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泽州名人李俊民及其《会真观记》初探
作者:司广瑞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山西省泽州县水东乡水北村的一座古庙里,有两块砌嵌在内墙壁上且文字内容完全一样的石碑,分别为金代和清代所刻,内容涉及到道教传播的一些情况,为保持其原貌,供有关专家和文物考古工作者作进一步研究考证,笔者姑且不作断句和标点,将碑文照录如下:
       
  会真观记金状元鹤鸣老人李俊民撰
       
  道者杜志玄晋城县移风乡招贤里水北村人也其先本京兆杜陵人后徙居平阳十世祖迁于晋城家世业农正大戊子志玄梦一黄冠共谈玄教曰当与汝为方外游我今先往速来行次忽睹仙官威仪甚肃遨遮不得前有白衣老人云放令去系尹先生下谍要人遂得行见一卧尸旁有人云勿回顾回顾此尸便是汝遂惊寤黎明为游骑所获久之执者稍缓逃入山因省梦中事遂弃家簪冠焉庚寅诣天坛礼全真邱长春门下玉清观虚静大师杜德阳为引度天庆观通真大师王志省为监度丁酉遇尹清和赐志玄号通微子以乐为庵乞化为生一日闾里旧亲识请于所居故宅为庵同王志则建混元殿及云台为朝真之所庚子赴终南会葬重阳祖师复遇尹清和于洞真宋披云三师授天师秘录天心正法改乐真庵为会真观师所命也己酉泽州次官赵公唐以杜氏之地屋并司氏所施地亩俱给赡庵约百余亩东濒丹水故曰丹西在水之曲亦曰NFDA3曲又曰韩营左仙门右小河前龙门后漳源其土沃衍乃福地也公纠所属晋阳景遇颖彭州陈瑞彭城刘福上谷成元太原王慧王宣景用陇西李琳弘农杨英顿丘司直司德政天水上官斌京兆段义尹庆清河张幺梁国乔林乔仙天水赵益刘表南阳韩春王明卢江何元亨博陵崔斌郭安刘顺刘澜同力经营崇建事以起人人向道之心良可嘉叹按杜氏陶唐刘累之裔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杜唐氏唐与杜二国殷末豕韦国于唐成王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杜今之京兆杜县也因以为氏魏有杜几尝见一童子谓之曰司命使我召子几固请之童子曰今将为君求相代者居其勿言言卒不见及二十年乃言而卒唐有杜NFDA4曰郎君读书勿与诸儿戏后封NFDA5国公杜又肤如凝脂眼若点漆王逸少见之曰为神仙中人杜光庭谓门人曰昨梦朝上帝以吾为岷峨主今青城如已创真宫恐不久于世真宫成别门人而逝杜氏代不乏人如此真人固异矣然其所遇者亦异会真不为无所遇盖至道之所感舆
       
  笔者认为,这篇碑文是研究金元时期道教在山西省传播的重要史料,它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道士杜志玄的家世及其修行传道的过程,从碑文记载可知:杜志玄的祖先原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后迁移到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杜志玄的第十代祖先后来又迁居晋城。值得注意的是:杜志玄开始为道是在金“正大”(金哀宗1224-1231年在位时的年号)年间,而且他曾“诣天坛礼全真邱长春门下”,并参加过“赴终南会葬重阳祖师(即王NFDAE——笔者注)”的重大道事活动。还得到尹清和、于洞真、宋披云等道士“授天师秘录”的真传,这些记载都表明:杜志玄在当时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道士,而是有着一定影响的人物,他的从道实践和经历,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碑文对杜氏家族中的道家名人也有提及,如碑文中提到的杜光庭,就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士,史书记载他少时喜读书,工翰墨词章,在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第,遂入天台山精研道教经典,并掌握了天师道茅山派的秘诀,唐僖宗即位后,得知杜光庭擅长道教科仪,便把他召到宫里,不仅赐以紫袍,而且授麟德殿文章应制之职,作为内供奉,出入禁中。晚年隐居青城山,著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书,系统论述了道教的经典要籍、道门科范、神仙道统、洞天福地、斋醮忏仪等等,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这一记载表明,杜氏祖先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对道教有着较深的研究和造诣。
       
