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道教“七真”刘、谭、孙传道洛阳考
作者:赵荣向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道教全真派开山祖师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前赴山东传道,两年中间,在数千信众中,度出了出类拔萃的七位弟子:邱长春、刘长生、谭长真、马丹阳、郝太古、王玉阳和孙不二。其中刘、谭、孙在洛阳传道,并各开一派,独树一帜,流传后世。今将三人传道事迹考述于后。
       

       
  刘长生
       
  刘长生,法号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莱州(今掖县)武官庄人。世代官宦大家。生于金熙宗皇统七年(公元1147年)七月十二日。自幼丧父,谨事孀母,以孝名闻于乡里。青年时,誓不婚娶,并憎恶荣华富贵,夙愿修道。因母在,不敢违,清静固守。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其母去世。九月,听说王重阳携邱处机、谭处端、马丹阳一行,来掖城传道,他急忙赶到迎拜。王重阳受拜后,见刘长生神采超群,感叹道:"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当即赠诗一首说:"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列仙曹。鸣榔相唤知予意,濯出洪波万丈高。"
       
  刘长生聆听再拜,并说:"愿从师学道。"王重阳随即给他取了道名、道字、道号,便收归为门下弟子。刘时年二十三岁。
       
  从此,刘长生伴随王重阳左右,得受道要。这就是王重阳两年前的五月在洛阳上清宫题诗中所说的"邱谭王风捉马刘"。至此,"邱、谭、马、刘"均已被王害风完全捉到。刘长生是"全真七子"最后一位被王重阳收为弟子的。
       
  王重阳的七位弟子,时人称为七朵莲花,后人称为"七真"。
       
  两年后,王重阳率邱、刘、谭、马四弟子返回关中宣教。大定九年十月,从山东启程,入冬,到达南京(今开封),不幸,王重阳在大定十年正月初四日,在南京去世。丧事办完后,刘长生随马丹阳、邱长春、谭长真一起入关刘蒋村,为重阳修葬所。
       
  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春,刘长生随马、邱、谭三师友出关到南京,将师父灵柩移居刘蒋村,后又同三师友守墓。
       
  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刘长生与三友守墓期满,四人在户县秦渡镇武庙,月夜共坐,各言其志。丹阳斗贫,长真斗是,长生斗志,长春斗闲。次日晨,各奔前程,丹阳仍居刘蒋村,长春西入向溪,长生居洛阳土地庙,长真居洛阳朝元宫。
       
  土地庙在洛阳城北关大道东,为唐东都外廓城徽安门外官修的一座后土庙,历经五代、北宋、到金代俗称土地庙。有三重院落,殿宇建筑相当规整,为当时洛阳城北一座较大的庙观,时有道士住持,逢年遇节,信仰群众来朝拜进香的很多。
       
  刘长生居住洛阳土地庙后,为了能在市井更好地修真养性,便毁形忘身,水浸而不顾,史载他"炼形于尘埃混合之中,养素于市廛杂沓之NFDA3。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挠其精。心灰为之益寒,形木为之不春。人馈则食,不馈则殊无愠容。人问则对之以手,不问则终日纯纯。"(《金莲正宗记》)如此营营数年,功力圆满,天光发明。
       
  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秋,刘长生又迁居于洛阳城东北二里、NFDA2水西滨的云溪洞。
       
  云溪洞,又名云溪观,为北宋初年所建的一座道观,坐西向东,紧滨NFDA2溪西岸的高崖下,凿崖为洞,排列数孔,每孔深广数丈,均为青砖箍成,主洞塑有老君像,侧洞为道士居住,因其处幽静旷远,古柏葱翠,云烟缭绕于洞前溪上,故名云溪洞。在洞外又构筑殿宇三重坐北面南,主大殿为三清殿,故又名云溪观。北宋易学家、共城(今河南辉县)人邵雍刚徙洛阳后,无处栖身,曾暂住云溪洞,洛阳人誉为"邵康节读书处"。
       
