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洞天胜境]沈阳太清宫与东北道教
作者:李治国 冯禹明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国的东北地区,在古代称燕地,是方仙道比较盛行的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先民们大都崇拜鬼神,奉行巫术。故此,东北地区的人民从古至今与道教的渊源都是很深的。
       
  仅《奉天通志》、《岫岩县志》中所记载的东北地区的著名道士(含方士)就有丁今威、帛和、刘海蟾、高仲振、李元久、张道中、张三丰、黄花老人、马真一、郭守真、玉化清虚真人、上清宫道士、五女道士、李本岩、邢崇光、张道士等十几位。
       
  东北地区的道教宫观更是举不胜举,仅乾隆《钦定奉天通志》、《奉天古迹考》、《奉天通志》、《沈阳县志》、《辽阳古迹遗闻》、《铁岭县志》、《岫岩县志》等史书中记载的道教的宫观庵堂就有:广宁北镇庙、广宁龙王庙;医巫闾山人岩吕祖庙;复州花云祠;建州云峰观;奉天有:三教堂(太清宫)、景佑宫、斗姆宫、玉皇阁、南极宫、清虚观、七圣宫、真武庙、关帝庙、南极宫、吕祖宫、玉皇庙、五圣观、圣清宫、三圣宫、白衣庵、都城隍庙、中心庙、药王庙、碧霞宫、马神庙、观音堂、财神庙、瑶池宫、三皇庙、天后宫、吕祖堂、九圣祠、五圣宫、十圣祠、七圣祠、老仙人洞、山西庙、珠琳寺、仙人洞;千山有:无量观、五龙宫、慈祥观、青云观、南泉庵;兴京(辽阳)有:景佑宫、三官庙、云溪观;本溪有: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三清观、白云洞、卧龙村庙、恒仁五女山关帝庙;义州有:观音洞、老爷岭古洞;铁岭有:文昌阁、关帝庙、财神庙、药王庙;海城有炼丹台,岫岩县老古调等等。
       
  由此可见道教在东北地区的流传也是比较广泛的。尤其以奉天三教堂(后改称太清宫)最为著名。奉天即今天的沈阳市,自从“三教堂”改称“太清宫”之后,太清宫便成为东北道教第一大十方丛林。
       
  关于沈阳太清宫的情况,《奉天通志·卷九十九·礼俗三·神教》中有如下的记载:辽东自丁仙化鹤后,未有之闻。及邱处机至北京其风始扇。处机号长春子,南宋人,从王重阳学,行先天大道。元太祖遣使赍虎头牌,间关征聘,经女真,泛渤海,八年而后得见,三请乃命驾。时太祖远征西域,真人行在入觐,以天道好生不嗜杀人为谏,太祖重之,尊为国师,为建长春宫。弟子十八人,随地布道,道以大显,号龙门宗,今中国北部道流,皆其法嗣。满清开国,离真人望气东来,世祖时,预示龙飞之谶。入关定鼎,敕建太清宫于沈阳以居之,如元祖建长春宫故事。庙在今省城外攘门外,院宇清幽,堂室壮丽,为辽东道教丛林。
       
  另外,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四月二十日(1881年5月17日)所立的、至1938年(伪满洲国康德五年)尚存的《太清宫特建世系承志碑》中也有如下的记载:从来世有隆污,道无兴替。所难者,火传薪尽。断断续续之间耳。若夫先觉自任,既阐教以开来;后来有人,思追从而继往。上下数百年间,心源若契,则如我郭祖、魏公有可述焉。郭祖当龙门第八代,在关东为始祖。原籍江南世安蠖屈,后徙辽郡。运启鸿飞,当明鼎将革,雅意修行,隐居不仕。初则崇儒通释,继则返道归真,综三教为一家,贯天人为一理。其学识造诣固足以入圣超凡,成真作祖矣。”从以上碑文记载来看,沈阳太清宫的开山传教祖师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道长。
       
