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贞白先生本清白
作者:殷诚安

《中国道教》 2002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陶弘景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著名的道教学者和一代宗师,他曾多年隐居茅山修道,同时著书立说,自号华阳隐居,"贞白先生"是他羽化后梁武帝敕封他的谥号。陶弘景一生成就颇丰,在医药、冶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他是最早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大胆吸收儒、释二教内容入道,所以在学术界人们对他亦多有争议。上世纪初,中国兴起"新文化运动",胡适的一篇《陶弘景的〈真诰〉考》(以下简称"胡《考》",载于《胡适论学近著》,1935年12月出版)一发表,其影响力对于本来就已处在低潮状态中的道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胡适在这篇文中喊出了"其实整部《道藏》本来就是完全贼赃"之语,这就等于完全否定道教。
       
  (胡适另有《论毁除神佛》发表在1908年9月25日《竞业旬报》上)。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胡《考》"原文:杨羲自称是南岳魏夫人下降亲授与他的,他用隶字写出,传与二许,更由许的儿子许黄民(《叙录》中称"许丞")传授下去。后来又有一个王灵期,传得许黄民的抄本道经,放手改削增饰,传写于世,"流布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宋齐之间,经典大出,人人说是杨许所传真本。顾欢与陶弘景也都是写经造经之人……顾欢是宋齐两朝的一位大名士,陶弘景要改造他的书,不能不抬出更有力的根据来。所以陶弘景不能不东奔西走,到处搜求所谓杨许三人的手书真迹。
       
  这段文字是胡适根据《真诰》卷末的《翼真检》篇写的("胡《考》"中误称《叙录》),但他说陶弘景要"改造"顾欢的书,是用词欠妥的。"胡《考》"中又说:用这样精密谨严的方法来编纂一部记天神仙女降授的语言,这是最矛盾的现象。这书里的材料,自从开卷记仙女愕绿华事以下,自然全是鬼话……可是他有心要把一大堆鬼话编成一部道教传经始末的要典,所以特别夸炫他的材料如何真实,方法如何谨严,这就是存心欺诈了。
       
  胡适应知道,历史上有无数的殉道者们对于自己的信仰是不惜一切的,如佛教的舍身施虎、断臂求法①等等。那么陶弘景用"精密谨严的方法来编纂一部记天神仙女降授的语言"又有何不可呢?另外,陶弘景在编著《真诰》之时,难道如实注明②,也是一种"夸炫"行为?胡适所言的"存心欺诈",是怀疑陶弘景手中没有"杨许三人手书真迹",还是怀疑陶弘景在材料"流布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翼真检》中语)的情况下,"东奔西走"多年而一无所获?若是前者则尚可;如是后者,恐怕只有傻瓜或"博学的愚人"③才能相信。而胡适所怀疑的正是后者,即他不相信陶弘景有什么"异手写本"和"后人更手别续"之说。请看"胡《考》"中最有份量的中心部分:《真诰》全书多是半通半不通的鬼话,很少可读部分。但其中第二篇(《甄命授》)的第二卷里忽然有十几条很有趣味的文字……这十几条全是抄袭《四十二章经》的四十二章之中,有二十章整个儿的被偷到《真诰》里来了!
       
  接着,胡适把《真诰》与《四十二章经》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并列做了对照。现仅举其中几条如下:《真诰》(1)方诸青童君告曰:……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砖石,视纨绮如弊帛者,始可谓能问道耳。
       
  (2)方诸青童君曰:人之为道……喻牛负重行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苏息。道士视情欲,甚于彼泥中,直心念道,可免众苦,亦得道矣。
       
  (3)西城王君告曰: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也。既得为人,去女为男难也。既得为男,六情四体完具难也。六情既具,得生中国难也。既生中国,值有道父母国君难也。既得有道之君,生学道之家有慈仁善心难也。善心既发,信道德长生,值太平壬辰之运难也。
       
  …… ……《四十二章经》(42)佛言:吾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素之好如弊帛。
       
  (41)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36)佛言: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为男难。既得为男,六情完具,生中国难。既处中国,值有奉佛道难。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既值有道之君,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世佛难。
       