  刘长生迁居云溪观后,天长日久,因其功法特殊,招来了不少后学弟子。有一天,弟子们愿为其再凿洞室,以广其居。于是,便合力凿穿崖垠,正在大家匆忙开挖之时,忽然"咕咚"一声,挖开了一个黑洞,大家惊叫不已,刘长生闻声赶来一看,认定是一口古井,大家都朝洞口向下看去,只见寒泉冷冷,微光闪闪,众人见此,无不惊骇其异。刘长生笑着对大家说:"离此不远数尺处,还有二井,乃我宿生修炼之所经营也。"众弟子听后,继续开凿,果然接连又开凿出了二井来,接着,众弟子便将三个井口用砖石砌成,又作了栏杆围护,洛阳人一时盛传开来,此后,来参观者经年络绎不绝,时人便将云溪洞又唤作"三井洞。"
       
  刘长生在洛阳云溪洞修炼多年,传道宣经,弟子云集,据说他修炼之后得到的效验,能够在肚腹上烤饼,大腿上面可使冷水变成沸水,这证明其真阳充足,火候已纯。
       
  有一年,有人诬告刘长生杀人,洛阳县令下令逮捕了刘长生,关押狱中。百日后,杀人者自首,洛阳令又下令释放了他,而刘长生从无表现出怨恨之色。
       
  刘长生在云溪洞除了用功法教授弟子之外,更在道教经典上下了大功夫,他对《道德经》、《阴符经》、《黄庭经》作了深入的研究,不断向弟子们讲授,后来将讲稿整理成册,传抄后世。这就是刘长生著名的《道德注》、《阴符演》、《黄庭述》道经三部曲。他还有很多真知卓见,并有不少诗词歌赋,均收集在他的其它著作中。刘长生禀承他的老师王重阳开创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旨意,又加上自己独特的宣教思想,遂开创全真道随山派,此后,便绵绵不绝,流传后世。
       
  刘长生在洛阳的修炼,名闻于世。金承安二年(公元1179年),章宗皇帝闻其高道懿行,便下诏召见刘长生,问以道要,刘长生回答说:"先生,广成子之言乎?"于是,朝廷安排刘长生住在天长观。第二年三月,刘长生得旨还山,皇帝赏赐很多贵重之物,刘长生固辞不受。
       
  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秋,刘长生离开洛阳,东归莱州故里武官庄。第二年,就其故居建修真庵,手植桧柏,苍翠成行,俨然一修真佳处。皇帝得知后,特敕刘长生故居庵额曰"灵虚观"。
       
  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刘长生与邱长春等人,由宁海昆嵛山游历崂山。刘长生后留太清宫,讲授经典,弟子归宗者很多。
       
  金章宗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正月,东京留守列昭毅、定海军节度使列师鲁来礼师问道。刘长生说:"公等皆当代名臣,深荷顾遇,吾将逝矣,不足为公等友。"又示颂语曰:"正到峥嵘处,争如拂袖归。我今须断踵,回道返希夷。"二公看后,悲怆不已。
       
  二月六日,命徒鸣鼓集众,告诉自己的去期,对弟子们说:"各善护持,毋生懈怠。"于是,就枕肱而逝,享年五十六岁。
       
  后来,洛阳云溪观曾奉旨改名为"长生万寿宫"。
       
  刘长生一生著作颇丰,有《仙乐集》、《盘阳集》、《同尘集》、《安闲集》、《修真集》及《道德注》、《阴符演》、《黄庭述》传于世。
       
  元世祖封赠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
       
  元武宗加封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谭长真
       
  谭长真,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原名玉,字伯玉,河南洛阳人,后徙居宁海州。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幼小时,曾不慎落入井中,坐在水面上,不惊不哭;后来,遇到火也不害怕,邻里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孩子。
       
  谭长真十五岁那年,学业已有所成就,曾作《蒲葡篇》一文,流传乡里,脍炙人口。为人慷慨,以孝义名重当时。平时喜饮酒,有一次,因醉卧途中,遇雪感受风NFDA4之疾,致使手足不灵,请名医针治,服药很多,均不见效,居家怏怏不乐。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冬,谭长真听说终南山来了一位高道王重阳,住在马丹阳家全真庵,有异能,可祛病,便扶着拐杖离家弃妻,前赴全真庵,请求治疗风疾。
       
