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老子《道德经》的文学色彩
作者:陈义烈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及无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关于《道德经》的研究,中西学界高论迭出,赞语不绝。笔者在此仅从文学角度评判《道德经》,并认定它应属于优秀作家的上乘之作。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验,是一切优秀作家必备的条件。“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老子,显然具备这个条件。老子写书的本意是为了论道、明道。但他又认为:道存在于天地人间万千事物之中。因此,《道德经》的理论紧密地联系着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老子的论道之笔,也就对社会、人生、自然、物理诸方面,进行宏观的概括和微观的描述。
       
  请看老子笔下的无道之国:“朝甚污,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盗竽”即盗贼头子,这是老子对统治者的揭露和批判。若不是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感受,作者不会发出这样激愤的言辞。又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些话是谈论人沉溺于耳目口鼻之欲与田猎之乐的害处,显然这是以贵族生活为原本的。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是体验了僻壤小村较原始的生活之后,才能描画出来的“小国寡民”的图景。再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话,都是辨析事理的;可是,客观上又从正反两方面展示了众生相的一部分。老子列举的各种类型的人,不正是古今生活中都可见到的吗?还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更是精彩地描绘了三种不同素质的学道者的形象。而“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门栓)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则写到了几种熟能生巧的人。此外,老子还写到军队、战争、工艺、制造以及人的生死、祸福,乃至自然界的气象、水土、草木、禽兽等等。一部《道德经》,真可谓包罗万象。这正说明老子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体验的功夫。因此,书中既阐述了大量的精深哲理,还有丰富、生动的文学性内容。
       
  再看《道德经》的表现手法。从文体来看,全书各章都是论说文。论说文常用的归纳法、演绎法、比喻法、比较法,老子都大量用到了,其中比喻法的运用尤其出色。那些精微、深奥、抽象的道家理论,老子都尽可能采用恰当的例子来以浅喻深,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作者由于观察与体验的深刻,几乎每个比喻都十分贴切。
       
  如世界上最普通最广泛的物质——水,老子数次提及。他说水是“天下之至柔”,却能碰硬攻坚,以柔克刚;水总是居于最低下的地位(“善下之”),所以能汇集众流,化弱为强。老子以此说明怀柔和谦卑的重要性,真是耐人寻味。为了变难知为易解,老子有时连用几个事例作比喻把问题充分说透。如关于“有”和“无”的关系与作用,要说明“有”(一般指可以见闻的实物、实事)的用处比较容易,要说明“无”(一般指虚无、空白或不能见闻的东西)的用处就比较难。老子便用了“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和“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三个比方。用三十根木条钉得紧紧的做成车轮,中间却要留孔(穿车轴),才能做成车子;用陶土作容器,中间必须掏空,才能盛东西;房子要开门窗,才成为有用的房子。这孔、空、门窗,中间都没有实物构造,是属于“无”,但却同“有”(此处指构件建材)一样是不可缺少的,这正是“无”的用处。经老子这样一比喻,抽象的理论也不难理解了。
       
  还有些较深刻的道理,很重大的问题,老子却轻松地用一个小小比喻,就能一语道出真谛。例如:治国要注意什么?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即新鲜的小鱼。稍有下厨体验的人都知道,在锅里烧小鲜鱼,不能用猛火,更不能多翻动,否则会把鱼烤焦或弄糟。治大国也是这样,不能头脑发烧,性急如火,频频折腾,否则会把国事弄糟。看来,老子的一些思想、观点,的确可称“最高智慧之珍果。”(林语堂评语)。
       
  《道德经》的语言成就,也是值得赞赏的。全书约五千字,内容分为81章。逐章读去,篇幅短小,句短词精,语言简练。且大部分语句都押韵,朗朗上口,易诵易记。
       
  老子在用词造句上表现出高度的技巧。现代语言学所讲的各种修辞格,在《道德经》中几乎都能找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是整齐畅达的排比;“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工整的对偶;“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是鲜明的对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生动的顶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是连串的反问;“信者不美,美者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是灵巧的回环。有些语句还适当使用重叠词,更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韵律感。如:“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不欲璐璐为玉,珞珞如石。”有些句子适当运用语气助词,增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总之,修辞的成功使全书避免了说教的枯燥,显得生动活泼,多彩多姿。
       
  有的篇章,简直写成了抒情诗段,可与《诗经》同读。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
       
  我独闷闷。
       
  ——《道德经》第20章
       
  彼有旨酒,
       
  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
       
  昏烟孔云,
       
  念我独兮,
       
  忧心殷殷。
       
  ——《诗经·小雅·正月》
       
  这两段的格调、情韵,真可谓异曲同工。当然,《道德经》不是纯文学作品,所以没有《诗经》那样多的绮词丽语。但由于老子思想的深刻,修辞的精彩,所以书中的警句名言则超过了《诗经》。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许多哲理的精华,语言的珠玉,两千多年来,一直让后人赞叹不已!
       
  最后,我们将《道德经》与《庄子》作一点比较。老、庄二人都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论之“道”的性质基本相同。但两人性格大不相同,文风也大不相同。“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明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庄子论道的文章大量运用寓言、神话。如“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鸟;“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其虚构、荒诞之情状,常常令人捧腹,其文章则因此而汪洋恣肆,引人遐想。而《道德经》用比取譬,大都是可以耳闻目睹的实事实物,平易可信,其文章就显得稳重、严谨,发人沉思。老、庄之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同谈一“道”,在艺术风格方面则各树一帜,都是成就卓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