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公开的秘密
作者:廖保平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公开了就不成其为秘密,既是秘密则尚未公开,“公开的秘密”是个病句。但这个病句在中国却十分健康地存活滋长着,说者和听者都不以为然,甚至以能够有点“公开的秘密”为自豪。
       外国人不懂,觉得纳闷。一个留学生曾跟我说,你们中国人的思维是混乱的、荒唐的,公开就是公开,秘密就是秘密,不可以混在一起的。我懒得跟他争论,他太小瞧了中国人的智商,难道中国人连公开与秘密的道理都不懂?不是的,不是国人的脑子有多混乱,有多荒唐,而是有些事情非如此表达不准确,非如此表达不形象,非如此表达不到位,非如此表达不行。因此,与其说讲这话的人思维混乱荒唐,不如说这话反映的事情混乱荒唐。比如医生开药拿回扣、公开招标搞内定、考分不够送赞助、干部调整跑关系……当事人做这些事时绝不会主动公开,是为秘密,事实上又人人皆知,是为公开,它把矛盾的对立面集于一身,不好说它是秘密还是公开,矛盾地概括为“公开的秘密”最好。
       老外不懂这话实属情有可原,因为在他们那里,开药就开药,招标就招标,公事公办,大抵不存在医生开药还拿回扣,公开招标还搞内定的事。如果有人走旁门左道,没准会偷鸡不成蚀把米,有那心思去“秘密活动”,还不如正面强攻的好。这样,就公开得很。又或者说当事人确有私底下的交易,但极其隐蔽,绝对保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自然就是货真价实的秘密。当然,如果被揭发出来,就成了公开,没有中间地带,不会弄个“公开的秘密”这样的夹生饭来。
       在中国就不太一样了,“公开”也不是没有,但“公开”总是办不成或是办不好事,而“秘密”却容易办事且办得漂亮。为了好办事、办好事,就得“秘密”一下。你“秘密”一下,他也跟着“秘密”一下,“秘密”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想要藏着掖着怎么可能!
       公开的秘密看似半开半闭,但绝不同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笔下的情形是羞答答的,又不想让你看见,又有点想让你看见,那半遮主要是诱你看个全面,或者说半遮,是为了下一步露出真面目,说到底是一种吊胃口的把戏。但是“公开的秘密”不是,当事人是不愿意主动露真面的,哪怕是半遮半掩也不愿意,最好是让你觉得他跟你毫无区别,有点像人家南宗派的修炼,讲究“大隐隐于市”。
       那么,既要死死地严守秘密,却被人看得一清二白,终究是属于秘密曝光,为何还要叫作“公开的秘密”呢?细想,也有道理,这种秘密看似公开了,其实不然。因为观者虽然心明肚知,却装痴卖傻,作并不清楚状。有时只是打哈哈,哦啊嗯唉一番,就是不捅破那一层纸。于是乎,这秘密虽然明了得很,却被故意地罩一层朦胧和神秘来,也就不那么透明了。
       观者何以就不一个指头捅破那层纸呢?因为观者说不准也是某个秘密的交易者呢,他揭别人的底,等于揭自己的底,何苦!由是我们会发现,少有人站出来揭发“公开的秘密”,彼此保持一种暧昧的默契。那些敢于把“公开的秘密”揭发出来的,往往是没有机会、没有条件、没有能力“秘密”一下的人,他们就成了那个说皇帝光着屁股的孩子,但是他们往往又“说了等于白说”。因为他们既然没有“秘密”过,对于“秘密”只能道听途说;又因为没有能力“秘密”,属于没有话语权的一族。
       估计说这些,即便不是“说了等于白说”,也会被斥为“出卖”。作为混在媒体的人,也有自己的“秘密”,比如采访拿红包,比如广告做得像新闻,新闻做得像广告,不都是“公开的秘密”吗?
       [杨孔翔荐自《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月5日/蒋跃新图《“款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