  王重阳于七月十八日在遇仙亭被马丹阳邀请到家,后在马家另宅建全真庵以便传道。王重阳于这年十月初一日锁庵百日,不接待一个外人,仅五日一餐。马丹阳为了考验王重阳的真本领,便用墙把庵围了起来。当时天寒,风雪四入,而庵内砚水却不结冰。
       
  就在王重阳锁居百日将结束之时,谭长真来到了。
       
  这一天寒风料峭,冷气刺骨,谭长真拄着拐杖蹒跚而来,再三轻轻叩头,王重阳就是不开门,谭长真硬是等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寒气冷透骨髓,路断人稀,依然颤抖着站在庵门外,轻轻地叩敲庵门。王重阳深感意外,这难道是第二个"程门立雪?"竟有如此心诚之人!王重阳想着想着,庵门忽然自开,谭长真随着一阵冷风进入庵内,王重阳起身招呼让谭长真坐下,心中十分高兴,也是天缘自然,随即召谭长真同衾而寝,谈话亲密,胜于知交。顷刻间,谭长真汗流被体,如卧甑中,手足顿感舒畅好多。
       
  次日早晨起床后,王重阳将自己的洗脸水让谭长真来洗。谭长真一洗,宿疾顿除,四体轻健,奔走如飞,方知重阳为异人。于是即拜重阳为师,重阳遂授予四字秘诀,又赠以词,有"达真谭玉"之语,取了法名和字号。后又赠诗一首说:"超出阴阳造化关,一心向道莫回还,清静本是真仙路,只要安居养内颜。"从此以后,谭长真就守侍重阳左右,道法丹诀,潜心研学。
       
  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十月,谭长真同马丹阳、邱长春、刘长生三位师兄弟一起护送师父王重阳西去关中传道。途中住于南京(今开封)。
       
  第二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阳无病而终,享年五十八岁。新收弟子孟宗献负责料理一切丧事,将重阳遗体葬于孟氏园圃中。四位师兄弟便启程前赴终南山下刘蒋村,筹划移葬事宜,并在终南传道。三年过去,四弟子又同赴南京,将师父灵骨移葬于刘蒋村,马丹阳将重阳庵取名为"祖庭"。
       
  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谭、马、刘、邱四人守墓结束后,谭长真与刘长生一同到了洛阳,各住一庙,修炼传道。谭长真到洛水南岸的朝元宫住了下来。
       
  朝元宫,唐名通玄观,位于东都洛阳敦化坊,在洛水南岸外廓城。北宋太宗时,敕改名集真观,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敕改名万岁朝元宫,简称朝元宫,金代以后改称栖霞宫,为洛南著名道观。宋太宗时,游方道士朗然子住持此观。朗然子,姓刘名希岳字望嵩,道号朗然子,又号了然子,福建章水人,为一代通儒,入举不仕后弃儒入道,云游天下,曾住灵都老子观,宋太宗端拱年间(公元988-989年),寓居洛阳通玄观,修炼十多年,丹成得道,为启迪世人,于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冬,作《悟真诗》三十首传与弟子。徽宗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住观道士张道言、周抱真将朗然子《悟真诗》刻石立于观内,当时有拓片流传于世。后值兵火,碑石遭毁。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正月五日,住观道士赵德微、张道冲寻得原拓本,由葆光道人王灿书于石重刻,立于观内。
       
  谭长真到朝元宫时,重刻碑石已立了十八年,碑刻诗作已过去一百七十九年。两百年来,朝元宫出了不少高道名人,偌大的一座道教宫观,虽仍庄严屹立于洛河南岸,但已远非昔比,因处于洛阳城较远的南郊,闲人罕至。谭长真目睹现状感慨异常,便提笔写了一首《题洛阳朝元宫》的诗:
       
