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老子的生平、思想和影响简述
作者:葛广义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
       
  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
       
  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唐武宗继位后,又敕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于周文王时任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
       
  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这在《庄子》、《礼记·曾子问》、《孔子家语》、《史记》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周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途径(即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道与德密不可分,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道是德的根据,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表现。古人说:"道之在我之谓德。"道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反之,就是无德。故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无为。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方法。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由此,老子总结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胜刚,弱胜强"等具有深刻辩证法思想的格言。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他认为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体贴民情,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
       
  老子反对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帮助弱势群体。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即,有道者不以炫耀武力或发动战争来威服天下。
       
  《道德经》在古代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我们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战国中晚期。其次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汉初。
       
  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二种。河上公本属民间系统,文句简古;王弼本属文人系统,文笔流畅。其他有价值的版本还有唐代傅奕本《道德经》、唐代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郭煌唐写本《道德经》、石刻唐玄宗注本《道德经》、南宋范应元本《道德经》等。
       
  历代注释《道德经》的著作不下千种。比较有影响的有汉代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唐成玄英注、宋陈景元注、王安石注、苏辙注、清魏源《老子本义》等。引人注目的是历史上还有五位皇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他们分别是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
       
  老子及其《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说老子"与三光为终始","自羲皇以来,世为圣者作师"。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张道陵又作《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即老子)。可见,从道教创立伊始,老子就被奉为至尊天神。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经过大的战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选择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减省刑罚、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为史家所称道的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国的结果。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举其著者,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为法家的理论依据。曹魏王弼通过注释《道德经》,开创了玄学。唐初成玄英等人则通过注释《道德经》,构造了重玄学。北宋王安石又通过注释《道德经》,阐发出"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与时俱进思想,从而为其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养生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老子关于"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知止知足"等思想,是历代养生家所尊奉的生活态度。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守中"、"守一"等主张,成为静功养生的指导原则。老子关于"玄牝之门"的论述,则在道教内丹学中发展成为"玄关一窍"的理论。老子关于"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论述,更成为道教徒追求长生成仙之道的理论依据。而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也深受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遗产。
       
  近代以来,《道德经》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成为版本仅次于《圣经》的文字作品。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在其思想及实践中深受《道德经》的影响。
       
  总之,《道德经》在当今世界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有责任在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