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洞天胜境]胜地延安太和山
作者:信 升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延安是一座悠久的历史名城,是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东临 延长,西靠安塞,南与甘泉、富县、宜川毗邻,北同子长、延川接壤,属黄土梁峁丘陵沟 壑 区。市区海拔957.6米,全境大部分被50至150米厚的黄土覆盖。就在这广阔的陕北黄土高 原上有一处道教胜地——延安太和山。
       
  太和山,亦称清凉山,古称“莲花峰”,位于延安城东,隔延河与凤凰山、宝塔山鼎立相望 ,
       

       
  有“三山鼎立,太和居首”之称。
       

       
  这里松柏掩映,林木茂盛,殿宇栉比,气侯凉爽,登临揽胜,如临仙境。这里是延安开放的 道教活动场所,延安人民和各界人士游览的胜地。
       
  据史料记载:早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在太和山顶就修筑莲花城,元丰年间(1078年) 道士郇道虚首建道观紫极宫;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马都总管任国公米甲撒哈苏重修 仙洞北极紫微殿。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设道纪司于太和山紫极宫,建文四年(1024年) 明成祖为感神恩,诏令全国各地大兴道观神庙,太和山亦应诏受益扩建。嘉靖十五年(1536 年)又兴建了真武殿。太和山古建筑群,在历史上虽经兵火频仍、屡圮屡建,香火一直延年 不辍。明万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济远“卷廉重建”真武庙,殿宇辉煌,招引四方,香 火极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
       
  据延安市志记载:太和庙,又名真武庙,位于清凉山极顶的莲花峰上,明万历七年(1579)延 安知府洪济远曾用三年时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增修了殿堂若干间,新铸造了4米多高 的祖师铜像一尊,2米多高的铜钟一口,还加砌了登临太和山的石阶,修筑了“三天门”等 。使太和山的规模至此达到顶峰。清朝同治年间,太和山庙因战乱略有破坏,光绪年间曾又 修复。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延安时,太和山亦惨遭毁坏,仅存大殿一座和祖师铜 像、铜钟及山门。
       
  建国后,1956年和1960年对太和山进行两次修葺,增修了圣公圣母殿,塑起了彩塑泥像, 彩绘了大殿接檐斗拱,使庙貌焕然一新。“文革”中太和山又遭浩劫,仅存有大殿石 基和上山石阶的残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古老的太 和山,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在陕西省道教协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有识之士王成 占、郭升荣、野克让等人根据广大信众的意愿,开始恢复太和道教圣迹的工作,从1985年开 始,积极筹措资金,在延安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短短几年间,集资百万元,修复了真武祖师 大殿 、东西厢房、元辰殿、财神殿、圣公圣母殿等,使庙宇逐步几于往昔。还修通了上山的简易 公路,引水上山,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吃水困难问题。
       
  1993年以来,在省道教协会的帮助下,经过延安宝塔区宗教主管部门的工作,从华山请来了 德高望重的全真华山派余宗海道长同其徒范泰应主理庙务。
       
  自1996年以来,太和山的管委会一班人以身作则,团结信众,以庙为家,克己奉公,勤俭节 约,兢兢业业,在近几年间还清了以前所欠140余万元的外债,还补修了公路,帮砌护坡, 修筑庙台,总砌建石方3330余立方米。各种殿堂及亭台楼阁,均已修复,并新建乐楼一座。 此外计划新建牌楼、太和碑林、补修办公及相应设施。
       

       
  延安太和山道教管委会,在冯金海先生、范泰应道长的带领下,不仅对山上主要建筑 设施逐步完善,还修了神路4条,疗养院一座(两层30间),为延安离退休老人提供方便,开 辟了旅游公路一条;在海拔1150米的高山上架设了自来水管道,修筑了150立方米的蓄水池 一座,解决了山上和宝塔区向阳居委、清凉居委、丁泉砭居委1500余人的吃水困难问题,在 庙院四周种植了数千株松柏及各种树木,改变了太和山旧貌,美化了延安的风景。
       
  太和山还在支援灾区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积极奉献爱心。1998年,当长江、松花江流域发 生特大洪灾时,支援灾区数万元。近年为省道协办刊,为帮助宝塔区贫困点、贫困村、南泥 湾贫困学生和陕南水灾等捐资近十万元。得到了延安各级党政领导和周边各单位的高度赞扬 。
       
  我们相信新世纪的延安太和山,将更多地为延安人民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