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园地]坚定道心,遵守规戒,顺时精进,弘扬道教
作者:赵玉明等

《中国道教》 2002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者按:上海城隍庙道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系统地精读了《要修科仪戒律钞》。《要修科仪戒律钞》共16卷,是唐代道士朱法满根据唐代和唐代以前50余种道教典籍编撰而成的道教重要资料汇编。其中,汇集了道经、写经、诵经、讲经、戒律、愿念、科仪、斋法、道观、道士饮食起居,以及道士吉凶仪等各种论述和规戒。上海城隍庙道众通过对该典籍的学习,对于坚定道教信仰、遵守道门规戒、认真斋醮科仪、弘扬道教文化等等,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上海城隍庙部分道众学习《要修科仪戒律钞》的心得在本刊发表,供各宫观道众学习该典籍时参考。
       
  一个道观,十几名道众,每周一次,一个半小时,长年累月,逐字逐句地精读一部经籍,探讨求索,联系实际,交流体会,坚定道心,坚持正信,这是学道修道的好风气,好办法。上海城隍庙的做法值得各庙重视和借鉴。
       

       
  道法清虚 不争名利
       

       赵玉明
       
  学习唐代高道朱法满所著的《要修科仪戒律钞》,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道教徒,怎样才能更好地遵照经典规定去做?怎样才能时刻保持“清虚”的境界呢?
       
  “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这句话体现和包含了修道人的崇高境界。当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道观,也影响着我们年轻一代的道教徒。前不久,我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讲山西某人为了谋取人大代表的位置,竟不惜千金买通关系,拉选票,但是,最终落了一个锒铛入狱的下场。放罢报纸,仔细想想,这些人犯罪无非就是为了争逐名利,值得吗?
       
  翻开道教经典,先辈们早就有所警世。“入道之法,宜忌纷争”,“退身护义,不争功名”等等。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道教徒是介于神人之间的神职人员,是有信仰的人。如果我们自己在精神上不能保持清虚,也追逐名利,我们就违反了祖师爷所规定的法则,也不能起表率的作用,不能带领信教群众学道,让社会民众都来积德行善,更不能朝着上善的目标而努力了。如果听任名利思想滋长,那就必然损害宫观的形象,更谈不上道教的长远发展了。
       
  记得刚入道门的时候,陈莲笙老会长就教诲我们,正确树立和保持“道法清虚,不争名利”的思想。在漫长的道教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数高道,留下大量经典,得到“真道”,名列仙班。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与他们的持之以恒,清虚淡泊的高尚品质分不开的。所谓“不争名利”,就是修道人不追求功名利禄,与世无争。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我们自然是离不开金钱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对金钱孜孜以求。《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就是我们道门中人应该遵循的天道原则。这也说明我们要做到“清虚”的关键是“不欲”。不欲就是没有欲念,不贪欲,不妄求。因此,一个道教徒如果没有“清虚”的胸怀,就不能算一名“有道之士”,即使穿着道装,也只能说是形似道士,而实质上只是利欲熏心之徒。
       
  举个例子说,我们城隍庙在恢复开放以后,庙管会根据老会长的思想,明确制定了“拒收红包”的制度。有些人不理解,认为红包是香客自愿奉献的,并不是讨来的,真是不收白不收。经过多年的实践,“拒收红包”的制度现在在信众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在大家明白了,“拒收红包”树立了道教宫观淡泊金钱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宫观内部道众不计较“蝇头小利”的好风气创造了条件。在我们城隍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为了几元或几十元的分配你争我吵、疙疙瘩瘩的情况。当然,这并不表明上海城隍庙道众的素质都很高,但是,它也说明大家都明白一个修道人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决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坚定道心的大目标。
       
  社会在发展,道教也在前进。进一步发挥道教的作用,提高道教的地位,这是我们每个修道人要思考和努力的事情。如果万事从自己做起的话,我想,我们每个道士思想素质的高低,行为举止的好坏,就是问题的关键了。如果我们能够在思想上真正树立“道法清虚,不争名利”的标准,生活中保持俭朴,淡泊名利,始终以“修道成仙”为宗旨,那么我们古老的道教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道教徒身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辉,展示她独具的魅力,带领成千上万的信众升登仙界。
       

       
  经以检恶 戒以防非
       

       李 纪
       
  道门中人经常说要“持经佩戒”。那么,经戒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要修科仪戒律钞》中说的很清楚,“经以检恶,戒以防非”。遵经修道,依戒行事,对于修道者修道能否成功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
       
