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春秋]道教名山宫观中的琴人
作者:朱江书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统
       

       
  崂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早在唐代,就有道士琴人活动的踪迹。
       
  唐代道士任新庭(生卒年不详),山东济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善鼓琴。曾做过一个七品小官,但后来觉得仕途险恶而弃官返乡,抱琴携书,到崂山白云洞出家。在该山他潜心修道三十多年,弹琴、编曲、诵经、炼气。据传,他曾创作有《秋山行旅》和《鹊华春山》等琴曲,在宋、元、明、清曾一度流行。
       
  五代道士李守中(生卒年不详),也是崂山上的一位琴人。他琴技出众,深得天下名道的推崇。相传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他在崂山太清宫曾接受来自蜀地的道士刘若拙的拜访,二人谈琴论武,十分默契。他曾作有《晋济三界》等琴曲。
       
  到了宋代,崂山出现了道士琴人乔绪然(生卒年不详),他曾任长广郡侍管,后因讼事遭株连而弃官入道。从小就学习鼓琴和诗文,出家崂山太平兴国院(后更名太平宫)后,他更是潜心弹琴,不问政事。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曾游崂山,专程拜访了乔绪然,并将其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古琴曲《归去来辞》赠予乔。
       
  经过唐、宋两代,至明清时期,崂山道士的古琴活动又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较多的道士琴人。
       
  崂山道士琴人毕玄云(?--1573),他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与朝中文化学士、即墨文豪蓝田在崂山太和观创办"即墨书院"。来院求学的有各地文生、本地百姓以及来自附近各宫观的道童一百多人。毕道士在书院任主教,向弟子们传授四书五经和琴法,为道教培养了许多古琴人才。他在七十多岁时,还接受太清宫道士刘真湖的求教,又曾创作有《清溪鸣琴》、《秋山》等琴曲。
       
  蒋清山(生卒年不详),河南祥符人。因不满清朝统治,于清顺治初年弃官后到崂山百福庵隐居修道。他也善弹琴,曾与蒲松龄等文人有交往。
       
  明末清初的道士褚守恃(生卒年不详),字振云。他在崂山太清宫当了五十多年的道长。对古琴艺术有很深的研究,以精湛的技艺在崂山太清宫中享有声誉,先后教有温高恒、叶泰恩等高徒,并创作有琴曲《观海》和《月下修竹》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他出重资修建遇真庵,并派叶泰恩任该庙道长。叶泰恩(生卒年不详)后来成为崂山有名的琴家。他继承了褚守恃的精髓并发扬光大,先后创作了《离恨天》、《三涂五苦颂》、《紫微送仙曲》等琴曲,还教有许多琴道弟子,如道士姜茂阿、于惟新、薛一了等。
       
  嘉庆年间,崂山各庙中,出现了一些用鼓琴来修炼内功的道士,薛一了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常常独自坐在崂山太清宫东南海边的石崖上弹琴、吟诗,以此达到修炼的目的。相传,他弹琴时常引来游人和求访者聆听,并有不少老百姓也跟着效仿来修炼。薛一了在太清宫弹琴达五十多年,一生教有四十多位弟子,为崂山古琴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薛一了众多的古琴弟子中,要数韩谦让的成就最大。
       
  韩谦让(生卒年不详),在崂山太清宫当了三十多年的道长。由于得到了薛一了的真传而技艺精湛,故求学者甚多,被琴友和弟子们誉为"道洽琴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东巡抚、翰林杨士骧曾专程到崂山邀请韩道长一同到华严寺切磋琴艺,听了他的弹奏,杨赋诗赞道:"我揖太清宫,道士善弹琴。访得韩道长,琴床眠龙吟。为我一再弹,领略太古心。右手弹古调,左手合正音。泛音击清磬,实音捣寒砧。声声入淡远,余音绕杜林。指点断文古,传留到如今。不求悦俗耳,但求养自心。"①韩谦让教有很多古琴弟子,其中的高徒有太清宫的道士庄紫阳,后来庄紫阳又教出了太清宫的王茂全,上清宫的佟太宗,明霞洞的王勉臣,明道观的朱士鸿,寿阳宫的王宣财,聚仙宫的林王德等六位优秀的古琴人才,他们七人被当时崂山地区的民众称为"七弦子",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
       
