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道教神仙与道德之关系
作者:张兴发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道教中,道德信仰是其根本信仰,而神仙信仰则是其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教的信仰体系。
       

       
  一、道教神仙是道的体现
       

       
  道教信仰体系中,道是最高信仰,神仙是最尊信仰。有时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因而道教认为神仙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化身。在道教教义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宇宙万物的开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混沌一气,一气分剖阴阳,为一生二;阴阳运化,而生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万物滋生,为三生万物。万物涵养阴阳,即负阴抱阳,万物在冲和之气(道气)中得到统一。由此可见,无形大道化生了有形万物。神仙作为无形大道的象征,他是有形的,就是说无形大道同样衍化了有形之神仙。在这中间,道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教认为道气衍化了神仙。在道教中,气是道的存在形态,是事物不同层次的中介,是组成有形之物的"质料",是天、地、人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物。在道教修炼中,气FJJ是形和神的中间层次,他联系着先天和后天、人的中枢神经和自律神经,是由道术转入仙术的中间环节。总之,道教认为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通天下一气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万物皆须FJF气而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皆由气主宰。在人体中,气既联系着形,又联系着神,因之通畅既能修形也能修神。这个气有时也称为道气,它即源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对其发挥道:万物始于元气,天地万物莫不受其气而生。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而名天一,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上天下地阴阳合施生人,名三。三统共生,长养万物。元气及派生的天地阴阳之气皆有情有意。阳气"好生",阴气"好杀",合则万物化生。元气胜天道。后来唐道士吴筠的《玄纲论》称:"道为真一。太虚之先,寂寥空无,至精感激而生真一。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为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朕兆于此。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味之气积而为地。"杜光庭亦说:道即气,又称精气或元气。道本无形,莫之能名,为虚无之气,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陈景元注《道德经》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气,一气变而有物。道为虚之虚。无之无,自然之自然,混洞太元,冥寂渊通,不可名言。然而动出变化,谓之混沌,即一。浑沌一气,相离散生清、浊、和三气,各为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万物化生。张伯端《悟真篇》则以宇宙生成理论作为其炼养学说的基础,将道与气的关系阐发得淋漓尽致,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样就将无形的道气与有形的神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就神仙本身而言,道教最高神三清即是道的化身。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老子想尔注》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说一即是道,为一人格神,在天地之外。道无形时为气,道有形时就是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
       
  可见道教认为太上老君就是道,道气化生了三清尊神。《三天内解经》云:"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老子者,化君也。"道教经典《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中还描绘了道气化生三清尊神的具体过程;大罗天化玄、元、始三气,混洞太无元始青之气F化生天宝君,治清微天玉清境,即玉清元始天尊;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灵宝君,居禹余天上清境,即上清灵宝天尊;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神宝君,居大赤天太清境,即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三清为三洞尊神,统御诸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宇宙万物皆由其化生。经曰:"原夫道家由肇,起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元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可见道教最高神三清由"气化"而来。同样三清之下的神仙,亦由道"气"构成,如《道藏》第24册632页中即有"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经《上清灵宝大法·三界所治门》说玉皇大帝为"玄气化生,居大罗之下、上清之上,掌四种民梵天而尊于三界之上,是为天主,亦不得已而强名之也"。辅助玉皇大帝的四御也是"道气"所化,中天紫微北级大帝"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气是为北极大帝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南极长生大帝为元始天王长子。道经《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序》载:"昔太空未成,元气未分,元始天王为昊莽溟滓大梵之祖,凝神结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FJF气,方名混虚。元始天王,运化开图,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万气祖母太玄玉极地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长曰南极长生大帝。亦号九龙扶桑日宫大帝。亦号高上神霄玉清王。一身三名,其圣一也。"至于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据《上清灵宝大法》卷四称:"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位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精,上应始气。"承天效法后土皇地NB05C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NB05C"条称:"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
       
  道教神仙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金母皆挺质太玄,毓神玄奥,于东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而形成,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道教女仙西王母,号为"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或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列仙传》卷一称她为龟台金母,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于伊川。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则称其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后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又宣称她是由"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圣境,拜见元始天尊。
       
  关于道教三官大帝的由来,道经中有好几种说法,但每一种皆离不开气化。其一称三官为金、土、水三官,《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海集》曰:"金为生,候天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故曰三官也。"若将其具体化则是指尧、舜、禹,《历代神仙通鉴》云元始天尊:"复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阳,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合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当春一月月望之霄,从口中吐出婴孩,相好光明。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复吐出二子。"这三子就是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后来元始天尊吐气化成的尧、舜、禹被人们封为"三官大帝"。北魏时,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于是将三官与三元相结合。《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海集》曰:"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月之望候之。……三元正当三归宫,故曰三官也。"故以农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一《因缘经》:"正月十五上元宫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分遣十天灵官、神仙兵马、上圣高真、妙行真人、无鞅数众,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分遣九地灵官、神仙兵马及名山洞府神仙兵马、无鞅数众,同出人间,校式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分遣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及气谷神王、水府灵官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同时,刘宋陆修静还有"三官所执,生、死、苦考由明法曹"之说。又与"三清境"相结合,《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三元品诫经说》:"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其中宫名元阳七宝紫微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高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结黄之精而成,其中宫名洞灵清虚宫,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俗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宫号气谷洞泉宫,一曰青华方诸宫,总水帝气。《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里的"精"实际上指的就是先天之气,她是后天之气中更为精细的部分。道教认为一个生物拥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不仅能肢体坚固,而且七窍与脉络畅通,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同时还认为形气构成人的身体,保持精力充沛,不让精气耗散,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如果精气一旦离开,生命也就离开人体而去,只留下一个臭皮囊。因此修道者要自觉地由意识转变为无意识,调节人体自律神经活动,从训炼呼吸入手,来保精固气。管子说:"不以物乱心,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德。以有神自在身。"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去守精保气,即不要因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悦而使心乱气散。这里的"神"就是精气在体内聚成的神,也就是先天之气。可见一个人如果能把精气汇聚到自己身上,并使之不散,"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淄,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也就是成神成仙了。
       