  “经以检恶”。经典,是上天真仙列圣降下的真文,它告诉修道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顺经典而行之,则为善;逆经典而行之,则为恶。我们日常的修道生活中,每天会碰到很多事,也要做很多的事。这些事情有些是个人日常生活,有些是在神灵前进行的科仪活动,也有些是处理宫观内外的人际关系,不论是什么样的活动,都和我们日常修行有关。譬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服是否清洁也是修道能否成功的标准。《要修科仪戒律钞》中说“秽黩亵裳,如何遏圣……一人有失,能败法徒。”法服的清洁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它也与修道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身穿肮脏的法服,是不可以朝真的,这样一来,法服的整洁就成了修道的大事了。甚至因为个人的过失,会牵连到其他修道的师兄弟。可见个人日常生活的枝节小事对于修道的重要性,更不要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慎“裸露三光”了。在举行道教科仪的过程中,即便是做一个侍灯,管管香灯,也有诸多的规矩。如果因为自己的不慎,没有管理好香灯,就可能导致当天整个科仪不能沟通人神,失去效果,辜负斋主信众的重托。《要修科仪戒律钞》中规定了道士吉凶仪、成服仪、安灵仪等弟子在师父仙逝以后所举行的仪式中的服饰、守制的时间等,这些都是应该遵守的准则。如果我们不能够遵守,或者不慎违反了这些规定,不但要受上天的谴责,也会在人际关系上给自己带来麻烦。经典中的内容好比修道目标的写照,根据经典中规定的内容,我们知道日常生活和修道行为的标准,找出我们修道过程中的不足,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自己在修道过程中出现偏差,不致亵渎神灵,修道失败。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完全限制在经典规定的范围内,修道就一定能够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的内容,就是我们修道的方向和目标。
       
  “戒以防非”。戒,是根据经典制订的对修道人错误和邪恶的警戒条文,以及对于触犯条文的人的惩罚标准。能够持戒而行则添善,不能够持戒而行则降殃。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时刻需要戒条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果将经典比喻为火车前进的方向和目标,那么,戒条就是火车前进的轨道。我们的修道言行一定要在轨道规定的路线中进行。如果说经典中规定的内容对于我们修道活动的指导还比较笼统的话,那么,戒条就深入我们修道生活,对我们的言行举止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诸多的戒条,如八戒、十戒以至三百大戒中的内容,规定了我们修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还指出了我们违反这些戒条所应受到的惩罚。这些惩罚有些是立刻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如《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衣服钞》中说:“玄都律曰‘若斋堂衣冠履笏不整,罚油五升’”,这样的惩罚就是“速报”了。有些惩罚则更加严重,有些还是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的。如《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七中说:“盗窃人物者死入金槌狱,妄取人一钱以上者死入锅汤狱”等。凡此种种惩罚,都是在冥司中的惩罚,这样的惩罚更加严重,关系来世,关系家属,关系子孙。因此,在我们的日常修道过程中,必须以戒条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够使自己在正确的修道过程中顺利前进,直至最终得道。
       

       
  承法弘道 顺时精进
       

       刘永峰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中说到:“法由圣显,道寄人弘。”读罢此言,颇有感想。
  “法由圣显,道寄人弘”,是说道法、道经、道书都是秉承神的意志产生的,但是,弘扬道教却是要靠我们这些学道人的努力。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们道教传承及弘扬历史的一个概括。我入道已近七年时间,但要说到承担“道寄人弘”的历史重担,深感惭愧和不足。因此,仍要谦虚谨慎,努力学习。
       
  首先,道教博大精深。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据其奉行的“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使得道教成为“中国根柢”。而现在我们所学到的,只不过“道海一粟”而已。我深感时间之紧迫,要抓紧现有的时间努力学习道教知识。
       
  其次,要虚心向老道长们求经问道,完成道法传承的历史任务,并且在学习领悟中,加入自己的学习心得,再运用到道教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去,使得道教的理论和实践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历史的原因,道教在近几个世纪中曾经历过种种劫难,以至于在教理教义的阐述上,在教职人员的素质上,今天都显得滞后。直到上世纪末,随着中华大地再现光辉,道教也重现生机。随着道教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们的重视,我们年轻的道士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在新的世纪里,我们除了要勤读道经,勤修道法和继承老一辈道长的优良传统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顺应时代,运用现代科技,使其为我们的弘道事业服务。
       
  对“道”的信仰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学习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了解一切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学习中溶入我们道教的思想,使其成为我们道教特有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再通过现代的手段将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信众,让芸芸众生感受到道教无穷的魅力。虽然我们长袍在身,道巾在首,但我们生活在新的时代。在这个新世纪里,我们应该有“道”的现代意识,更要有坚定的道心信仰,为众生展现道教古老而年轻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的道教溶入更加多的现代气息,我想就能够被更多的信众,特别是年轻的信众所接受和了解。
       