  宫门寂寂锁祥烟,古迹灵踪尚俨然。
       
  云罩连枝烹药鼎,霞生灵井溉丹泉。
       
  日魂炼就华胥国,月魄收将不夜天。
       
  紫诏师真归去后,未知孰继大罗天。
       
  谭长真在朝元宫修炼多日,有暇游览了河洛圣迹仙踪,他曾在福昌县(今宜阳)之东古韩国旧城(今名韩城)遗址处,选择了一处环境清幽的地方,建造一座草庵隐居修炼,并传弟子王志明等数人。
       
  谭长真回到洛阳后,王志明等人将谭长真修炼处,稍加土木,已成规模,因其师之名,号"长真庵",居此达数十年之久,传谭长真之学,一直到八十多岁,神态未衰,目光炯炯,人们都说他得长真之法。
       
  谭长真在洛阳朝元宫修炼时,仍不断磨炼性志,过着行乞的生活。有一次,他经过一处寺院,曾向祥师乞残食,祥师大怒,以拳击他,一下打断了前面的两个门牙,谭长真和血咽入肚中。而围观者,愤愤不平,要为谭长真争口气,谭长真却笑着向那人施一礼,让他不要多事,他自己毫不动心,一时,名满京洛。
       
  谭长真后来离开洛阳,出游他方。他先渡河北上,住获嘉县府君庙之新庵。有一天,谭长真锁庵往卫州去了。到了晚上,庙官温六见庵中有火光,就赶快去察看究竟,温六隔窗窥见谭长真拥火而坐,随即又派人到卫州去见谭长真,而谭长真却在卫州城北关的一家旅馆中休息,尚未起身。谭长真起床后和来人一同赶回新庵,火烬尚未灭。获嘉人对此传为神奇。
       
  谭长真后来游到NFDA5州白家滩,见一农夫患病,好几个月了,医治无效,有一天晚上,农夫梦见一位道士,给他一包红粉药,让他服下,醒来后,病便好了。第二天,农夫见到了谭长真,惊呼道:"这就是在梦中赐药的那位师父呵!"说罢就跪地叩头谢恩,谭长真头也不回地走了。
       
  谭长真后游化到高唐县,在县城大街上一家茶馆里,品茶评味,与馆主吴六书写了两个大字"龟蛇",并且说:"你把它放在墙壁间,可镇大灾。谁知,这年年末,县城失火,只有茶馆幸免于难。
       
  谭长真后来西游同州,曾居西里庵,不久,即迁住华阴纯阳洞,在洞壁题诗一首以示众徒:
       
  六处灭尽无明火,十年修成换骨丹。
       
  湛湛虚堂无挂碍,已知跳出死生关。
       
  谭长真在关内行化度徒之后,又风尘仆仆东归洛阳,于朝元宫东得空隙之地数亩,筑庵居住。远近闻名者,都来拜见,询经问道,谭长真将所获重阳真传以及自己的修炼真诀,著成了一部《水云集》,在教徒和信士中流传。
       
  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四月初一日,谭长真于洛阳朝元宫书写了一阕《南乡子》的词:
       
  交泰一声雷,迸出灵光万道辉。
       
  龙遇迅雷重脱壳,幽微,
       
  射出金光透顶飞。
       

       
  一性赴瑶池,得出丹阳相从随。
       
  显出长真真妙理,无为,
       
  涌出阳神独自归。
       
  谭长真写毕即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二岁。其住室异香,经数日不散。弟子们将师营葬于朝元宫附近隙地。
       
  谭长真在洛阳创全真南无派,有百字谱系传世。元世祖封赠谭长真为"长真云水蕴德真人"。元武宗加封谭长真为"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孙不二
       
  孙不二,号清静散人,原名渊贞,又叫富春姑,宁海州富户孙忠翊之幼女。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正月初五。据说,其母梦见六鹤在大庭中飞舞,有一只鹤飞入其母怀中,醒来怀孕,十月后生此幼女。
       
  小渊贞天生聪慧,严守礼法,并自幼受学五经、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为孙家一代女才子。
       
  孙渊贞长大后,其父母为她选配给宁海另一富户子马丹阳(字宜甫)为妻。孙、马结婚后,郎才女貌,妇随夫唱,一时倾动宁海。后来生了三子,依次取名为庭珍、庭瑞、庭NFDA6。家好大富,日子美满和睦幸福。
       
