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洞天胜境]十一洞天太白山
作者:安定洲

《中国道教》 2002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山体横贯陕西省眉县、太白、周至三县,海拔3767.2米,为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东西走向,北坡陡峭,南坡舒缓,是不对称的鱼脊山地,渭水和汉江的分水岭。山东西长约61公里、南北宽约39公里,边界全长141公里,总面积为54103公顷。
       
  太白山山高谷陡,重峦叠嶂,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群落典型。远在太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经由吕梁运动、燕山运动、喜玛拉雅山运动的造山作用,而形成雄伟突兀,绵延广袤的太白山地。由于第四纪古冰川的侵蚀作用,留下了冰斗、角峰、刃脊、槽谷及连珠状的冰川湖遗地。
       
  太白山在我国久负盛名。“太白积雪六月天”为陕西关中八景之一。
       

       
  一、名山历史源远流长
       
  太白山何时得名?根据《清一统志》、《凤翔府志》、《眉县志》记载,太白山曾三易其名。最早在尧舜禹时代名为*)物山,意思是上天赐给的取之不尽的宝藏。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曾注释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百王可以取给,万民可以仰足”。就是国家和人民可以从那里获得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后来,到了汉代改称为太乙山。“太乙”是古代星相学说中的术语。道家认为二十八宿围在北斗星四周,北斗星绕着天极星旋转,天极星中最亮的一颗星是帝星,即太乙。帝星处在临制四方的位置上,构成天宫紫微。太乙也即太极,它表示事物所处的一种阴阳和谐、相辅相成、相互包涵、高度完善、高度稳定的对立统一状态,代表人类的一种哲学追求,一种理想。古人把太白山称为太乙山,可见对它是何等崇拜。定名太白山,是魏晋时期的事,据前蜀杜光庭《录异记》:“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其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
       
  太白山上积雪,炎夏不化,望之皎然如白莲千朵,横于南天半壁,相传山下行军不得鼓角,鼓角则有疾风暴雨。《水经注》:“山半有横云如瀑布则澍雨,人常有为候语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关中诸山,莫高于此。”山上有洞,按《洞天记》暨《白玉经》三十六洞天,太白居第十一,为德元之天。
       

       
  二、自然景物奇特众多
       
  太白山具有东岳泰山的雄伟,西岳华山的险峻,形成了奇特众多的景物。
       
  1.太白池光。太白山上有高山湖泊,即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三清池、玉皇池、药王池,以大太白池最为壮观,面积5000多平方米,湖面海拔3590米,水呈深绿色,其深莫测,湖水洁净无比,时有微澜荡漾。太白池是二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活动过程中因消蚀作用而形成的,属冰渍湖。盛夏时节,雨后初晴,有时在太白池可以看到一种幻景,犹如海市蜃楼。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这样描述过:“太白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楼、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古人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便以为是潜龙吐气,神明显灵。《眉县志》中记述:“暑月冰融,香客并携万物投池内以祭,其诚心者则池现异光报之。”“池有潜龙,其上常云雾笼罩,曰封池,虔祷之后豁然开朗,曰开池。潜龙一神,时大时小,出入其中,池面常放五色光、万字光、寿字光、珠光、油光各有其类。”清雍正六年(1728)眉县知县张素有诗:“曾记涛名檀广陵,池光山顶未前开。珠玑万字须臾织,星斗一天顷刻出。五色烟霞疑豹变,片时云雾起龙纹。水经郦注还应续,七发观澜不是云。”太白池光实际是一种光学现象。
       
  2.宝光。也叫圣光。游人站在山上,可在太阳光相反方面的云雾上出现自己的身影,周围有五彩光环,光环随人动,人在光环中。过去人们认为这是天赐其人福寿,必有大福大贵的征兆。其实这也是一种光学现象,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悬浮的水珠发生衍射的结果。
  3.神灯。夜晚,明月当空,站在太白山顶峰拔仙台上,仰视天空,明星点点,俯看万山,竟有遍野灯光。这些灯光相传是众神仙齐赴拔仙台向姜子牙讨封时手执灯笼。实际上是山间未消融的小块冰雪在月光下反射的结果。
       
  4.太白云海。登太白山到上坂寺以上,眼界开阔,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如遇山下多云,便可见到茫茫云海,一望无边,云涛滚滚,变幻无穷,远近山头或隐没云中,或露出一截犹如海中礁岛。如在清晨,云海南天相接,极目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不是海上日出,胜似海上日出。
       
