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道教在南阳汉画中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赤银中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老子开创的"法於自然"的道家学说,经过战国、秦、西汉各个历史阶段自身认识的深化提高和系统完善,在东汉时期正式形成了道教,并诞生出自己的一部主要经典--《太平清领书》,即今存的《太平经》残本。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各学派之间矛盾问题的论辩、思想观念的融合,特别是两汉时期与儒家文化并存,儒道互补,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观点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诸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雕塑和绘画艺术品的汉画受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汉画,即汉代墓葬建筑材料砖、石上的绘画,盛行于西汉中后期至东汉时期,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车骑出行、舞乐百戏、建筑园林,历史故事及远古神话传说等。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阴阳观、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
       
  道家的阴阳说始于老子,其基本主张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上册第二章中指出:"老子的阴阳说在战国时代起了很大的影响,道家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都以阴阳范畴说明万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过程。……战国中期和前期,阴阳学是由道家倡导起来的,而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孟子都不讲阴阳说。"道家阴阳说的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原素解释自然界万物生成的原因,以及把阴阳作为一个因素由自然界扩大化到人类现实社会政治、人事和秩序的安排,成为一种合乎情理的等级性的说明。《十六经·称》中云:"凡论必以阴阳□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贵阳贱阴。"这种"天尊地卑"、"贵阳贱阴"的观念是两汉时代人类社会各种存在秩序等级划分的理论基础。南阳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墓建筑规模的大小和陪葬品贵贱多少等的区别亦不例外,特别是关于男女墓主人位置的安排及相应的图案装饰设计方面更是符合这一法则。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于南阳唐河针织厂一座西汉晚期的汉画像石墓里①,北(左)主室墓顶石刻绘太阳、白虎等白昼天象及阳物;南(右)主室的墓顶石刻绘月亮、星辰等夜晚天象特点。尽管时历两千年墓主人尸骨早已无存,但我们以道家的阴阳学观点为依据,还是明显地区分出男女墓主人的位置,"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别,夫妇之位也。"从这一点儿可以管窥出自老子到汉时黄老道家思想发展过程中"以天道推衍人事"为特色的思维模式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
       
  远观天地,近察男女,道家的阴阳说得出一个永恒的法则:世上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是永远结合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交,变化更生。《十六经·果童》篇中:"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NFDA9,地有恒常,合□□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阴有阳。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恶]。地俗[育]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德NFDAA[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是从阴阳两方面的"相养相成"中诞生的。为达到阴阳协调、世间万物自生自成,《太平经校注》卷十八至三十四里提出"合阴阳顺道法",强调"乐"可却灾、可和合阴阳:"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万物乐则守其常"。以"乐"为主题的南阳汉画像中有体态轻盈、绰约多姿的七盘舞和体如游龙、袖如索NFDAB的长袖舞;有画面精彩动人的吹、拉、弹、唱及各种竞技、杂耍与戏车;还有猎者纵马驰骋于群山峻岭之间追逐野生动物和飞禽走兽自相打闹戏耍图②,等等。或沉浸于人世间舞乐百戏之美妙,或留恋于自然山水之佳境,自我陶醉,因"乐"而超凡脱俗,故乐者"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
       
  长生,属于不同阶层的人们拥有的一个共同的梦,只要借助于道家的却谷、导引、房中、杂占和咒禁等多种养生术就能梦想成真。这一点儿在两汉时期人们的意识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却谷,即不食人间烟火,并通过吸服自然界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楚辞·远游》中有:"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NFDAC而娱戏。餐六气而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之语。何谓"六气",《陵阳子明经》云:"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已后赤黄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六气也。"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道家养生气功术式,与此联系密切者当属"导引"了。《庄子·刻意篇》中云:"吹NFDAD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的锻练,协调身体各系统的职能,平衡阴阳,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永享自然赐与的各种恩惠。
       