  谁知孙渊贞四十九岁这一年,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七月十八日这天,马宜甫与朋友在范明叔之"怡老亭"会饮,酒酣赋诗,诗中有"醉中人扶"之语。酣宴之时,王重阳布袍竹笠,冒暑而来,直入其席。二人问答之后,甚为契合,马宜甫特请重阳到其家中,孙渊贞隔着门帘视重阳为非常人。后来,马孙夫妇待重阳如宾,并于自家南园建全真庵,让重阳居住传道。
       
  王重阳在"马丹阳"家住下来后,不断说服这对夫妇弃家入道。马宜甫口头称是,而行动迟疑;孙渊贞虽尊重重阳人品,却不信其道。可是,王重阳在全真庵大力宣道扬教,却惊动了宁海全州和附近州县的民众,前来听讲和看热闹的,每日络绎不绝。
       
  王重阳在全真庵宣教两个月后,十九岁的青年丘长春自昆嵛山前来拜师入道;接着四十四岁的中年学人谭长真,抱病而至,愿拜师入道。就这样,马、孙夫妇,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入道之事,仍在考虑中。而他们夫妇尽心款待王重阳,把他视作上宾朋友。
       
  孙渊贞看到王重阳说自己的功夫如何如何高深,却半信半疑。为了证实王重阳的真本领,马、孙夫妇与王重阳商定,将全真庵筑以环堵,王重阳锁庵内百日,只每五日给一餐,隔窗送进。这一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滴水成冰,而庵内却温暖如春。
       
  王重阳锁庵百日期内,仍不忘诱导马、孙夫妇忘情入道,他采取了"分梨"的手法。"分梨"取"分离"的谐音。他用此来让马孙夫妇体会"分离"的深义。夫妻"分离"就须断绝情意。进而又每日赐给马孙夫妇芋、栗各六枚让他们来吃,"芋栗"也即"愈离"的谐音,"愈离愈好"的意思。王重阳又特意作一阕《洞中仙》词来赠给他们夫妇:
       
  你待坚心走,我待坚心守。栗子甘甜美芋头,翁母同张口。
       
  开取四时花,绽取三春柳。一性昭然全待他,玉液琼浆酒。
       
  马、孙深致谢意也和了一阕答词:
       
  不敢心狂走,极谢师真守。芋栗今番六次餐,美味常开口。
       
  不作东牟叟,不恋东风柳。参从风仙物外游,共饮长生酒。
       
  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正月十日,重阳锁庵百日已尽,宜甫经过"分梨十化""芋头六化"之后,渐悟玄理,决定"舍妻子,受簪冠",于二月初八日弃家入道,重阳给宜甫取名钰,字玄宝,号丹阳。"马丹阳"的称号自此便传呼开来。
       
  马丹阳入道后,立即写了一首《辞家》诗:
       
  正做迷迷火院人,苦中受苦更兼辛。
       
  偶因得遇通玄妙,岂肯耽家恋富春。
       
  孙渊贞不因丈夫出家和王重阳的启示规劝而动心出家,却依然故我地照看着这个大家庭的子子孙孙们,尽管她全力以赴,支持王重阳的一切活动和同意丈夫离家入道。但她深知丈夫的入道,是经过痛苦的折磨和决断的行动,才走到这一步的。
       
  马丹阳见孙渊贞不动声色,恋家之情依然沉重时,便写了一阕《炼丹砂》的词赠送给妻子:
       
  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余,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免三途。
       
  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行动,得赴仙都。
       
  孙渊贞仍执着于家而不悟,没有向道心意,马丹阳再次以词作《捣练子·赠清静散人》赠勉,促其及早出家入道,炼功超脱:
       
  休执拗,莫痴顽。休迷假相莫悭贪。休起愁,莫害惭。
       
  听予劝,访长安,逍遥坦荡得真欢,守清静,结大丹。
       
  马丹阳入道后,即随王重阳和丘、谭、王三师弟往昆嵛山开烟霞洞居之。到了八月,王重阳率四弟子离烟霞洞到文登县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不少信众纷纷加入。
       
