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园地]一个道教徒的深思
作者:任宗权

《中国道教》 2002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将要冲击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道教界也不会例外。因此,入世后的中国道教将要面临许多的思考。本文特录几条,与大家一同讨论之。
       

       
  一、珍惜道教文物,合理管理利用文物资
       

       
  源我们道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也是惟一的中国本土宗教,历史文化及遗产十分丰厚。作为遗产的物质形态的文物,是我们道教生存发展的实物见证。一个社会、地方乃至国家,有了文物的装点,就有了历史底蕴,就有了文化含量。中国入世后,国外的商人及游人大量涌入名山大川的道教宫观,一次次旅游高峰的冲击,一次次的开发,对道教文物资源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很多道教遗迹,申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总是被一些部门打造成旅游发展的知名品牌,结果是财源滚滚而来,管理却屡屡失误。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是道教界必须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改革管理组织,具体到人,责任分清是十分重要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要提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再者,有些地方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热衷于文物的"开发",文物的"利用",破坏了道教文物的形象;更有甚者,请几个不伦不类的假道士装点门面,作为旅游资源的活文物,使我们道教的名誉受损。道教本身的旅游场所,也存在着乱建乱添现象,甚至把古建筑全部拆掉,改建成结实的水泥钢筋结构,美其名曰"保护文物",悲哉!悲哉!
       
  有些城建在改造中,很多道教文物被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某市公园内一道观原建于明清,八十几岁的老住持周理清道长刚刚羽化,现住持为其弟子,此宫观于80年代已经市宗教部门登记开放,最近却被拆毁了。做法不仅有违宗教政策,也全无一点文物保护意识。
       
  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人,国外一些人,到处收购道教文物,他们"抢救"的成果往往比我们大得多。因为我们道教许多文物流传在民间。而我们道教界对文物的管理又很不到位。近年来,我们常听到海外某处发现道教文物,如经典、法物、书法、字画等等。现在又有多少文物流往海外,更是心里没有底。
       
  现在,国外学术界很看中道教文物。道教的文物展览很吸引人。王宜峨老师的《让美国民众步入道教艺术的殿堂》①一文中就详尽介绍了"道教与中国艺术展"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成功举办的盛况。在国外,道教文物经常博得喝彩,除了主办经营者的宣传和精心设计外,主要是道教文物的品位极高。所以,道教徒以后必须加强对道教文物的管理意识,防止精品文物再度流失。
       
  再者,道教对文物的管理机制也不健全,有的宫观几乎没有,任由文物四处流动。有的道观在宗教场所开放时,道教界从文化部门领回了经典法器,其中有些回到宫观反而遗失,比如民国绝本《大梵斗仪》及明清版本《玉皇本行经》,过去每套八本,现在只余每套二本。另外,由于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当前文物资源自然损坏十分严重,主要是道观缺资金、缺设备、缺人才,致使不少文物毁于一旦。道教界应请教有关专家对宫观文物加以评估,合理管理。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唤起和强化道教徒对文物的保护意识。道教文物是我们道教祖先的遗存,它积聚着道教前辈们的心血、思想及宗教气息。保护好它们,才有我们道教的深厚历史。
       

       
  二、积极与不同文明对话,发挥自身特长,促进世界和平
       

       
  1、不同文明的交流,造就了人类文明史
       
  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和共同财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道教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四库全书》称道教"杂而多端"。这种"杂而多端"便是早期道教的生命力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火药与指南针的发明都同道教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外来文明对道教发展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佛教文明,它同道教有许多扯不清的历史公案。
       
  不同文明之间虽然呈现出趋同的态势,但差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各种文明之间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因此,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由经济所带动的多种文明的交往会越来越多,我们道教应在平等和相互尊重、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彼此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2、宗教对话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宗教本身是讲慈善、讲和平、讲大同、讲互相尊重的,因此,宗教对话对于促进地方和平,处理民族矛盾,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道教同谁来对话?进行什么内容的对话?用什么作为对话的基础?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宗教本身是不讲国界的,她自身有很强的包容性。我们不能将道教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作为惟一的衡量的尺度,我们需要的是对话和交流,这才是解决不同文明间的矛盾,维护相互间和平共处的方式。
       
  现在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依赖,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使人类共同面临着环境恶化、难民、恐怖主义、南北差距不断加大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各种本土文明也都会遇到空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和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对话不要对抗"的精神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领域扩大到国际文化领域,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道教就应走出教门、国门。在推动不同文明对话的进程中,唤起国际社会尊重和发展文明多样性意识,在促进实现宽容、平等与正义等方面,发挥我们道教的作用。
       
  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文化,不断提高广大道教徒的素质,努力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迎接入世后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