两次加封,最后一次将关羽提封为帝君,从此人称关羽为关帝,见《茶香室丛钞》:“……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封协天护国忠义帝,四十二年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自始有关帝之称……”可见,到了明代,关羽已经被统治者包装得从一个蜀汉将军变成了忠义英勇的典范,而且成为了天上地下无所不能的伏魔大帝,关圣帝君。满清入关后,清庭实行对汉族的拉拢政策,并也将对关羽的封赠继续了下去:“顺治元年定祭关帝之礼。九年敕封忠义武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二十四年加封关帝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上》)
       
  以上林林总总罗列了这么多的历史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关羽由神到人的过程就是帝王的封赠的过程,像这样的封赠在君权高于神权的中国古代是并不希奇的。而帝王们封赠也是有一定政治目的的。因为关羽是一个集忠义英勇于一身的忠君报国的典范,而所谓的“忠”也正是帝王们教化万民忠君所需要的良好榜样。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关羽也确实是一个英勇和忠义的完美结合,他死后升天,也必定会恩泽万民,扶危救难(以先烈为神,这是中国人民最典型的信仰心态)。对于关羽的大封大赠也使与关羽有关系的人得到了封位:关羽妻被封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其子关平为“竭忠王”,关兴为“显忠王”,就连给关羽扛大刀的周仓也被封为“威灵惠勇公”;由此帝王对关羽的封赠的登峰造极的程度可窥一斑。此外政府修建的关庙一律称武庙,与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的文庙相对;古人因而感之有云:“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其后,岂鬼神之衰亡亦有数耶。”(《陔余丛考》卷三五)
       
  对于关帝的崇拜的逐渐普及推动了全国各地关帝庙、武庙、老爷庙的建设,而北京作为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京都,最能为其代表。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旧京有关帝庙二百余座。当然这些关帝庙规模大都相对较小,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大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些已经消失的关帝庙中不乏香火鼎盛、誉满九城的,下面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那些现在只有在史地学家笔墨上才可知晓的老北京的几座已经消失了的著名关帝庙:
       
  一、前门关帝庙:此庙建于明永乐八年,据传关圣曾显灵于成祖远征漠北之时,故于正阳门瓮城内特建关帝庙一座。此庙一特色便是其神像,此神像与它处之红脸关帝像不同,乃是金面。传说是当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在禁内供奉了金面关帝一尊,后来嫌神像太小,命人重制一尊供奉;但原有的金面神像因已受了百年香火,弃之恐有不吉,便赐给了前门关帝庙。在清代,皇帝往天坛祭天回来时,都要到该庙拈香,其名望可见一斑。该庙面积不大,仅七分二厘,但香火之旺可以说甲于京城,连东岳庙、白云观这样的大庙都难以望及,每日前往求签者络绎不绝。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庙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二、倒座关帝庙:该庙坐落于西单安福胡同,明万历年曾重修,面积一亩,房屋二十三间半。因其一反常规,庙门向北,故称倒座关帝庙,原山门有石额曰“古刹倒座关帝庙”,该庙现已无存。
       
  三、铁老鹳庙:在宣武门外铁老鹳胡同(今铁鸟胡同),清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八日建。其殿顶置放用来驱赶鸟雀的铁雀二,可以随风摆动,故称铁老鹳庙。现已无存。
       
  四、姚斌关帝庙:坐落于天坛东晓市,以塑像精美而著名,殿内关羽怒视姚斌,而姚斌则表现出不屈之像,其他塑像亦皆炯炯有神,可谓一组艺术水平较高的塑像。此庙庚子之乱时便已毁。
       
  在众多的关帝庙中,一些文物价值较高的关帝庙有幸保存了下来,以下就是比较著名的几座:
       
  —、立马关帝庙: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大太监刘诚印的家庙(一说与大太监李莲英等同建),也就是老北京话中所说的“老公庙”(太监庙),专用来收留年老而无收入的老太监居住。因庙内塑有一匹健壮的枣红马而得名。该庙现在基本保存完整:戏台、山门、中殿及后殿皆为硬山顶,后殿即正殿,为绿色琉璃瓦覆顶,十分壮观。此外该庙还有配殿若干,西路尚存有一跨院,多为民房形制。这座庙的西配殿和西跨院为大太监们的“宝库”,里面堆满了他们巧取豪夺的不义之财。宝库的各个房间不得有窗户,每年正月初一的黎明,建庙的几位大太监们的嫡系太监便聚集到正殿祭拜武财神关公,然后不分老幼,只按辈分顺序鱼贯进入宝库,不点灯火,不论是一般物品还是无价古玩,摸着一件就走,叫做“摸造化”。
       
  二、白马关帝庙: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名汉寿亭侯庙,因明英宗梦见关公乘白马而易此名。明成化十三年(1447年)重修,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庙坐北朝南,有山门、钟鼓楼、前殿及后殿。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关帝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门、殿易黄瓦。自民国逐渐衰败,现今已失原貌。
       
