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孟安排及青溪山道教
作者:刘嗣传

《中国道教》 2002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唐代道教义理的代表作《道教义枢》是孟安排根据隋代巨著《玄门大论》而精炼简编的一部理论的专著。其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是唐武则天时期荆州———青溪山一带的道士,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道教理论家和修炼者。因其生平事迹不见史传,我们仅从现存的少许资料中,就他与青溪山道教浅作探讨。
       

       
  一、孟安排生平略考
       
  《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道教义枢》十卷,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①,这是出现孟安排名与书的第一处;唐代诗人陈子昂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中有“道士孟安排者,玄禀真骨,记上阶黄裳羽袂②……”这是《道家金石略》中收录的唐碑石资料,为出现孟安排之二处;唐末著名道士、学者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之序言中有“梁道士孟安排,号大孟,作经义二卷”③。这是目前所发现有关孟安排及其书的仅有史料,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的考察,基本断定,此三处说本指一人,而几处均缺少他的生卒及相关事迹,而且杜光庭的序言中的说法有误。当代学者已经纠正了陈国符先生仅依据杜光庭的说法:杜、陈认为《道教义枢》作者为南朝孟景翼,而非武则天时代的青溪道士孟安排。但是当代学者们从《道教义枢》序言中已经援引《隋书·经籍志》的文字,还有隋唐道经《海空经》和《本际经》的文字在《道教义枢》中出现,都有力地证明《道教义枢》是唐代孟安排的编集。笔者受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卢国龙、王卡等研究员,他们都曾对此作过深入的考证,卢国龙先生在《中国重玄学》中还对孟安排的学术思想来源和青溪山地区自晋代至唐代的道教发展概况作了考证。王卡先生为我们授课时多次提到:“梁道士孟安排”,系指荆州青溪一带,在隋唐之际,梁、陈之战前后,梁朝所属青溪山等地仍有很长一段时间称梁,故有“梁道士”之说,而非梁朝时间的概念。再者杜光庭离孟安排已是两百年左右之后,离孟景翼更是四百年间,所以没有分清楚大、小孟,而且晚唐时,已有“后梁”复现之称,也许杜光庭正是作地名而称之。再者,十卷本《道教义枢》,被他称为“作经义二卷”,杜所看到收录的两卷是否为现在的十卷《义枢》,还很难肯定,因此,不能把杜光庭的序言之录看成准实之说。特别是《道家金石略》的编纂者陈垣先生,在发现《湖北金石志》中,陈子昂撰的《荆州大崇福观记碑》④中有关孟安排的记叙,从此碑文中出现的孟安排已经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道士。因为他敢进言长史或皇上,以武则天其父曾在荆州崇福观居过七月为由,而要求皇上和地方官批准建造大崇福观,以观立碑纪念。这件事和立碑时间在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以孟安排的资历和影响,他从长沙回到荆州后,再一次要求长史(荆州地方首老长官)建观立碑,而且可能是陈述武则天其父之功绩,建立这个武则天之父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之纪念庙堂是很有意义等理由,再三申请,最后获准而修成富丽堂皇的宫观庙宇。这由当时闻名遐迩的大诗人陈子昂作碑文,写得事迹清楚,因果有致,且文辞雅丽,虚实相衬,文采飞扬。关键是对我们考察孟安排有利的是:这个在唐代道法兴隆的文化中心荆州———青溪山,已是道气弥漫,李白曾在此遇到司马承祯,这个已去世七十年的武士在女儿作皇帝后封号立名,追谥忠孝,曾授“太祖孝明高皇帝”之誉,并立庙以祭,甚至位列神灵,也可算风光至极,而孟安排在这环境中,已有自己接近庄子而比庄子又进步的思想和思考———借假修真,借观弘道。“安排乃喟然叹曰,道恶乎在?名恶乎在?茅茨文轩,未始离也,朱宫玄圃,未始乖也,损之而又损之,思乎思,无为而无不为,知乎知,则我何拘于常见哉!而不谓熙帝庸也,遂经玄都,爰伐琴瑟,作为仙观之宫。”⑤陈子昂所转述的这段描写,所表现孟安排思想正是他从他隐修和授业之青溪山来荆州的行动指南。
       
