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文物]道教在巍宝山
作者:王丽珠

《中国道教》 2001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地处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境内的巍宝山,道教传入时间早,历史悠久,山中方圆数十里道观林立,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道教名山。
       

       
  道教传入巍宝山的时期和宗派
       

       
  道教传入巍宝山在汉末。东汉顺帝时(126--144),天师派祖师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正式创立了道教,接着巴蜀设置了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置祭酒以领道民,使整个四川成为道教的基地和大本营。云南紧邻四川,而当时鹤鸣山的地理位置又正是西南各少数民族流移迁徙频繁之地,现今属于云南、广西的彝族,其先祖原分布在秦陇一带,秦汉魏晋时期,一部分彝族先民南下四川流徙云南,就把四川的道教带到了云南,带到了巍宝山。而在这之前,巍宝山不仅被当地土著民族辟为进行原始宗教崇拜的场所,山中建有山神庙、龙王庙等数处庙宇,而且已有了道家方术。《新纂云南通志·释道传》载:"汉,孟优,蒙化人,居巍宝山,土帅孟获兄也。素怀道念,常往来澜沧、泸水间,得异人长生久视方药诸书,随处济人。后主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军中误饮哑泉,辄手足四禁不语,或谓优有良药,使人往求之。优进仙草立验,亮惊异之,与语人:天运会深有契。后入峨眉山,不知所终。其子孙于元时,赐姓孟。"
       
  清康、雍、乾时期,是巍宝山道教再度兴起的极盛时期,这时期直至中华民国年间,传入巍宝山的道派除全真道纯阳派外,又多了全真道龙门派。
       
  全真道纯阳派创立了四十字的道谱,从清康熙年间到中华民国这段时期,全真道纯阳派在巍宝山传了十三代,从四十字道谱的第一个"妙"字开始,传到第十三个"皈"字上。"妙"字号道士沈妙章,"皈"字号道士胡皈贞。
       
  全真道龙门派创立了一百字的道谱,从清初至中华民国这期间,传入巍宝山的全真道龙门派传了二十一代,从第一个"道"字开始,传到第二十一个"至"字上。"道"字号道士有道普、道源,"至"字号道士有尹至慧、至中、至和、熊至宽、王至国、朱至溟。
       

       
  道教在巍宝山的斋课和会期
       

       
  平时的斋课活动主要是道士进行三课和上香。三课为早、午、晚课,主要内容是诵经。众道人集中于大殿,大师在前,道士依次排列在后,集体诵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玉清经》、《上清经》、《三官经》、《解厄经》等经书。上香每日都进行,由各宫观道士自己安排,不让香火熄灭。另,早晚自己盘腿打坐,闭目静心,白天,由师父传授道教健身强心功夫及医药、文墨知识。
       
  巍宝山道教会期很多,几乎每月都有,有的一月间有几次。主要会期有:
       
  正月初九日龙华会。又名松花会,起止三天。道徒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圣诞日。该会在巍宝山玉皇阁举行。
       
  正月十五日上元会。又名天官会,相传是天官的圣诞。在巍宝山玉皇阁里的三官殿举行。
       
  正月十九日长春祖师会。相传这天是全真道龙门派祖师邱长春的圣诞,在巍宝山龙潭殿举行。
       
  二月初一至十五朝山会。又叫洞经会,居住在巍宝山周围的各族群众都参加。道教在民间的洞经会组织和圣谕坛信徒都到巍宝山聚会和摆坛,他们带上伙食,驻扎于各宫观内,昼夜弹奏洞经,祈求神仙赐福,保国泰民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二月十五日老君会。相传这天是太上老君的圣诞,在巍宝山老君殿里由巍宝山道士和民间的火居道士举行,弹奏《太上洞玄灵宝三清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经书。
       
  二月初三日文昌帝会。在巍宝山文昌宫内举行,诵《文昌帝君还乡宝卷》经。
       
  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会。又名报恩祖师会,在巍宝山报恩殿举行,弹奏洞经。
       
  四月十四日吕祖会。相传这天是吕洞宾的圣诞,在巍宝山培鹤楼(内奉吕洞宾泥像)举行,做斋课,弹奏洞经。
       
  四月二十八日药王会。由巍宝山各宫观自行诵经纪念。
       
  六月初一至初六日南斗会。在巍宝山斗姥阁南斗殿举行,门前竖幡杆,会期弹奏《南斗午朝科》、《玉宸立幡科借地科全部》、《太上金光敕赦宝忏》等洞经,由巍宝山附近的各洞经会及火居道士举办。
       
  六月二十四日关圣会。在巍宝山龙潭殿举行,诵《关圣帝君应验明圣真经》。
       
  九月初一至九日北斗会。在巍宝山长春洞举行,山中道士和民间洞经会都参加,要竖幡杆,场面隆重。每晚弹奏《太上静斗垂宪宝科》、《玉宸立幡科借地科全部》、《斗姥金光敕赦宝忏》等洞经。
       