  从碑文记载可知,当杜志玄得天师秘录,在会真观传道后,“泽州次官赵公唐以杜氏之地屋并司氏所施地亩俱给赡庵约百余亩”。通过这一事实,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道教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以及统治阶级对它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当地“起人人向道之心”。
       
  据史书记载,在金元时期,我国北方道教大体分成了三派,即全真教、太一教和真大道教,而以全真教势力最大。全真教亦称“全真道”或“全真派”,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NFDAE(即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县)讲道时所创立的,其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又有传说王重阳于甘河镇(今陕西省户县境)遇到异人,得修炼秘诀,于是弃妻室家宝,在终南山一带修道,后往山东昆嵛山(在今山东省牟平县东南),在文登、宁海、莱州等地讲道。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等七人为徒(后称“北七真”),并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筹建三教七宝会,金大定九年(1169年)先后建立了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并制定了道士出家的制度,而称为全真。全真教在金元时期北方道教的三派中势力最大,李俊民的《会真观记》,可以说为这一历史事实提供了一个佐证。
       
  至于李俊民在这篇碑文中提到的杜德阳、王志省、尹清和以及与杜志玄一起在会真观传道的省内外诸多人物及其活动,有待于日后作进一步研究。此外,笔者认为这篇碑文对研究当地一些村名源起和沿革及当地的民俗,也提供了依据,碑文中提到的水北,则是因为在丹河之北,又因丹河环绕,称NFDAF曲山庄,当地现仍有水东(丹水之东)、水西(丹水之西)、龙门等地名。
       
  这篇碑文的撰写者李俊民(公元1175-1260年在世),字用章,别号“鹤鸣老人”。金代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人),他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李元嘉的后裔,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中举进士第一,遂应奉翰林之学。他精通文史,能诗善文,是金末文坛上山西省仅次于元好问的著名人物。曾任沁水县令、长平佥事、朝请大夫等职。他秉性刚直,漠于为官,特别是对封建官场上的繁琐应酬尤为厌恶,以至后来索性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讲学,致力于发展教育。由于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所以慕名前来求教者络绎不绝。但因当时战祸频仍,使他难以维持这种宁静的生活,因此,便离开家乡,隐居于河南嵩山,潜心为学。尤其是对北宋哲学家邵雍的象数之学钻研颇深。元初,他曾被刘秉忠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在得知李俊民的才学后曾高兴地说:“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即窦默——笔者注)及李俊民二人”(《泽州府志》)。并礼贤下士,以“安车”(一种可以安卧的小车)召之。还准备授他以高官。但李俊民执意不就,仍然要求还山隐居,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死于河南嵩山,后被赐以“庄靖先生”的谥号。
       
  李俊民一生治学严谨,写作勤奋。遗憾的是由于金元时期的战乱,使他遗留下来的著述很少,只有《庄靖集》10卷、《庄靖先生乐府》《庄靖集补遗》各一卷传世。此外,便是保存至今的《会真观记》碑刻等。
       
  通过李俊民的《会真观记》,我们可以大体了解道教在金元时期区域性传播概况及其在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正如有关史书所记载的,在蒙古贵族统治初期,其宗教政策为道佛并重,甚至道重于佛。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曾派其亲信刘仲禄迎接全真教主邱处机到中亚传道,并问之以长生之术。事后,成吉思汗下令免除了邱处机及其属下观院、道士的一切赋税,尤其是当邱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对当时的蒙古和中亚一带的情况作了详细记载,提供了一定的史料后,道教更是越来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政治上的优遇,观院的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山西省晋城过去就曾有“四大观、八小观”的说法,众所周知的芮城“永乐宫”更是宫殿雄伟。这些建筑本身就说明了全真教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为防止原碑刻年久风化剥蚀,字迹不清,清时不仅照原文刻造新碑,而且把文字内容完全相同的两块石碑砌嵌在墙壁上,此举足以证明当时对历史名人和文物的重视,这种精神和态度,值得今人认真反思和借鉴。如果全社会都能提高文物保护意识,自觉地珍视和保护文物,我们就能使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