  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的道教徒,不仅要学习老道长们的道心善行和科仪范式,更重要的是要顺应时代,把所学到的一切做得更符合现代信众的需要,作出顺应时代的解释。在科仪阐演中,我们不仅要庄严场面,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到的一切,向信众解释其中的含义,让信众明白通过科仪所能达到的境界和目的。在这一方面,目前我们还欠缺很多,有时我们只会“依样画葫芦”,或者读其文字而不知所云。在音乐伴奏方面,也是按谱行乐而不知其思想感情。我们上海的道教,在科仪方面还是很重视的,但其效果却不甚理想。这里部分是因为上海地区的风俗习惯,促使我们在行仪时往往偏重于斋主目的和经济需求,忽略了行仪的内涵和庄严。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科仪的主角仍然靠的是老道长。
       
  在新世纪的道教发展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同信众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信众服务。这方面,我们青年道士还缺乏经验,缺乏机会,也缺乏新的办法。现代社会道教的发展绝对离不开信众的支持。我们年轻一代在这方面要努力学习,开创联系信众的新方法、新领域和新局面,使得信众进庙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信仰的满足。
       
  《易·大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在承法弘道,顺时精进中,尤其要这样自强不息的精神。“法由圣显,道寄人弘”。我们新一代道教徒是新世纪“道”的传承者,在弘道承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是渺小的,力量也是微薄的,但是,我们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让古老的道教与当代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在继承和创新中丰富道教,发展道教,使其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为中华文化更加辉煌的明天服务。
       
  
       
  穿戴整洁 认真行仪
       
  ———有感于《要修科仪戒律钞·衣服钞》
       

       田旭东
       
  《要修科仪戒律钞》的《衣服钞》阐明了我们道教认真行仪的优良传统,对于现今的宫观道士仍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衣服钞》引《千真科》云:“道众威仪,事在严整,衣服清洁,轨行可观,则生世善心,诸天称叹。若行仪慢黩,不喜众心,不堪就请,毁辱法师,即是道宝有亏,断大慈种。”其大意是,凡道士仪表和穿着必须要整洁、干净,神态要严肃、恭敬。在行仪中,行为举止要经得住考察,那样才会有一颗慈善之心、度人之心,才会感动神灵,感动上天。若反之,则会违反道门的清规戒律,从而断了善的根本。
       
  《衣服钞》还规定了道士在行仪过程中,除了穿法服外,不得穿锦罗绸缎等,不得挂带金银玉器,而且衣服和身体一定要干净,也就是所谓净身。在我们早晚功课经的八大咒中已经天天提到要净口、净心,也就是说,道士在行仪之前,必须穿上法服,心中毫无杂念,使得自己达到内外纯净的统一,即是身体和精神达到纯净的状态。
       
  一个信仰道的道士,一项基本的修养就是道士的外表,一身的穿戴。一个称职的合格的道士,如果他在外表都做不到整洁,更无从谈起内在的信仰了,也就是无法实现“道众威仪,事在严整”。作为信众,他们首先看到的是外在的现象,道士是否穿着道袍,戴着道巾,穿着布鞋,神情是否严肃。他们从我们这些神职人员的表现,感受到宫观的宗教气氛。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衣服钞》的规戒,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着现实的意义。今天的道观中,有许多现象是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的。道士身披道袍,可是脚上却穿着皮鞋。里面甚至还套着牛仔裤。于是有的信众就戏称是“民工道士”或者“皮鞋道士”。此类现象的存在是当今宫观管理上的一个漏洞。
       
  我们一直强调抓道风建设,这类现象实属于道容道貌的建设问题,特别是在科仪当中。因为,不穿布鞋,蹬着一双皮鞋来参加科仪,是不符合科仪的规戒的,也是对神明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亡灵和斋主的不尊重,并且很可能引起信众的反感,降低我们道士在信众心目中的可信程度。更有甚者,如果在科仪中或衣冠不整,或昏昏欲睡,或吊儿郎当,特别是夏天,班衣不系扣子,站立姿势或依或靠,或斜或歪,诵经时有口无心,这些都会极大地损害宫观和道士的形象,会逐步疏远宫观和信众的距离,同时,这些行为像戒律中说的,怠慢和亵渎了神灵,毁坏了祖师创立的法度,断绝了自己善的功德之路。长此以往,那么我们的道将不道了。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去抓我们的信仰建设,因为它是我们修道的基础。我们要用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熏陶自己,还要用健全、细致的制度来约束自己,在信仰形象上下些功夫,衣着整洁,神态严肃,提高法务能力,认真科仪活动,热情接待信众,不断提高自己的修道的水平和道学素质,为在新世纪中发展道教多做贡献。
       