  据1934年10月伪满洲国康德元年岁次甲戌九月)立在太清宫内的《龙门八代祖郭真人碑》所记载:奉天本溪县东有九顶铁刹山,其脉自长白蜿蜒而来,崛起高峰钟灵毓秀,乃奉省东南第一名山也。其阐教宏道开山之始祖实为龙门派八代祖郭大真人。真人讳守真,字致虚,号静阳子,诞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秋九月二十九日。禀资慧敏,读书过目不忘。稍长,耽心黄老之学。原籍南京丹阳县(今属江苏定远村人),后迁辽郡。崇祯三年,隐于铁刹八宝云光洞,艺秫种蔬,以供炊爨。澹静苦修十余载,未得窥道真源。悄然叹曰:“无师不度,诚哉言也!”爰于清顺治四年丁亥下山访道。锡杖跋涉,遍历宇内名山。六年,行抵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谒紫气真人李祖常明。李祖系山东武定州阳信县人,万历间进士,得异人宋真空之传。晤谈之余,心源契合,遂师事焉。李祖设百难以试之,而真人事之弥谨,遂授以性命妙诀。复诫曰:“道不可躐等,务要持戒精严,以至戒无所戒,再内行真诀,则证道无疑矣。”八年,诣燕京王真人,白云观求戒。圆满后,仍归铁刹山。持戒熏修,饥餐松子,渴饮洞内天然泉水,久则不饥不渴,余阴殆尽,怡然乾健。温养而神通大化,涵虚以妙证金身。筌蹄亦释,人法交空。得意时,辄吟咏自愉。居数年,在云光洞收度弟子王太祥、王太兴、高太悟、刘太琳、赵太源、傅太元、沈太宗、砥太庸八人。康熙二年癸卯,盛京畿内亢旱,乌将军库礼延请高士祈雨。真人应聘,留王、高、傅三子住云光洞,率刘太琳等如坛虔祷,甘霖立沛。乌公乃命于外攘关角楼西元武池撤水筑基,起楼三楹,尊奉玉帝。楼前建三教堂,延真人与诸弟子居之,并与诸长官崇以师礼。复度秦太玉、高太护、吕太普、刘太华、刘太应、刘太静六人。己酉蒙御赐道经一藏。爰启经笥讲演经典,有叩则应,事去则静。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殆不过是辽东道教之兴,此其权舆也。尤可述者,真人抱度世之宏愿,复遣刘太琳诸弟子分往千华医闾诸名山建庙鸣道,普济众生。由是道教遍布及海,其功德抑何伟哉!丙子秋,忽欲示化,以三事传其弟子,曰:“吾以此正法传汝,勿令断绝!”谢遂尘缘,垂帘闭息,功满一纪,岁在戊子秋,九月二十五日,圜坐羽化。”
       
  据1985年3月出版的《沈阳文史资料·第九辑》所载郁其文先生所写的《太清宫纪实》(此文主要根据1938年日本文学士、“道士”五十岚贤隆所著的《太清宫志》写成)中记载:
       
  当年太清宫内存有《太清宫开山祖师源流》一篇,记载着郭守真、杨守义、温守成三人,同为龙门派第七代律师李常明的弟子。温守成住在山东马鞍场,杨守义住在山西伏牛山,郭守真起初住在辽东铁刹山八宝云光洞。这个云光洞在今天的本溪市九顶铁刹山。郭守真在铁刹山苦修三十年才被迎请到沈阳,被称为太清宫的开山祖师。
       
  综合以上的文献资料来分析,可得出以下的结论:
       
  (一)郭守真祖师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他的度师是山东省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的紫气真人李常明祖师,其师爷为宋真空祖师。
       
  (二)郭守真祖师曾经到北京拜谒过被誉为道教全真派“中兴之祖”的昆阳子王常月祖师,并且在北京白云观受戒(但郭守真祖师受戒时,北京白云观的方丈律师是否为昆阳子王常月真人,这还有待于考证)。
       
  (三)郭守真祖师是道教全真龙门派名师之高徒,师出名门的他先后在辽东本溪县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和奉天城外攘关角楼西三教堂(即后来的太清宫)收度王太祥、刘太琳、秦太玉、高太护等弟子共十四人,使道教全真派在东北地区发展兴盛起来。
       
  (四)清朝康熙年间,时任盛京将军的乌库礼为了感激郭守真真人的祈雨救民之德,在盛京城外攘关角楼的玄武池撤水筑基修建三教堂,请郭守真祖师及其弟子们住持修行。
       
  (五)郭守真祖师在明清时期那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驻世修行,活了一百多岁,真堪称得道的活神仙。
       