  继韩谦让之后,清代末年还出现过一位叫李昱庆的道士琴人。李昱庆(生卒年不详)于宣统年间住在崂山白云洞修道,他有高超的技艺,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尽心竭力。在白云洞期间,曾把建于峭壁之上的迎客室重新装修,辟为道士们的练琴场所,并在室外挂了一幅写有"琴功房"的匾额。弟子阎全德是其古琴传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崂山的宫观文物遭毁,道士被杀戮,古琴艺术从此绝响。
       

       
  2、青城山的道教琴人
       

       
  被道教称为第五洞天的青城山,早在宋代就有了关于道士鼓琴的记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四川做官时曾屡上此山,写有三十二首咏青城的诗作,在其《怀旧》一诗中,记述了当时山上道士弹琴的情景:"青城之西溪谷深,道翁巢居独鼓琴。一杯松NFDB8留我宿,夜半虎啸风生林。"从此诗可以看出,宋代青城山就有了道士弹琴的传统。后至清代,青城山上仍有道士琴人的活动。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集川派古琴艺术之大成的著名道士琴家张孔山。张孔山(生卒年不详),法名合修,号半髯子。自幼学琴于冯彤云先生,得冯的真传,加上勤学苦练,他的琴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咸丰年间(1851-1861),他在青城山中皇观做道士,并传授琴艺。此外,他常常在外云游,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都曾有过交往,相互谈乐论琴,光绪元年(1875年),他作为清客协助唐彝铭将多年搜集的数百首琴曲谱集细加核订,挑出了145首编为《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子叶介福资助刊行。《天闻阁琴谱》是明清以来收入琴曲最多的谱集,除收录琴曲外,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学说。光绪三十年(1904)以后,张孔山云游至湖北武昌以教琴为生,一时间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夜雨》、《孔子读易》、《醉渔唱晚》、《鸥鹭忘机》、《普庵咒》等是他最擅长演奏的曲目,而其中以他独创的"七十二滚拂"《流水》最具代表性。此曲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的首选谱本,而且还于1977年做成金唱片随美国旅行者一号飞船发射入茫茫太空,在那里去寻找宇宙"知音"。在他教过的俗家弟子中,有两位是得其真传者,一个是叶介福,另一位是顾玉成。叶介福后来将琴艺传授给女儿叶婉贞,叶婉贞又传给得意门生廖文甫,廖又传给了外孙喻绍泽,喻绍泽先生在总结前人弹琴经验的基础上将川派古琴艺术不断发扬光大,使它在国内乃至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今,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琴家曾成伟副教授是喻绍泽先生的外孙,张孔山的第六代传人。顾玉成则将琴艺传给其子顾隽,顾隽又传给儿子顾梅羹。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顾梅羹先生也是川派著名琴家。
       
  继张孔山之后,青城山的道士琴人有记载的还有张伯龙、杨厚庵和龚仰之。张伯龙和杨厚庵都是天师洞的道士。张伯龙跟四川华阳人苏天培学琴。苏天培是川中曾与张孔山有过交往的琴人钱绶詹的弟子。当时张孔山已于多年前云游在外,并已去世,但是有许多慕名者来山中求访,他们见不到张孔山,往往向张伯龙求教。杨厚庵也是张伯龙的学生,他还跟灌县道士杨紫东学过琴。龚仰之是青城山长生宫的道士,他亦以古琴知名。在长生宫遗址今存有清人黄云鹄诗碑一座,题目为《光绪六年谷雨长生观晓起听仰之道人弹琴》,诗中载有当时龚道士弹琴的事。诗云:"山深晓宜睡,入帘花气香。起来面层嶂,万汇熙朝阳。道士弹高山,使我百虑忘。范贤傥可即,千秋共徜徉。"②
       

       
  注:
       
  ①引自《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901页。
       
  ②见《青城山志》,王纯五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