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用心讲话
作者:张雨生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没有稿子,准备了一些素材,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引证。一篇没有稿子的报告,人们不会求全责备,说错了,大家批评就是了。今天我是来跟大家谈心的。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写文章。”
       上面这段话,引自温家宝同志的《同文学艺术家谈心》,这是开场白。我写文章,极少引用别人的话,几乎不引用领导人的话。这回,不仅引用了,还突出地放到文章的开头。引用之后,再认真地琢磨了一番。不是因为这段话出自总理之口,而是它自身包含的情感,挥发的力量,让人感慨。多年来,很难听到这种能讲进心里去的话。念稿子的报告,唱高调的报告,听得太多,反了胃口,忽然听到这样随意出口的真心话,还真的有点动情。
       对于讲话的内容,这里不去涉及。只是由这个开场白,我想到了领导人讲话的习惯和作风。
       什么习惯?什么作风?最常见的是: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管内容,端着领导人的架势,掏出讲话稿,慷慨激昂地照念一通。念得唾沫横飞,举手乱舞,俨然一个蹩脚的播音员。这样的报告,人们见惯了,听惯了,也似乎麻木了,厌倦了。你念你的,我干我的。会场上,聊天的,睡觉的,看报刊的,打手机的,上厕所就不回来的,应有尽有。台上的念完拉倒,台下的听完了事。不念稿子,用心讲话,与听众平等交流的,几乎凤毛麟角。
       少念讲稿多谈心,领导人也并非认为不好,只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多谈心,得有心可谈,有心可交,把真心话掏出来,才能以心交心。功夫不在讲话上,而在讲话外,不是会不会讲,而是胸中有无东西可讲。平时,对群众有实情,有真爱,老为群众分忧,老为群众谋事,深厚的情意,众多的矛盾,复杂的感慨,积淀在胸中,便有话可说,会滔滔不绝。相反,无心可谈,无心可交,又没有讲稿,不是乱讲一气,就是无话可说。连话都不会讲的,连心都不能交的,也许有,但那至少是缺乏能力,做领导工作不称职。也可能事情太忙,会议太多,来不及准备,只能由他人写出讲稿。既然如此,又何必有会必到,到会必讲呢?想到多少讲多少,无话可说就不讲,至少对改进会风有好处吧。
       并非笼统反对任何念稿的讲话。有些会议,有些讲话,还非得有讲稿不可。比如,一级政府发布决议,一届党委做工作报告,一个单位搞年终总结,都要在会前形成文字稿,而且要经过集体讨论,征求下级意见,请专家学者出主意,力求全面、准确、深刻。讲稿经大会通过后,还要形成文件,下发执行。领导人做这样的讲话,不属于个人行为,而属于组织行为,不是代表个人谈意见,而是代表组织作总结,作指示,布置任务。这样的讲话不能有随意性,不能自我发挥,没有讲稿当然不可以。
       但是,更多的场合,更多的情况,包括许多会议,领导人讲话,应该用心去讲,大可不必念稿。有什么讲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掏心窝子,动真感情,与听众实实在在交流,那该多好。没有讲稿,说错了,改正就是,不会有人挑剔,更不会有人扣帽子。一旦端起架子,大念稿子,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元旦春节期间,领导人慰问灾区群众,慰问养老院老人,慰问过节坚守岗位的职工,到一处,也要拉上横标,摆出台子,掏出稿子,照念一通,那就不仅没有必要,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本来是了解社情,听取群众意见的好机会,弄得台上台下分离,稿子一念,感情反而难交流。
       群众没有人不明白,领导人念的那个讲稿,没有多少是自己写的,没有多少他的心里话,更不会带有实在的感情。那不过是秘书代劳,秀才代笔,领导出嘴,谁也不动脑子。职业写手们,为了保险,为了正确,也为了省事,抄文件,抄报纸,剪刀加浆糊,弄出的一推文字,尽是大话、空话、套话、官话,没有什么错处,也没有什么用处。讲了与没讲一样,听了与没听也一样。写的,念的,都不过是应付差事。
       邻家的小三子,在某机关做文字工作,他告诉我,如今现代化了,给领导人弄一篇讲稿,再也不用抄。我不解,他说,一些网站专门供应各种类型的讲话稿。上网检索,对上号,下载下来,加几句联系实际的话,充实几个本地的例子,三五千字的讲稿,个把小时就能加工完毕。
       倘若这也叫与时俱进,那就进得让人仰天大叹啊!
       深入群众,亲近群众,与民交心,为民解忧,已经成为领导人树立自身形象的一种追求。不管是真情行动,还是做表面文章,这种追求总是公众性的,人们都看得见。用心讲话,是真情行动。怀揣讲稿到处念,就有做表面文章之嫌。这不仅是工作方法不同,深层的动因,则是有没有真情实感,有没有人格力量。
       [周军宇荐自《学习月刊》2007年第1期/白 石图《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