  …… ……"胡《考》"其列举了《真诰》中的十三条,分别与《四十二章经》的文字相同或相近的二十条进行了对照(按,"胡《考》"所用的《四十二章经》版本,为"高丽藏本"。《佛教小辞典》中说此本为宋初蜀版,是现存最早的本子)。然后又对陶弘景的校注及跋提出了质疑,他说:在这十三条之后几行,又有一条校注:"从前卷有待歌诗十篇接戒来至此,凡八纸,并更手界纸书……后人更写别续之耳。所以前脱三十四字,杨所书今未知何事"……其实他既无"异手写本"可据,也不是揣摩文义"于辞有不应尔",他所依据的是当时的一部《四十二章经》……他自抄、自阙、自校、自补,又自己做出那种故设迷阵的注语来欺一世与后世的读者。然而,《四十二章经》是久已流行的佛书,尽管颠倒次第,尽管……终不免有被人搜出娘家的危险。
       
  最后,胡适余怒未消地说:其实整部《道藏》本来就是完全贼赃,偷这二十短章又何足惊怪!我之所以详细叙述这二十章的窃案,只是要人看看那位当年"脱朝服挂神虎门""辞世绝俗"的第一流博学高士的行径也不过如此而已。
       
  胡适的火气未免发泄得早了些,因为在《甄命授》之后的《协昌期第一》篇中,陶弘景已经就胡适所发现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说明与提示,只是急于发表意见的胡适,没有耐心把整部《真诰》通读完。这正如他在《论〈牟子理惑论〉》一文中说梁启超(任公)"未免太粗心,殊为贤者之累"和"大概先存伪书之见,不肯细读耳"一样。不过,为了详述《真诰》的传承关系,他也曾翻阅过卷末的《翼真检》篇,只是太粗心了,把《翼真检》中的第一行"真诰叙录"四字当成了下面所有文字的题目,他不知这四字是和后面的"真诰运题象第一"直至"真诰翼真检第七"全是后面一行"右真诰一蕴"五字的目录表,误称:"翼真检第七,分二卷,为‘《真诰》叙录‘"。可见,所谓的大学者,也不过马马虎虎罢了(按,"叙录"之文,在《真诰》开篇首页,仅潦潦数语,是后来南宋的高似孙为茅山刊刻《真诰》时所作的补"叙",并非《真诰》之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协昌期第一》篇中的一段文字和陶弘景的注文:"汉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长丈六……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国有得道者,号曰佛……‘帝乃悟。即遣使者张骞……之大月氏国,采写佛经四十二章,秘兰台石室……佛像来中国,始自明帝时耳。"④这里公开谈到《四十二章经》,并没有怕"被人搜出娘家"之虑。再看陶弘景的注语:"此说粗与外书同,而长安中似久已有佛,裴君即是其事……今既欲说小方诸奉佛,故先宜叙此也……又恐今此说未必是真授,犹可杨君书旧语耳。但真经诰中自亟有论及佛事也。"此注语中陶弘景明白无误地指出"真经诰中自亟有论及佛事也",也算对后人做了交待。这里的"亟"(音"气"qì)字,是屡次、多次的意思,此句若译成白话就是:"但是在真诰经中,本身就屡次讲论到了佛经中的内容"。据此,我们没理由、也没必要怀疑陶弘景所注的"有此一异手写本"和"后人更写别续之耳"是"故设迷阵""来欺一世与后世的读者"。陶弘景不是《真诰》的原作者,只是编著者(只有《翼真检》为陶自撰),他不过也和胡适、朱熹及黄伯思(见"胡《考》"之"后记")一样,也只是发现《真诰》中有佛经内容之人。那么谁是"原偷"呢?此事当年陶弘景也未能具体指出,我们今天更不得而知。他之所以没有在发现的"论及佛事"部分之后直接注明哪条哪句属于"佛言",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一、《四十二章经》本身就有大部分内容也与道经中的某些内容相同和相似,在道经与佛经出现相同的内容时,不能断言地说哪段哪句只属于"佛事"而不属于道经。二、陶弘景作为编著者,对于原作者给予了"面子"上的尊重。
       