       
  规章制度 因时更新
       

       周 旭
       
  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精读了《要修科仪戒律钞》,前辈道长在上千年以前写下的不朽著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像其中第一、二卷关于道经的源流、传授、写经、诵经等规定,对于我们今天道门中人重视经和经的念诵都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其中第四、五、六、七卷关于道教历代的规戒以及违反规戒的报应等,都是我们今天道教徒应该恪守的规定,按照规戒行事,对于我们今天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为道教信众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从道学院毕业以后,一直在道教协会工作。后来到了上海城隍庙以后,除了参加科仪经忏活动以外,一直忙于庙的后勤和法物流通等工作。学习《要修科仪戒律钞》的过程中,我一直想找到道门前辈有关我的工作的指示,希望我今后的工作在前辈指导下做得更好。可是,除了一些道士饮食的起居、殿堂设施和管理的规定以外,直接和我的工作有关的内容确实不多。我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今天的社会同道门前辈所处的时代已经相隔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的社会变化,使得今天道门本身,道门与社会的关系,无论在内容上或者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辈们根据神的意志以及道教教义所制订的规戒和规定,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它不可能将一千年以后的许多事情都包括在内。不然,我们对前辈的要求就过分了。
       
  我们是道士。我们的基本信仰是“道”。根据老会长陈莲笙先生的教导,无论何时何地,对于“道”的信仰是不能动摇的。“道”是最有生命力的,因为“道”是发展变化的,从朱法满道长到今天的这一千多年来的变化,本身就是“道”的体现。看到“道”的发展,承认“道”的发展,并且在自己的行为上按照发展的“道”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我们一代代道士学道的内容,弘道的职责。
       
  《要修科仪戒律钞》中说到“法由圣显,道寄人宏”。这句话寄托着前辈道长对于我们多么巨大的希望。我们要弘道,要对得起历代的祖师。可是怎么弘法?
       
  《要修科仪戒律钞》里说:“道民入化,家家各立靖室”。我们今天能这样要求来庙进香的信徒吗?上海做不到,即使不是寸金之地的地方也做不到。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五、十六里的“道士吉凶仪”规定了道士羽化前后的仪礼,要有专门的“迁化堂”,专门的棺冢。这些我们能做到吗?上海做不到,大部分名山宫观恐怕也没有这样专门的场所和设置。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三将“广求利养”列为道士“非法行事”的内容。我感到很委屈。因为我管理“法物流通”,我的任务就是“广求利养”。当然,我所广求的“利养”不是为了自己的腰包,而是为了上海城隍庙的“常住”。但是,从行为的形式上来说,就是“广求利养”,这也是无疑的。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规定了道教举行科仪的月、日和时间,说如果不按时祭祀,就是“淫祀,有罪”。可是,今天的道教信徒对于科仪时间的要求,是迅速、简便和随叫随到。这样的要求,显然同前辈的要求不相符合。
       
  我想到这些,并把它列举出来,不是说《要修科仪戒律钞》不要学了。《要修科仪戒律钞》当然要学,我是想到:今天应该根据《要修科仪戒律钞》里的思想,按照今天的实际情况,对过去一些规定要作一些调整,或者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而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在今天实现朱法满道长说的“法由圣显,道寄人弘”。
       
  例如:应该肯定为道教自养谋利的行为是积极的行为,这样的谋利是为了道教今天的生存和明天的发展。但是还要规定道士不能贪污“常住”,不能“公私兼顾”,不能“以公谋私”,更不能“以权谋私”等。
       
  应该肯定按照信徒不同需要举行的不同时限的科仪是积极的行为,这样一种改变是为了密切道教和信众的关系,更好地为信众服务。但是按照传统“戊日”还是不能举行各种类型的科仪活动。
       
  应该肯定建立宫观的民主管理委员会是加强管理的积极行为,这个委员会调动了全体道众修道学道的自觉性。但是还要设置宫观的住持和监院的职务,并且树立他们在教内的权威地位。
       
  应该肯定在宫观内道士可以进行商业或服务活动,这样一些活动的盈利是道教活动经费的来源和今后发展的经济基础。但是按照《要修科仪戒律钞》的规定,道士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买卖公平,不谋暴利,一心为公,并且不可沾染“金钱至上”的铜臭气味。
       
  如果我们有了适应时代的新的规戒,那么,我以为,我们的弘道行动会更加自觉,更加努力,当然也会更加有效。
       
  我企盼着新的道教规戒的出台。
       
  老子(剪画) 作者:高学敏74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