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春秋]从道坛鼓师到音乐学院教授
作者:石溪钓徒

《中国道教》 2002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千百年来,无锡一些名道,对道门艺术追求执着,成就巨大。后人赞赏其艺术成就而忽略其道士身份,正所谓艺名远超道名。如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明代状元公孙继皋,近代音乐家华彦钧等等。南鼓王朱勤甫也是一位艺名远超道名的无锡正一道名道。
       
  朱勤甫(1902~1981)字顺荣,小名阿南,无锡县张泾乡(今无锡市张泾镇)南新村宋村头人,是与华彦钧同时代的道教音乐演奏家,杰出的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朱勤甫出生于贫寒的正一派道士世家,至其父已五代为道了。勤甫从小与道教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勤甫七岁丧父,迫于生计,叔父朱协庭将其领养。八岁那年,叔父有场斋事缺一人手,小勤甫竟能随行充数,击钹参与合奏,初显音乐天赋。11岁正式拜叔为师学道,学习经忏及道家法器,12岁开始学鼓。他勤奋好学,刻苦磨炼。寒冬腊月,面迎北风习吹笛;盛夏酷暑,头顶烈日练击鼓。功夫不负有心人,各项技艺大有长进。后听说有位击鼓高手陆修斋,立即慕名拜访,执弟子礼,恳请指教。从陆修斋学得了与众不同之击鼓套路。至16岁满师时,已能熟练演奏各种乐器,打击乐器尤为出色。十七八岁进身为无锡著名道观明阳观单堂客师。20岁拜会城里雷尊殿华彦钧,共同的信仰爱好和追求,使成莫逆之交。
       
  朱勤甫在击鼓技艺上敢于创新,他把传统的较为简单的“法鼓三通”奏法,发展为节奏多变的各种板式,组成鼓曲,令人陶醉。据载,1921年8月,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小提琴家爱希汉来锡,听了朱勤甫领奏的《十番锣鼓》,赞叹不已,并在上海的英文报纸上撰文,盛赞朱勤甫击鼓的艺术成就。
       
  三四十年代是无锡道教音乐的辉煌时期,各家道观音乐人才层出不穷,各有所长。朱道长擅长击鼓,常与各怀绝技的道长们切磋,演习道乐,并将其推向社会,参与无锡音乐团体天韵曲社的对外演出。
       
  据王汝霖先生(王昆仑堂弟)回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桐是著名京剧票友,艺号红豆馆主,人称西园先生。当年领班在上海演出,王先生看后坦言,家乡道士的鼓乐演奏,可与其鼓师比美。西园先生请王先生邀无锡道士赴沪,促成了1947年10月无锡道教乐团的上海之行。朱勤甫精湛的鼓点征服了上海,大中华电台连续10天播放演出实况,大中华唱片厂将其灌制成《山坡羊》、《梅梢月》等六张唱片,广为传播。王先生珍藏这些唱片,并在收录机流行后,将其翻录成磁带,分送爱好者欣赏。西园先生领教了朱勤甫领衔的鼓乐后,十分激动地说:“演出之高明,出乎意料之外。我若学得如此击鼓技艺,表演《击鼓骂曹》一定更加有声有色。”西园先生说他的鼓师人称北鼓王,朱勤甫先生堪称南鼓王。从此,由溥桐亲口“御封”的南鼓王便传开了。
       
  解放后,朱先生的击鼓艺术得到文艺界的重视。他于1951年10月应邀赴京,先在北京国乐队工作,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民乐队任打击乐演奏员,从此进入专业演奏佳境,完全脱离了道士生涯。此后,朱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任教,教授江南吹打音乐和击鼓艺术,成为打击乐的一代宗师。
       
  国乐泰斗杨荫浏也十分欣赏朱先生的鼓艺,30年代后期就为其鼓曲整理记谱。解放后,在文化部民族音乐研究所任职的杨先生及曹安和教授,更是不遗余力地发掘整理。音乐研究所于1950和1962年两次派人南下无锡,为朱先生司鼓演奏的锣鼓曲录音,如《吓西风》、《汉寿亭侯》、《万花灯》、《满庭芳》、《将军令》、《青鸾舞》、《翠凤毛》、《香袋》等14套锣鼓吹打乐。虽然朱先生不再从事道教职业了,但他对道教音乐的热爱,不减当年。
       
  “文革”期间,朱先生回张泾老家赋闲。拨乱反正后,先生虽已78高龄,毅然应聘北上,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其一生钟爱的击鼓艺术,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音乐教坛。中央音乐学院赵院长在悼词中总结了朱先生的一生:“朱勤甫先生为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贡献……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他的击鼓艺术极为精湛,并且到80高龄还保持着纯熟的技巧……”
       
  伟哉!南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