  从碑记的时间上我们肯定孟安排在公元700年左右,正弘道活动在荆州。他的《道教义枢》何时写成,我们很难知晓,但《隋书·经籍志》却是公元656年由长孙无忌等人写成进献给皇帝,那么也就是说,孟安排写《道教义枢》序言可能在700年左右时间。如果说在656年前后,孟安排能看到《隋书·经籍志》,那么他当时完成《道教义枢》,应该是成熟的年龄(30—40岁间),(哲学义理学的学问成熟不应在20岁左右),由此,可推断他在大崇福观应该是70—80岁的人了。又根据卢国龙先生的考证,道教义理之学在青溪山———荆州一带很有渊源,重玄风起,南朝及隋唐一直是此地显学,而孟安排在《义枢》中引经诸多,证明他广涉经典,博览群书,那么学问与年龄在这样的人身上应该是成正比。也就是说,他这部书的编纂应该至少在30~40岁左右,由此我们只要证明孟安排是在什么时候,看到《隋书·经籍志》这个关键性文献,到底是著作者当初献给皇帝之时,还是《隋书》作为史志编纂完成大量正式流行之时。(即使单行本的书籍至早也是在656年之后)那么我们所能肯定的只是孟安排生活在七世纪初至八世纪之间。
       

       
  二、青溪山及其道教道士
       
  孟安排号称“青溪道士”,即在青溪一带修道隐居的道士,青溪指古荆州临沮县之青溪山(临沮县即指现在远安县),据唐李善注引梁朝庾仲雍《荆州记》曰:“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郭景纯(郭璞字景纯)尝作临沮县,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
       
  ”⑥东晋文人郭璞作临沮长时,写下了“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⑦的游仙诗。而这临沮即沮水流经之畔,在沮水流经临沮(县)即远安县,即有青溪山水,青溪古名由此而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已有考证:沮水南经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岳,恒有落势。风泉传呼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德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
       
  ⑧由此可见,青溪山系沮水支流,源出临沮县西之滥泉,夹岸青山,林壑优美,东晋南朝道士常来此山泉之侧结庐立馆,成为一道教胜地。沮水自西北荆山向东南流经今当阳、远安和古临沮。至当阳东南会合远安境内漳水,再向东南流至江陵(荆州治城)汇入长江。临沮县置于汉代,废于隋。临沮故城在今湖北省远安县。《远安县志》卷六有:远安在夷陵之东北,可二百里有奇,古临沮地也。沮水出县西,内漳水。又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源也。……其源于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县西南有青溪山,一名“云梦山”,宋法琳大师居山洞诵经……其山之阴为鬼谷洞,春秋时鬼谷子游此。……李白云:“余闻荆州窟,近清溪诸山洞……又西十里有鸣凤山,峰峦采丽。”⑨魏晋以来历代多有道士来此青溪水侧结庐立馆,唐代更是成为道教胜地。唐道士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引《道学传》:“许明业,扶风赤岗人也,少年出家,长斋蔬食。梁太清中,为州刺史南平王请出城北神王馆供养。借乱,因入武昌青溪山立馆,远近崇仰之也。”瑏瑠卢国龙先生考证:这段道士许明业在梁元帝时代的历史,是很在因缘的,许明业因道德威望而“远近崇仰之”,致使青溪山道教再度兴盛,青溪山道馆与江陵、荆州相距不远,交通信息往来频繁,当时荆州江陵道教义理之学传入青溪山势所必然,再者,沙门法琳早年从道,曾于隋开皇末(600)“隐于青溪山之鬼谷洞”11,并撰《青溪山记》一卷。法琳居青溪山所接触的道教义理,多据南朝重玄一派道士之说,因此文化传承,青溪山成为荆州道教的学术中心,而以道教玄学义理之主流,加上青溪山道、释两栖,诸如法琳所言藏矜,顾欢、孟知周之说;《道学传》作者马枢以及所记许明业之事,皆得影响孟安排和他所依为准式的《玄门大义》。孟安排隐修青溪山集众经之要,把支道林、钟会、宋文明、褚糅、孟景翼等诸说的对照,把这些支零破碎、互有偏执的有针对的观点进行疏理比较,然后囊括主要,尽量全面地阐述教理教义,依《玄门大义》而分项立意,作为道教的理论纲要,让《道教义枢》横空出世。
       
