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洞天胜境]道书第十六福地天姥山
作者:许尚枢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天姥山,是道书第十六福地,真人魏显仁所治。但它究竟在何处,历史上曾有争论,人们也一直在寻找其确切地址。现在,随着"天姥岩"在浙江省天台县万马渡畔的再度面世,千古之谜解于一旦。而"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画的景象也得到了全新的阐释。
       

       
  历史迷雾遮盖真相
       

       
  天姥山得名很早。南朝任窻的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述异记》,写到鲁班刻木为鹤在此山放飞,后来汉武帝曾派人去取。据此,秦汉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此山名。旅行家谢灵运写的《登临海峤》诗中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说明他到过这里,可惜没写明具体地址。同时代的《宋书·州郡志》有较详细叙述:"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识。春月樵者闻箫鼓笳吹之声。元嘉中,遣名画师状于团扇即此。"却把距此三百多里的仙居县韦羌山与它混为一谈。韦羌山一名天姥山,至今绝壁上犹存科斗文。这异地同名的混淆为寻索天姥山设置了雾障。
       
  其后,《旧志》有"山状如鎝女,因名"之载,《后吴录·地理志》称"剡县有天姥岑,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为寻找天姥山提供了形象的线索。有的人如盛唐高道司马承祯在辑集《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时就忽视了这一点。晚唐时情况有了好转。久居天台的高道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称"天姥山在台州天台南刘阮迷路处"。另一位高道徐灵府在他撰写于宝历初年(825)的《天台山记》中明确指出:"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迥拔,与天台相对,曰天姥峰,下临剡县路,仰望宛在天表。"从所叙述的天姥峰正当剡台交界与仰望如在空中的特征来看,作者确实是找到了天姥岩。也许是该记的抄本难得,或者是道里欠详,天姥岩竟如昙花一现,见而复隐,这一耽误就是一千多年。这其间,人们曾经把一座低矮的小丘当作天姥山,招来了慕名往游者的讥讽。近年更出现了否定"状如鎝女"和"闻天姥歌谣之响",释"天姥"为"天台(山)之姥"的无稽之谈。
       

       
  一石解开千古之谜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对道教洞天福地仙境的向往,沉睡了1270多年的"天姥"女神终于撩开了披覆在脸上的轻纱,露出了慈容。
       
  五代前的剡县,包括今嵊州市和新昌县,与天台县地域相连,同属天台山脉,故往往连称,甚至互相包容。有时以天台包括剡地,有"割台分剡建新昌"之说,有时天台又似乎为剡所属。"诗仙"李白漫游在这渺无人烟的深山峡谷之中,又怎么能在这台、越二州交界的地方,分清这天姥奇峰的归属呢?于是"越人语天姥"、"照我至剡溪"的诗句竟误导人们如此之长久。
       
  真理与谬误有时只在咫尺之间。当人们突破思维的定势,把寻觅的目光投向新天交界线的天台一侧,抬头仰望,一道亮丽的光芒穿透了历史的雾障,奇迹出现了--"天姥"正伫立云头凝眸观看脚下万马奔腾的水石奇观呢。登至山腰,只见这位高龄的女仙体态丰盈,宽衣博带,两手合抱前腹,脸庞方中带圆,发髻紧贴脑后。与《旧志》说的"状如鎝〖FJJ〗女"完全吻合。身后左崖上,"神龟"伸首谛听,"天鸡"敛翅蹲伏,犹如在尽其拱卫、报晓的职责;右边翠丛中,"朝笏岩"拔地而起,似乎为供天姥向玉帝奏事所设。再上几步,细加体味,那耳朵、眉棱、眼嘴、下颔的侧面轮廓,竟无一不肖。妙哉,造化的鬼斧神工!
       
  很多名山胜迹以岩石像形著称。如长江三峡神女峰,庐山五老峰、姊妹峰,武夷山玉女峰,广东贞女峡,不胜枚举。道教名山中也不乏以形命名者,如天师得道处鹤鸣山,就因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玄鹤得名。第一洞天"以其山形如王者车盖"而名王屋山,浙江四明山因有四窗岩而得名,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的桃源洞有仙女石。可见以形命名是普遍现象,横亘天新县界的天姥山因天台一侧的天姥岩得名也是十分自然的。
       

       
  李白诗境实有其地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得极好,夙有千古绝唱之誉,一直为大中学校教材所选用。然而对诗中所写的天姥仙境,究竟是"云霓明灭或可睹"呢,还是像海上神山一样"烟涛微茫信难求",历来说法不一。由于蕞尔小丘一度被指为大名鼎鼎的天姥山,文人学士直斥其妄,著名文学家方苞等撰文说:李诗是梦中所见,不足为信。
       
  随着天姥岩的再次面世,不仅给天姥山得名的争论画下了圆满的句号,而且为索解李诗提供了现实的参照物。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台山,在众多的胜景中,他对天姥奇峰及其周围风光特别垂青,似乎这里就是他想象中的"仙境"。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李白在山东告别亲友时,结想成梦,恍惚"一夜飞渡镜湖(按,在今绍兴县)月",来到天姥山麓,"脚着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载之下,我们攀登此山,不也有类似的经历呢?只不过换了旅游鞋而已。"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同样是那一带下有荡漾渌水,上有瑰异奇岩,丽日高照,光艳籦籦,风起云飞,幻化作无数仙女,簇拥着天姥翩翩而下的景象的折光。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诗,更加形象地展示出了峡谷中巨石累累,如万马涉渡的壮观。雷声大作,诗人梦觉,在大彻大悟中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最强音,袅袅余音,似乎至今仍在峡谷中轻轻回荡。
       
  "天道酬勤"。不畏艰难、踏破铁鞋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天姥女神再现人间。我们能尽情地观瞻"天姥倚万马之渡"的胜景,又可以设身处地地体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境界,该算得上"三生有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