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炁”字杂议
作者:褚洪深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茅山顶宫山门两侧有"道炁长存,万寿无疆"八个大字。这个不多见的当作何解?
       
  据《句容文史资料》第五辑《"炁"字解》:"道经中用炁作先天气的代号,用气作后天气的代号;在丹经里,精化之气用炁,吐纳导引之气用气,炁字实即丹田的同义词。"又引"《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之妙,凡有关道术的都用炁字,有关呼吸气则用气字,两字用法有明显的区分。"
       
  "炁"不见于《说文解字》,在《康熙字典》中属火部,解释为:"同气,详气部气字注。《关尹子·六匕》以一炁生万物。"《辞海》(1979版)属无部,解释为:"同气。多见于道家的书。《关尹子·六匕》以神存炁,以炁存形。"可见无论古代文字学家,还是现代文字学家,均将:"炁"定为气的异体字,综合两工具书,"炁"字是由与火两部分组成的形声字,其形从火,其声从。
       
  现代道教文章中,常常出现"炁"字,由于印刷技术问题,成书中往往错成""字,分析致错原因,"炁"是冷僻字,印刷厂的铅字库没有,现代电脑汉字库可能也缺。手民只好勉为其难,用一个有无的无下面加四点来凑乎。严格地说,凑乎的""是错字。李汝珍早在《镜花缘》中有所指点,第九十六回四个关名为:"北名酉水,西名巴刀,东名才贝,南名无火。"暗喻酒色财气。作者借书中人物尹玉之口:"就只炁字暗中缺一笔未免矫强。"李汝珍也知道无火组合之""是错字。
       
  《关尹子》名为春秋著作,实乃后人依托,史家已有定论。《说文解字》未收"炁",说明创造"炁"字的内丹学家当在许慎之后。内丹学家为何要造"炁"字?内丹的炼丹炉就是人体,人之元气为炼丹之药。既然是炼丹,借鉴于外丹炼法,炉中必须生火。于是其形从火其声从的"炁"字便应运而生了。这想当然的推理,未知能合丹学造字家的初衷否?
       
  近代一些道教学者,特别内丹学家,不买语言文字学家的帐,不信《字典》《辞海》那个邪,不承认"炁"是气的异体字,声称"炁"有特殊涵义,强调先天"炁"与后天气的区别,看似用法分明,实则无所适从。以道教书刊的实践为例,有的用"炁"(其中不乏错""早年尤盛,近年渐纠),有的用气,莫衷一是。
       
  《上海道教》1993年第2期第3页:"人生是由精气神三宝构成,三宝旺盛则百骸健壮,三宝又是精为根基,精满自然炁足,炁足自然神旺。"其中三个气字,当指同一物,应写同一字。若是幅书法佳作,无可厚非,艺术切忌雷同,不同写法可增美感。然而这是印刷出版物,"炁"气混用,莫非在搞文字游戏?
       
  《上海道教》1992年第3期,署名陈撄宁先生审改的《〈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抄本校注》,也许还是铅字印刷年代,"炁"字甚多,难以现造大量"炁"字排版,生一妙法,用注:Q=炁应急。满纸Q倒不失为道教空前绝后天书般大作。六年之后,此文有所修订,在《河北省道教通讯》总四、五期合刊上刊出《丘长春真人秘传大丹直指》,通篇未用"炁"而用气。是河北印刷单位无"炁"字用气字取代,还是校注者已然舍弃Q自取其气就不得而知了。有一点可以肯定,弃"炁"取气并不影响减轻论文的学术价值,比之满纸Q的天书,河北道讯所刊文字赏心悦目。
       
  秦皇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功著千秋。千余年来,印刷作坊造字家层出不穷,打开古籍,异体字比比皆是,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弊大于利。建国后国家在规范语言文字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简化汉字,废止异体字形。现代报刊书本用字都规范了标准字型。内丹学家对其它异体字的废止似无反感,而对"炁"字却情有独钟。认为在内丹学里,"炁"有气字不可取代的功能。汉字的博大精深已为内丹学家忘怀。一个汉字有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涵义都有可能,并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果每一种涵义都造一个字形,将要增加国人多少识字负担。
       
  与气字常相伴的道,《道德经》中"非常道",众多道学家对玄之又玄的道的论述,不亚于对气的论述,太上及其门徒们并未创造一个特殊的道字来弘道。道家学者、道教学者及普通读者,不都同样认可了这个道吗?《辞海》气字第6解:"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南宋朱熹则提出理先气后说,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二)认为气是由世界的精神本原派生出来的。"气字这种涵义,难道不能蕴含"以一炁生万物"的先天之"炁"吗?
       
  江泽民同志关于宗教问题要强调的三句话中: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叶小文局长进一步解释:"宗教界应当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中国道教》1996年第2期《讲政策讲管理讲适应》)
       
  现代道教研究,不可能超越现代汉语文字这一载体,应当适应这个载体,适应现代汉语文字的规范要求,而不应故作高深。让中华现代大文化适应几百年前的道教文化,把倒退当作弘扬。
       
  读《道风集》感慨颇深,《道风集》没有一个"炁"字。第八讲《众术合修》中多处谈及气,其"炼气化精"句更是典型的丹家句式。按丹学家观点,该用"炁",然而陈莲笙道长未用"炁"而用气。莫非陈道长是正一派,不炼内丹,不知"炁"之妙用。从书中有一讲曰"适应时代"看,陈道长是讲适应,不故弄玄虚。
       
  任法融道长的勒石碑文《楼观台沿革记》(《中国道教》1998年第1期)中有"观星望气","瞻见东方紫气西迈"等句。上气当非云气雾气,应为先天之气,按"炁"学家说,当用"炁"。然而任道长在留之千古的刻石大作中,舍"炁"取气。(下转第52页)
       
  论述气在内丹学中的精妙涵义是门学问,把极力提倡异体字"炁"也当成学问,说句刻薄的话,其学问和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学问,各有多少千秋呢!
       
  既然古今权威工具书都判定"炁"是气的异体字,既然国家语言文字部门早在五六十年代就统一了许多异体字,在出版物不再使用异体字。那么,道教界的专家学者,为何不扬弃异体之"炁",适应现代汉语文字的一统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