  三、双关帝庙:位于西四北大街路西,坐西朝东,因供奉关羽、岳飞(民间传说为关羽转世)双关帝而得名。建立年代较早,现有元代泰定年间重修之碑,可断定元泰定以前即应有庙。该庙原有山门、钟鼓楼、正殿、南北配殿及后殿。先原构仅存小门及正殿,但格局尚未改动。山门为硬山式拱券门,上有匾曰“护国双关帝庙”;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出悬山抱厦,原供有关帝泥像及岳飞漆像,现已无存。
       
  四、万寿西宫:位于宣武区盆儿胡同南口,建于明万历年间。该庙原名护国关帝庙,因其东原有正一玄教总廷敕建宏仁万寿宫,故曰万寿西宫。该庙原有山门、关帝殿、吕祖殿及斗姆阁等建筑。解放后因斗姆阁年久失修而拆除,现存关帝及吕祖二殿,皆为硬山顶,关帝殿前有明神宗御制碑文。
       
  五、长辛店关帝庙:位于丰台区古镇长辛店,建于清代,俗称老爷庙。现存戏台及正殿。戏台为卷棚顶歇山勾连搭硬山重楼,形制十分特殊,为京城内所不多见(或因此传为晋商之会馆,是山西之地方形制亦未可知)。正殿硬山顶大脊,面阔三间,供奉关圣帝君。此庙为长辛店著名古庙之一(另有火神庙与娘娘宫),旧时进出京城的客商经过此处必焚香礼拜,乞求平安。
       
  六、雍和宫关帝殿:原为雍和宫西跨院,后因拓宽雍和宫大街而拆除,其神像移奉宫内;现在大街路西尚存有原先的旧筑若干,奇年之后也将倾颓。可见,关羽的信仰不仅在汉族地区,就连藏传佛教也奉其为神灵,甚至在遥远的西藏也有崇奉关羽的庙宇。
       
  此外,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驻扎在京西的八旗兵营里都建有供奉关羽的庙宇:
       
  一、关帝庙:阜成门外西郊一分署南营房内一百一十六号,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
       
  二、关帝庙:西郊一分署南营房内十二号,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
       
  三、关帝庙:西郊第一区北营房二百九十八号,建于清。
       
  四、关帝庙:西郊第五分署镶红旗营一号,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
       
  五、关帝庙:西郊第五分署正黄旗营七十号,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
       
  六、关帝庙:健锐营正白旗营九十七号,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
       
  七、关帝庙:西郊五分署镶白旗营八十号,建于清乾隆年。
       
  八、关帝庙:西郊五分署正红旗营四十二号,建于清道光十年。
       
  九、关帝庙:健锐营正蓝旗营四十四号,建于清乾隆年。
       
  通过以上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关羽为忠义勇武的化身,过去凡习武之人必拜关公。
       
  二、由关外进驻中原的满族八旗兵士在关内已经被汉化,开始信奉道教神癨(佛教亦奉为伽蓝,但地位比关羽在道教中的地位要低得多,只是护法安僧罢了)。
       
  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更说明了关羽信仰的强有力和人们对忠臣义士的景仰已经超越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我们可以说,关羽不仅是汉族同胞心目中的英雄,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所景仰的义士。
       
  纵观关帝的信仰与北京的关帝庙,我们不难发现:
       
  一、北京的关帝信仰带有浓烈的帝王色彩。文中提到前门关帝庙、白马关帝庙等都是皇帝敕建;清代的皇帝还亲自到关帝庙降香,这无疑推动了对关帝信仰的普及,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大多数关帝庙都建于明清之际。
       
  二、带有很强的民俗信仰的色彩。虽然很多的关帝庙直接或间接地由帝王敕建,但大多数的关帝庙或由民间的道士、和尚募化而建,或由俗家人设立家庙而建,或由合村设立公祠而建,总之如果没有民间对关帝信仰的强有力的支持,北京是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关帝庙的。而且,平日里的老北京人凡逢病灾都会到胡同口儿的“老爷庙”烧炷香、求个“关帝灵签”,过年了,还要请张“关老爷”的年画贴在家里。
       
  三、北京的藏传佛教和驻京的八旗兵丁皆供奉关帝,这在他处则少见,这主要是因为信仰的融合与民族的融合造成的。
       
  上面谈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出关帝信仰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何其的深厚;而关羽,作为汉寿亭侯、原蜀汉大将军,其生前的勇敢不屈、坚贞爱国的美德使得人们景仰他,崇拜他。对于处在新世纪的开端的关帝信仰来言,我们不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庙宇上,而是应该反思、研究、讨论关帝信仰,然后在新时代的文化下重新更清楚、易懂地诠释它。我们看到,对关帝的信仰已经随着老一辈华侨的足迹传播到了海外,并在那里生根发芽,成为维系炎黄血脉的一个有力寄托;而且,就像上面所说的,关帝也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受香火,新疆、西藏等地区都建有壮丽的关帝庙。正如于右任老先生所作对联一样:“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