  关于《四十二章经》真伪的问题,梁启超、汤用彤、胡适、吕等许多学者都曾进行过研究并发表过论述⑤,目前尚存异议,异议在于到底是否存在"汉译本"问题的争论上。但基本上有两条已得到了公认:一、《四十二章经》并非原佛经中独立的经本,而是从其它"大部"⑥经卷中抄出的简单章句或"偈语"。二、今见各种版本并非最初"汉译"原本。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读者可自己参阅各学者的相关著作。其实,《四十二章经》中的许多内容跟中国古代道家著作里的某些内容本来就有相像之处,如《列子·天瑞》篇中有:孔子游太山,见荣启期……对曰:"天生万物惟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这与《四十二章经》中所言"去女为男难……六情完具难"和《法句经》中的"得生人道难,生寿亦难得"意思是相同的。至于情欲方面,虽然道经中不如佛经那样极端化,但也并非无有。如《老子》书中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此句江希张解释为:贪情欲之乐,就像吃大酒席,就像听好音乐。我独泊然,并无情欲的萌芽。(见《道德经白话解说》)《庄子·盗跖》篇中更对人之名利权势欲做了鞭挞:孔子不听……往见盗跖……孔子曰:"丘闻之……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臣请……尊将军为诸侯……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盗跖大怒曰:"丘来前……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丘之所言,皆吾所弃也!"这段文字与《四十二章经》"佛言吾视诸侯之位如过客"可谓如出一辙。《庄子·让王》中还有:大王父居……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因杖策而去……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 此文又与《四十二章经》中"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素之好如弊帛"文辞相像了。
       
  以上分析,仅为本人管窥之见,不一定完全正确。本人相信有汉译《四十二章经》,也承认《真诰》中引用了它的某些内容,而这些引用的内容中,又多与早期道经中的内容存在着相同之处,所以在这种难于下断言的情况下,陶弘景才没有直接注明某句某段"论及佛事",而只能如实注明"有此一异手写本"或"后人更写别续"等注语了,待下文又出现直言"佛事"时,即给予了集中性的指出---"真经诰中自亟有论及佛事"。这也说明陶弘景作为一名编著者,对于原作者来说是表示尊重的。
       
  不过,不管《四十二章经》的原本如何,在其初传入中国时,因为中国人不能直接读懂和理解梵文,所以不得不引用道家或其它中国书中的内容来加以解释(如《弘明集》中的各篇里都有以道经来解说佛经之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朱熹说:"释氏书其初来只有《四十二章经》,所言甚鄙俚……大抵多是剽窃《老子》、《列子》意思,变换推衍以文其说"(《朱子语类·释氏》),和"《真诰》卷末有……却是窃《四十二章经》之意为之"(同前)此类说法所用的"剽窃"与"窃"字,和"胡《考》中所用的"偷"字,皆未免过份,不能相容了。其实,朱熹自己也是窃取了道教陈抟老祖的学术理论,创立所谓的"理学"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争之事实。
       
  总之,在中国古代的儒、道、释三教之间,本来就是互用互补的,共同创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格局。胡适因发现《真诰》中有所谓的"窃案"成份,就株连九族地说"整部《道藏》本来就是完全贼赃",这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先生,未免太言重了。且莫说"整部《道藏》"不是贼赃,就只这部《真诰》,光正文就有二三十万字,除去那所谓"窃案"中的一千几百字,对于洋洋洒洒几十万言而言,简直是微不足道的。难道这么多文字,胡适都能统统在道经之外给予"搜出娘家"!显然胡适是带着敌视道教的成见而说此话的。陶弘景因编著《真诰》而引火烧身,他是冤枉的,是清白、无辜的。
       
  注:① 佛教传说,胡适《椤伽宗考》中曾讲到。② 即出自谁的材料就在文后注明谁书,不能确定的就注明"更手"或"异手书"等等。
       
  ③ 此是胡适骂陶弘景之语,现以之反唇相讥。
       
  ④ 此段文字是据《牟子理惑论》而写的,因为下文中讲到"小方诸"信奉佛道,所以才依"牟子"之言先讲讲"佛像来中国"的经过。
       
  ⑤ 此是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