  除了"导引"和"却谷食气"两种养生方术之外,与社会大众利益密切相关且在南阳汉代画像上表现较为突出的莫过于道家的"房中术"了。房中术是道家方士从自我修炼及养生的角度研究探索男女交媾(亦称房中、房事或合阴阳等)的医理和最佳方法,见于马王堆竹简《养生方》(也叫《合阴阳方》)等古籍。竹简《养生方》中云:男女性生活时"善用八益去七孙(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阳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所谓"八益"和"七孙"皆是男女房事生活中应当特别留意的事项,乐而有节,善用此术者可健康永久,与万物沉浮于长生之门。《后汉书·方术列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皆百余岁及二百余岁也"。所以这种与人人有关可乐而长命之道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广阔的社会市场,散见于南阳汉画像中的伏羲与女娲交尾相拥④,鸟兽交首贴尾和龙虎舌尖相吸引⑤等图示,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天上神和地上人及其它动物共享"合阴阳"之乐以求长生的美好愿望。这些汉画像在充分反映生物群体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原始本能的同时,亦着重两性之乐是有理性的和有节制的,以阳补阴,以阴滋阳,男女双方的筋脉在性事过程中因高度兴奋而得以合理运动,血气顺畅,开郁通塞,远离疾病,福乐寿长。正如唐代孙思邈之言:"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所谓"若独阳绝阴,独阴绝阳,……久则成痨。"这就是道家养生术里把房事当作重要内容的缘由。
       
  道家文化中无论是源于自然的阴阳说,还是以导引、却谷食气或房中等为内容的长生术,其最终目的是完成肉体生命的高级转化--升天成仙,修成正果。
       
  秦汉时期,有着深厚复杂文化背景的灵魂不灭与神仙思想,成为人类在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无法控制的超自然力量面前因恐惧心理产生的思维空白的最合适的填充剂,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这种神仙思想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庄子·逍遥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楚辞·离骚》中亦有"驷玉虬以察NFDAF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之语。至汉代,方仙道盛行,自上层统治阶级到普通百姓,在祈求长生成仙的同时,对于亲近人的死亡,亦均希望并相信其灵魂升仙,从古代地形学方面看,位于西北高原的昆仑圣山就是亡者灵魂上天国的台阶。所以汉人,特别是贵族有权势者,视墓穴就决不是简单的墓主人肉体的存放场所,刻绘在墓室建筑材料上的一幅幅与仙有关的汉画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墓主人升入仙国和在仙乡胜景中的活动描述,是对具有无限诱惑力的神仙思想的真情流露。结合南阳汉画像中反映的内情来看。若想尽快加入神仙行列还需要有一些手段或工具;即升仙的方法及捷径,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选择深山静洁胜地,隐逸山林,操琴习练,吸日月之精华,收百川之灵气,抱神以静。《太平经校注》卷十八至三十四"合阴阳顺道法"云:"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此种方法不具备代表性,借助神奇的灵性动物(如龙、神马、寿龟和灵鹿等)为运载工具和服食丹药、灵芝及甘露等神药成仙这两种方法有着较大的号召力。传说西王母(汉画中占有一定篇幅,后来成为道教主神之一且法力无边的王母娘娘)有不死之药,食后可以成为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的仙人。著名的南阳"嫦娥奔月"汉画像以艺术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少女嫦娥吃了西王母恩赐的圣药后身轻如燕,乘云飞向月宫仙境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⑥,让一代又一代有追求的人们产生无穷的遐思,在仰望和幻想中激发出强烈的生存喜悦。
       
  为了保证升仙时环境的纯洁性和增强升仙过程的安全系数,打鬼辟邪就显得十分必要。秦汉时人们普遍认为人老成仙、兽老成妖、树老成精,妖和精作怪,能带来难以预料的病魔和灾难,妨碍人顺利升入仙境。如秦始皇欲成仙,深居简出以辟恶鬼;曾云"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NFDB0耳"的汉武帝欲与神仙相通,乃"作画云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等。故在南阳升仙系列汉画像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如大傩、解除或运用祥龙瑞兽进行驱鬼辟邪的场面,使升仙这种神圣诱人的人生归宿方式理想圆满化。
       
  因此,以辟邪升仙为基本宗旨的道教文化,是两汉时期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在人类意识形态观念上的反映,通过绘画创作这种无声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正是由于道家文化的广泛存在和影响,南阳汉代画像才真正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
       

       
  注:
       
  ①②③,该部分汉画像内容详见南阳市汉画馆编《南阳汉代画像石墓》(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和南阳市文研所编《南阳汉代画像砖》(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等专著。
       
  ④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两位主神。汉画中伏羲双手捧日或一手举日、一手持规,女娲则双手捧月或一手举月、一手持矩,二者呈交尾状,隐含有天地、阴阳和谐和生殖崇拜之意。《太平御览》卷七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⑤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书中将男女交媾喻之为"龙呼于虎,虎吸龙精"(子当右转章第六十九);"阳秉阴受,雌雄相须"(乾坤刚柔章第四十一)。引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周易参同契通真义》,1990年6月第1版。
       
  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NBA5E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