  5.石海、石河。主要分布在海拔3600米以上,满山遍野的棱角分明的花岗石块,一块连着一块,高下参差,起落有致,像凝固的海浪,像奔腾的江流。有的大如巨舟,有的小如卵丸。这是远古留存下来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太白山珍贵的历史,也是世界地质史上十分罕见的奇观。
       
  6.千年不融的冰洞。太白山“千年不融之冰洞”,乃太白风光中的又一奇景。它高悬于拔仙台的悬崖绝壁上,下临碧波荡漾的大太白池,仰首观望,凌空一条羊肠小径,只可“蚁缘上,或蛇伏以下。”凡登者,足迹必至此。进入洞内,寒气逼人,像个“天然冷库”。许多游人以取出山巅之冰为一乐事,有的还把它带到山下,竞相炫耀。
       
  7.石峰秀景。从刘家崖到放羊寺是太白山北坡,从黄柏原到三清池为南坡,它们均属石质中山地带。主要由花岗片麻岩和一些结晶片岩组成。这里壁岩千仞,柱石林立,在内外力的强烈作用下,形成岩体崩落,湍流飞瀑,蔚为壮观。进入石群地带,仿佛漫游在光怪陆离的峡谷中,那拔地而起的石林,有的像身着法衣的道士;有的像策马疾驰的骑手;有的像赶着羊群在山间奔跑、欢跃的牧童;有的则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那高峻挺拔的斗母宫峰,像一根巨大的撑天石柱,巍然矗立于万丈深渊的边缘,远看宛如鸟巢,十分险要,令人叹为观止。
       
  8.丰茂的原始森林。太白山林海茫茫,绿波无垠,古木参天,森林面积达45000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从下至上呈明显的层状分布。依次为红桦林带、杜鹃林带、针松林带、落叶松林带、冷杉林带。2300多种植物和许多珍稀动物在绿林中嬉戏,在蓝空翱翔。野生鸟兽有270余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虎、朱,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红腹角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青羊、豹、金鸡等。这些世珍国宝生性奇特,十分逗人喜爱。人们称誉太白山是“亚洲的天然植物园”和“野生动物的乐园”。
       
  太白山得天独厚,药用植物满山遍野,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美誉。目前已发现的药用植物约510种。
       
  9.“凤泉神泽”。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距渭河南十三里处之汤峪温泉,沸涌如汤,可医百病。”千百年来,群众称之为“神泉”,为眉县八景之一。泉水出自太白山的山缝石岩,受死火山岩浆热力的影响,水温接近沸点。据地质部门化验,水内含有钾、钠、镁、铁、钙、锰、碘、砷、铵、氟等多种化学元素。因硫酸钠含量较多,故定名为低矿化减弱性硫酸钠型高热泉。沐浴能医疾病,尤其对皮肤病和风湿病疗效最佳。据《唐书·高宗本纪》载: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曾到凤泉汤沐浴游览。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三年至十八年曾先后四次到眉县凤泉汤沐浴游览。明弘治年间状元康海称道“凤泉神泽”:“凤凰山下藏太阳,不施炉灶自成汤,泉水饱饮愁能化,浴过神泉骨自香。”
       
  10.“神功石”。位于太白山汤峪口河东岸边,有两块巨石相垒,石上有“神功”二字,为唐高宗御书。两块巨石重量约二百余吨,平时巍然不动,但只要找准用力点轻轻一推,即可晃动。以一人之力能推动40万斤巨石,似有神功,故取名“神功石”。
       

       
  三、文人官宦乐赞称道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登临游览络绎不绝。唐宋以来,李白、杜甫、岑参、苏轼、梅询等曾游历凭吊抒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
       
  宋时,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常来太白山,因而写下多篇有关太白山的诗文。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偕陕西省主席邵力子于1933年农历六月登太白山,并在大太白池太白殿过夜。太白殿道士祈字,他挥毫泼墨题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赠之。“风调雨顺神何知,国泰民安或待予。劳人欲了公家事,太白山头读道书”。在诗中简赅为“劳人”的于右任,流露出要想从繁杂的公家事务中退出、归隐山林来读书的念头。
       
  这位国民政府元老,还为远门口保安宫题书楹联:“七斗功名八斗智,三分山水七分才。”意思是说,在社会上要取得一定名位,固然要有相当的才智,但要造就像太白山这样险奇美丽的山水,却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还写下了《太白山纪游歌》。
       
  邵力子写下了一万三千余字的《登太白山的感想》,还为重修菩萨大殿捐银圆六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