  关于沈阳三教堂的初建时间,《奉天通志》、《东华全录·灾异志旱魃之记》、《太清宫特建世系承志碑》、《太清宫郭祖道行碑记》、《道教史略讲》等均记载为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但1917年出版的《沈阳县志》却有如下记载:玉清宫在外攘关角楼西隅,清康熙四年建,八年御赐藏经一藏,凡724函,为道教十方常住丛林,关东道教总分会设于宫内。祠宇八十八楹,乾隆年间监院赵一尘重修,规模始备,住持方丈一、监院一、职事十六、道侣百余。
       
  可是据《国史馆原本满洲名臣传》中的曾礼请郭守真祖师到盛京祈雨的盛京将军乌库礼的《乌库礼列传》中记载,乌库礼在康熙四年四月已经病殁。由此可见1917刊本《沈阳县志》所载沈阳太清宫的创建时间可能不太准确。
       
  沈阳太清宫创建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东北道教的传播中心。
       
  正如1934年出版的《奉天通志》中所记载的那样:清光绪初年,道士魏永彩请南阳道师张度戒一坛,遂为东省道士受戒之所,辽东道教从此大昌。教徒散居四方,到处立庙,如德胜门内有景佑宫,……内治门有老君堂,天佑门外有玉皇阁,德胜关街东有南极宫,天佑门外有清虚观、七圣宫,内治门外有五圣观,福胜门外有五圣宫、白衣庵,皆为道冠修持之所。其他如千山之无量观、五龙宫、慈祥观、青云观、南泉庵皆道院。
       
  另外,据1917年出版的《沈阳县志·卷十三·宗教》记载,当时沈阳城内外的道教宫观庙宇很多,大约有近50座,而且大多数都受到了沈阳太清宫及郭守真祖师所留传的龙门派的影响,同时亦促进了正乙道派火居道士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
       
  分析以上这些历史资料,不难得出这样一条结论:郭守真祖师及其创建的奉天三教堂(即后来的沈阳太清宫)对道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1927年《重修石塔铭》所题:龙门八代,惟公独尊,千闾道派,由此渊源,神游八极,玄范常存,德同天地,塔砌云根。
       
  以前总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认为道教在东北地区传播和发展的时间都是相对比较晚的,其实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且不论史书上有记载的丁令威、帛和、刘海蟾、张三丰等辽东高道,仅1934年出版的《奉天通志·卷二百二十二·人物五十·方外·仙释》中所记载的全真道士就有李元久、张道中、马真一、郭守真,上清宫道士、李本岩、邢崇光等多位。
       
  据《奉天通志》记载:
       
  李元久,锦州坊市人,幼多疾,父母舍入建州云峰观,礼曹大师为引度师,师是邱神仙之妙法孙,庚戌来游斯洞,居山四十余年,人无识者。
       
  张道中,大宁人,元顺帝时为大都大长春宫提举,冲和抱素明一大师大宁道门提点,至元六年建云溪观,自撰碑文,题曰:“大元辽阳等处大宁路端州海滨乡周家庄云溪观碑”。
       
  李本岩,不详其里贯。在义州老爷岭古洞幽潜。相传先学道于云梦山,系华山派,光绪己丑云游至岭。始在下院修真,后移上院北石洞内炼修。癸巳春二月初三日,忽语众云:吾将于明日卯时逝矣。去岁八月间吾已于洞后相地掘穴,吾逝欲葬于此。言讫端坐洞中,翌日卯时果站化洞外,身形不动,面色胜常。
       
  邢祟光,在义州东北四十里观音洞屯中潜修,人称邢道人,年六十余,齿发落尽重生。返老还童,颇有仙骨,特未详其里贯。
       
  马真一,河南人,百余岁,明季居广宁北镇庙中,采蘑菇拾野果为食。会广宁大旱,经略袁崇焕使祷雨,立应。后去之山海关。与人谈经论艺,剖决如流,为人言休咎率奇验,后不知所终。
       
  从以上这些资料记载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全真道士在东北地区的活动情况。
       
  广阔的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宋、元时期全真道创立之后,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广为流传,据推测,受其影响东北地区也应该有数量可观的全真道士在潜修或传道。随着汉族人从内地迁徙过来。全真道也从内地区迁徙过来,故东北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受到了道教——尤其是全真道的影响了。
       
  由此可见,历史上在东北地区传道或潜修的道士不乏其人,或许只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乏于记载而汉语史书又载录较晚罢了。
       
  虽然有如此众多的道长们在东北地区潜修和传道,但是他们和他们所住持的宫观庙宇对东北道教的影响都远不及郭守真道长及他所创建的奉天三教堂。
       
  (作者单位:沈阳太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