       
  二、道教神仙拥有道性
       

       
  "无形大道"衍化了神仙,当然神仙就有了道性。神灵不具有道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对于神仙,一般指长生不死、修炼得道的人,《汉书·艺文志》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有时神仙也叫"仙人"、"真人",统称"仙真"。从广义和道教神学来看,神是先天的,出于天地未分之前,称先天之圣;仙是后天的,是世俗中修炼得道的人,称后天仙真。庄子将其分为真人、至人、神人、仙人等,真人指修真得道的仙人,至人指悟真大道的人,神人指神妙至真的人,仙人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的人。在这当中,神人也好,真人也好,他们都离不开一个"道",可见"得道"是"成仙"的前提,所以神仙均是拥有道性的。
       
  早期道教即视老子为道的体现和化身,《全汉文·老子圣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其后,宋谢守灏著《混元圣纪》云:"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起乎无极之源。"在道教神仙中,三清是最能体现道的,《云笈七签》卷二引《太真科》云:"混沌之前,道气未显,于恍惚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无宗,强名曰道。"三清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高低,拥有相应的道性,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道教尊神玉皇大帝仅从其名号上即可看出其拥有道性,其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真者,道也)、"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然玉皇大帝修道证果的故事亦表明了这一点,故事说: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玉皇之下四御之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据《星主宝诰》曰:"佛号金轮炽盛,道称玉斗玄尊。璇玑玉衡齐七政,总天经地纬。日月星宿约四时,行黄道紫垣。"南极长生大帝,《南极宝诰》称其:"会元始祖气以分真,应妙道虚无而开化。位乎九霄之上,统理诸天。"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据《天皇宝诰》曰:"九光宝苑之中,五气玄都之上。体元皇而佐司玄化,总两极而共理三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NB05C,据《后土宝诰》曰:"承天禀命之期,主阴执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广大,德敷蓄於柔顺利贞。"
       
  另《列仙传》称道教神仙东王公为"大道醇精之气而形成"。《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则称西王母是由"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三官宝诰》则称三官大帝"道冠诸天,恩覃三界。"《普化宝诰》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至皇至道"。《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称真武大帝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统王位。后遇紫虚元君,授以无上秘道,遂越游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太和山修炼,居二十四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可见无论是先天的神还是后天的仙,他们均具有道性,正因为如此,人们称他们为神仙。
       

       
  三、道教神仙是德的体现
       

       
  在道教中,《道教义枢》认为"道德一体",二者虽然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但两者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唐玄宗御注《道德经》时说:"道之在我之谓德。""道生德育。"就是说道是内在的主宰,德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进一步讲,也就是说道是德的体现。道衍化了神仙,顾名思义,神仙即是德的体现。道教《太平经》、《南华真经》、《三洞群仙录》等将神仙分为:神人、仙人、真人、至人、德人、圣人六等。认为神人形若处女,心似渊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乘云驾龙游于四海之外。仙人气专志一,不以好恶累其心,不以得失汩其和,游心于澹,合气于漠,其至也心静而神完,德全而不亏;故能出入虚无,独与道俱,寿同天地,飞升太虚。真人性合于道,与太一未分,死生一化,同于太清之本。至人德全于内,和气充盈,心冥乎道。德人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为安。圣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可见神仙均是"道充德备"之本。
       
  道教神仙温琼元帅,慈惠民物,驱邪伐妖,被天帝召为佑岳神将,东岳太保。张天师用符法为人治病、降妖伏魔,功德昭著,白日飞升。许天师镇蛟斩蛇,为民除害,举家飞升。萨天师用咒枣术济贫拔苦,用雷法铲除奸害,用宝扇为民报冤,于是道法大显,闻名遐迩,被玉帝封为"天枢领位真人"。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于是玉帝封他为"豁落王元帅",老百姓赞其"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长春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到西域的大雪山阳坡,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时要清心寡欲、敬天爱民、少行杀戮,使百姓深得其德佑,时人均呼之为"神仙"。所以道教徒在修道立德,力争得道成仙的过程中,均要尊道贵德,以神仙为楷模,以成仙得道事迹为榜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如今,"德"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它不仅体现出了道教徒的理想与追求,而且深深地教化了世人,对倡导"以德治国"、"以德化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