  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春天,王重阳又率丘、谭、马、郝四弟子回到宁海,本州名士周伯通建"金莲堂"并特邀王重阳及其弟子来住。王重阳等人住下后,大力宣道讲经,来参访的人络绎不绝。
       
  五月五日端阳节,孙渊贞抛子弃孙、丢掉家园到金莲堂拜重阳为师,正式出家入道。王重阳遂给她取道名"不二",号"清静散人"。王重阳当即又写诗相赠,诗说:"分梨十化是前年,天与佳期本自然。为甚当时不出离?原来只待结金莲。"接着,王重阳还授给她天符云篆秘诀。此后,孙不二就在金莲堂住下来修炼。
       
  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夏,已修炼七年的孙不二,离开金莲堂,毁容垢面,蓬头散发,衣着蓝缕,便风尘仆仆地一路乞食,西行入关,参访祖庵,致祭祖庭。后在长安赵蓬莱宅中,与丹阳相见,参见妙旨,转涉理窟。马丹阳当即又赠《西江月》词一首,以示勉励:
       
  一则降心灭意,二当绝虑忘机,三须戒说是和非,四莫尘情暂起。
       
  五便完全神气,六持无作无为,七教功行两无亏,八得超凡出世。
       
  二人道别后,马丹阳又回到了祖庵。孙不二便径直出关,到了洛阳,住在了城东北NFDA2水西岸的风仙姑洞。
       
  风仙姑洞,在北宋创建的云溪观的北边,相距有半里之地,住着一位风仙姑,俗呼小二娘,关中人,不知其姓氏,靠乞食度日养身,满脸污秽不自觉得。平时信口放言,俱有玄旨。她常说:"绿叶漫天长,黄花满地开。千里觅不得,万里捉将来。"
       
  又说:"油尽灯干灯自灭,随风却见剔灯人。"
       
  孙不二一到风仙姑洞,和风仙姑一见如故,语契心印,便住了下来,即拜她为师,参学修炼。
       
  孙不二与风仙姑相处一段时间后,风仙姑便辞别他去。自此以后,孙不二白天在洛阳城里募化乞度,夜间栖身风仙姑洞中修炼,不到一年,就三田返复,百家流通,已经获得了重阳所授的真功夫。洛阳城内的善男信女,云集洞中,听孙不二演道说经。孙不二在风仙姑洞开创了全真清静派,并且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来启迪弟子和信徒,她曾作一阕《绣薄眉》的词,来开悟道徒们,全词是:
       
  劝人悟,修行脱免三途苦。
       
  明放着,跳出门户。
       
  谭、马、邱、刘、孙、王、郝太古,法海慈航,寰中普度。
       
  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孙不二召集众弟子,明白告诉他们自己要赴瑶池之事,随后又写了《卜算子·辞世》一阕词:
       
  握固披衣候,水火频交媾。
       
  万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关透。
       
  仙乐频频奏,常饮醍醐酒;
       
  妙药都来顷刻间,九转金丹就。
       
  随后她把自己的著作《孙不二坤道功夫次第》(十四首)和《女功内丹》(四首)交给了随侍弟子。这些著作后人合称为《孙不二元君法语》,刊行于世。
       
  孙不二一一交代后,又告门人说:"师尊有约,各赴瑶池,仙期至矣。"于是,便沐浴更衣;之后,又问左右说:"天气早晚?"弟子回答说:"将午矣!"孙不二听后,便安然端坐而化。颜色如生,香风瑞气,整日不散。享年六十四岁。
       
  相传孙不二羽化时,携二仙人冲出洞顶,化作白气一道,一漫东北而去。
       
  明朝嘉靖年间,洛阳伊王府,曾在孙不二修炼原址建"三井洞"一窟,坐西朝东,面临NFDA2河。窟高、宽、深均为三丈,用青砖箍成,窟顶穿凿三个洞眼,一大两小,直通上天,日光可照洞中。洞中塑有孙不二等三仙像。俗称"三仙洞"。
       
  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赠清静渊贞顺德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加封"清静渊贞玄虚顺化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