  我们也可以看出,荆州青溪山的道教,已是犹如长安之终南山、金陵之茅山、洛阳之嵩山,都与古代政治、文化中心的京城相临近,形成一明一隐若即若离的格局,正如卢国龙教授所言:“青溪山及荆州在汉末即是学术中心地之一的缘故,晋朝已有道风可追、有仙踪可寻,又以萧梁政治中心由金陵迁转江陵的缘故,得传金陵一带兴起的道教重玄学风。”12孟安排的《道教义枢》就是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为硕果仅存的青溪山道教代表作。我们再略看梁元帝对青溪山道馆的尊重,便可略见一斑,《青溪山馆碑》云:青溪山者,荆南之中岳也。隐隐于霄,亭亭无际。云盖三层,如在帝台之侧;桂林八树,非异景山之傍。轻霞亘起,影落照于阳溪;清风远至,响猿鸣于巫峡。西临百丈之穴,南带千仞之水,洪源湛澹,长波萦复。……咸秩无父,所以名山致祭。13
       

       
  三、青溪山与鸣凤山道教
       
  青溪山与鸣凤山一脉相承,鸣凤山实为青溪山一个山峰。唐末青溪山道教渐衰,而接近县城的鸣凤之峰接传香火,承宋代真武崇拜之风,遂传道脉,重扬道场,延绵至今。从远安县志资料来考察青溪山和鸣凤山道教,这个距远安县今县城西七点五公里处的鸣凤山,方圆近五平方公里,正是古青溪山所属之地,据田野发现梁武帝时的文物,系当时青溪山的道馆建筑废墟或遗迹。加上传说在梁武帝年间,有一金凤从天宫飞来,落在山巅,环视群山,只见山势突兀,峰峦秀丽,青松翠柏,山花竞艳,更有潺潺流水从山脚下蜿蜒流出,犹如玉带彩蝶,如此仙境。顿时放开金喉玉嗓,长鸣不断,“鸣凤山”之名由此传开。到宋代宝元———皇佑年间,修史志而定名鸣凤山载入史册,并有“甲诸山山麓”之美誉,衍名至今。
       
  唐末青溪山道馆建筑毁圮,宋初开始在更名为鸣凤山重建道观,宋代荆州,更因真武崇拜兴起道场,随着历代的修缮扩建,规模逐渐盛大,特别是明清以来,受均州武当山大兴的影响,建筑格局模仿武当山金顶———三天门———二天门———头天门等建筑群体。形成共达五千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现存的建筑为清代,主体建筑为依山而建的五层楼阁,面积达二千平方米。祖师殿、元鹤楼、长春楼、南雀宫、文昌宫等建筑,分别顺着山谷、朝着山顶的各处山崖和峰头处巍峨屹立,山上的明月阁、清风亭、赵公台、和合石、聚仙桥、观音诵、莲花池、翻水池、打鼓洞、南岩宫、太阳宫、凤鸣楼,以及唐人题刻“鸾凤常鸣”等风景名胜,都是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青溪遗迹。
       
  当代鸣凤山道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恢复,在原保留清代咸丰年间建筑的基础上,又大兴土木,新建和维修大批殿堂,基本上使上述景点得以古貌复原,清代传承的武当派法脉在此延传,新一辈的武当弟子姚岳林、崔吉才等道长相继为鸣凤山的道教工作作出了一定成绩,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鸣凤山道教正日益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
       
  1 卢国龙著《中国重玄学》,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2 王宗昱著《道教义枢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3 王卡《青溪小识》载《中国道教》1991年第1期。
       
  4 《远安县志》。
       
  注释:
       
  ① 明《正统道藏》
       
  ②《道教金石略》91页《荆州大崇福观记碑》),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同
       
  ④⑤⑥。
       
  ③明《正统道藏》第十三册第10187页。日本中文出版社重编影印本。
       
  ⑦⑨《隋书·经籍志》。
       
  ⑧《文苑英华》卷822。⑩《远安县志》卷六。
       
  1112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五章第三节327—329页。
       
  13《艺文类聚》卷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