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灵宝度人经》的内容简介
作者:秦学智

《中国道教》 2002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灵宝度人经》共61卷。卷一为本经,余卷为敷衍经文。全经由《道君前言》、《元始洞玄》、《元洞玉历》、《道君中序》、《元始灵书》、《道君后序》和《太极真人颂》等章节构成,其内容为演说科仪、斋法、教戒和缘起等。《元始灵书》有上、中、下三篇。《元始灵书》的上、下篇和《太极真人颂》早已亡轶。有资料显示,《元始灵书》下篇和《太极真人颂》在真人徐来勒传授葛玄经文时犹存,后因兵荒马乱,到郑思远传授葛洪经文时,二者已渺无踪迹可寻。
       
  《道君前言》共计有六段。第一段是:太上道君灵宝天尊总述自己在始青天中接受元始天尊无量度人上品妙文之时的所见所闻,重点宣扬和赞美元始天尊向十方天尊大神演说《灵宝度人经》的全能、慈悲、神明,以及“男女老少,咸得长生”的经教宗旨。第二段是:太上道君详细地叙述元始天尊通过说经,召令十方无极天真大神一时同至,之后于一玄妙宝珠之内传道说法,自己亲承其旨的奇妙情形和快乐感受。第三段是:太上道君讲说元始天尊所言皆是诸天上帝内名隐韵之音、魔王内讳以及百灵之隐名,非常灵验,学人学士不可不尊。第四段是:太上道君说天人、世人受诵《灵宝度人经》,都得护度,或游宴玉京,或飞升南宫,或延寿长年,或遨游太空,或化度幽魂。反之,轻慢泄漏者,必殃及九祖,长役鬼官。第五段是:太上道君说,在正月,七月,十月三长斋月,或八节之日,或本命之日,诵咏《灵宝度人经》皆更有奇特效验。第六段是:太上道君强调行道之日香汤沐浴、斋戒入室、东向叩齿、东向心拜、东向引气、东向诵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元始洞玄》共有七段。第一段:述说元始天尊为至妙尊神,自有永有,生于太元之先、玉清仙境,常存不灭。每逢天地初开,便授秘道给诸天仙,周回度人,永断轮转。第二段:述说十方天尊率九灵七真等诸天仙,浩浩荡荡、成群结队地齐到元始天尊帝前,领受秘道与帝旨,并普告三界说,惟“守识本质,悟见自然”,乃可“无有生死,不著变迁”,永断轮转。第三段至第七段:详细介绍东南西北四方三十二天和三十二帝。
       
  《元洞玉历》共有五段。第一段:述说人生劫终劫始,轮转无常,而元始无量敷落《五篇真文》和《灵宝度人经》,普渡众生,矢志不移。第二段:谣歌第一欲界飞空之音,申明天道朗朗,鬼道蒙蒙,人道杳杳。相比之下天道最好,劝谕世人舍弃俗欲,悟觉天道,不坠鬼道。世人修十善,即入此界最下一天。世人修一百善六根净者①,就升欲界最上一天,即上明天。若渐次修行,即至第二色界。第三段:第二色界真王之章,劝谕欲界天人“身度此界,体入自然”。此界天人若能斩断色根,尽灭尘染,永契天道,礼拜天尊,超界飞升,即至第三无色界。第四段:第三无色界真王歌音,劝谕色界天人敬虔受度,持之以恒,即可超度三界,位登仙公,无复形质之患。第五段:言魔王歌音,虽出于魔王之口,其音却参合乎大洞之章。若诵之万遍,必能过度三界,位登仙公。
       
  《道君中序》共有五段。第一段:说《元始洞玄》和《元洞玉历》二章玄奥,难可寻详。但若依按科式,专心一志,终能通玄究微。第二段:讲三界诸幻,皆气所生,天地运度亦有否终,唯有齐心修斋,六时行香,才可消诸不祥,普度无穷。第三段:讲为刚死之人行香通经,也可超度亡魂,使之升玄,不入轮转。第四段:讲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下禳毒害。第五段:讲诸天记人功过,毫无所失,以劝谕世人积功累德,坚持不懈,争取早日修得仙道,位登仙公,得为种民,永断轮转。
       
  《元始灵书》中篇共有四段。每段讲一方八天,四段共讲四方三十二天。关于其大意内容,据南齐严东说:“此篇之文有二百五十六言,字方一丈,八角垂芒也。一者,分置三十二天。天有八字以消不祥,成济一切。二者,将书玄都及天宫门户楼观之上。若有修服其字,则开其处,摄召十方众仙也。此道君自标于题目之下也。元始灵书者,即元始天尊灵书八会之音也。”②也就是说,《元始灵书》乃由二百五十六字组成。每天各有八字内音,三十二天共有二百五十六字内音。此二百五十六字中的每一字都是大梵隐语,无量之音。他们不仅方有一丈,金光灿灿,洞明八方,而且具有元始天尊及诸天上帝的神通和法力。只要对他们诚心念诵,勤学不已,修习者自然就能消诸不祥,成济一切。
       
  《道君后序》只有一段。在这段里,太上道君强调:《元始灵书》乃梵气所结秘隐之文,诵咏是经,可以辟邪禳灾,度世成真;可以拔度幽冥,增长智慧;可以了达“三洞”,逍遥上清,其度人之功玄而又玄。
       
  ①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并认为“六尘”产生于“六根”,因此把所谓“六根清净”的亦叫做“一尘不染”。
       
  ②《道藏》第二卷,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