  这些会期除上元会、长春祖师会、玄天上帝会外,其它会期一直保持活动到现今。
       

       
  道教在巍宝山的发展和影响
       

       
  道教于汉末传入巍宝山后,就将巍宝山辟为道场。先后有湖北武当山、贵州丹霞山、四川青城山的道士来巍宝山修炼传教,广招道徒营造宫观。他们先后在巍宝山营造宫观二十余处,建有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主君阁、太子殿、玉皇阁、青霞观、三皇殿、斗姥阁、三清殿、无极宫、云鹤宫、苍夫子殿、朝阳洞、培鹤楼、道源宫、三公主殿、财神殿、含真楼、长春洞等。此外,还有和巍宝山连成一片的望鹤轩、栖鹤楼、眠鹤楼和玄珠观。这些宫观,建造规整,规模宏大,造就了巍宝山成为著名的道教名山。
       
  随着道教在巍宝山的发展,巍宝山的道士陆续增多,先后来巍宝山的道士达二百多人。其中知名的道士有沈妙章、陈道体、李法纪、杨法印、毛法升、杨法荫、杨阳合、杨阳慧、李载奇、陈永林、刘志法、郑心元等。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精通道教经典,又多会行医和武术。
       
  道教在巍宝山的发展,使它在民间也有深厚的基础。清康熙年间,全真道再次传入民间,在巍宝山所处的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形成了灵宝教和清微教两个教派,参加的民间教徒不出家,遇宗教活动时吃斋,称为"火居道士",这两派的组织形式是洞经会,兴盛时期有洞经会三十多个。除灵宝教和清微教外,还发展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谕坛,中华民国年间有圣谕坛四十五个。洞经会和圣谕坛的宗教活动颇多,有正月十五日上元会、二月初三日文昌会、二月十五日老君会等等。教徒遇会期即诵经和弹奏洞经音乐。
       
  道教的经书也由巍宝山道士和道教的民间组织传到民间,在汉、彝、白民族中广为流传。明万历年间,蒙化(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左氏土司刊刻印行了巍宝山收藏的《道藏》版本。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道教的神学观点和醮斋超度、祈禳福祸、符咒驱邪以及文艺性质方面的道教书籍,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玉清经》、《上清经》、《三官经》、《解厄经》等有近一百多部在民间流传和收藏。
       
  许多弘扬道教思想和道教祖师开辟巍宝山的传说故事如《吕祖开辟巍宝山》、《梁医师会吕祖》、《培鹤楼的故事》、《朝阳洞的由来》、《巍宝山遇仙峰的传说》、《长春洞黑衣道人》、《青霞观的来历》、《王灵官治服小黑龙》等也应运而生,在民间不胫而走。这些传说故事,作为一种深层意识与心理内涵,起了重大的意识影响,与物的道观和经传相互作用,发展和奠定了民间信奉道教的基础。
       

       
  现存于巍宝山的道观和道教金石
       

       
  巍宝山的道观历尽沧桑,建了毁,毁了建,如今,经过维修,明清时期营造的道观依然存在。今择其主要者介绍如下。
       
  玉皇阁,建于巍宝山前山,三层三院,层层升高,翘檐重叠,规模宏大,由四帅殿、大师殿、三官殿、玉皇阁、依云阁、吕祖殿、圣父圣母殿组成。玉皇阁内塑玉皇大帝像,清代,像用黄铜铸成,重一千多斤,现在,像为泥塑,金粉镀身,高一丈余。玉皇大帝头顶天花板上,尚存清代建殿时绘制的一幅"水火匡廓图",系道教修炼长生不老的药方示意图。
       
  老君殿,亦名青霞观,建于巍宝山前山山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湖北武当山道人沈妙章等人募建。殿宇依山而建,层层迭深,崇台高阶,宏伟壮观。第一院是准提阁,内奉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六弟子。第二院有大厅和南北两厢房,大厅为主殿,高踞于坚固的砖石垛上,出阁架斗,飞檐啄云;横额挂匾,上书"大赤天宫";门面由十二扇彩色木雕排板门组成,每扇高八尺,宽二点五尺,规格严整,雕镂精湛,色泽鲜艳,每扇排板门又分上下两截雕镂,上截雕镂着各种形状的花草,下截雕镂着麒麟、龙、凤、兔、牛等各种吉祥动物,大方凝重,古朴文明;大厅内奉太上老君塑像;坐状,左手拿八卦图,右手拿芭蕉扇,腰系青霞玉带,膝前有青牛、白象。
       
  三皇殿,建于巍宝山前山,内奉天皇、地皇、人皇三位道教神像。
       
  斗姥阁,建于巍宝山山顶,内奉星宿神斗姥天尊泥像及诸位北斗星神。
       
  三清殿,建于巍宝山后山,有两殿两厢房,内奉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及太乙救苦天尊泥像。
       
  培鹤楼,亦名祖师阁,建于巍宝山后山,为一巍峨壮观的大殿,内奉吕纯阳祖师,泥像身披绿袍八卦衣,头戴方巾帽,身后塑有两只仙鹤,传说这两只仙鹤是建盖培鹤楼时从地基上飞出。
       
  长春洞,建在巍宝山后山山脚,外观布局呈一规整的八卦图,由前殿、大殿、两厢房、花园、藏头所组成。其建筑格局和雕刻艺术精湛不凡,大殿的门窗全是浮雕,其中八扇格子门从左至右刻着八仙人物图,雕工精细,形象逼真。殿内两转阁的天花承尘格板中央,用木板拼成一八卦图,内雕八角藻井和盘龙,周围的天花板上绘着五十幅彩色图画,有三皇图、三清图、四御图和群仙会宴图等。长春洞内奉玉皇大帝、雷神、武财神、文财神、土地老爷、王灵官等泥像。殿内有书写着"九光之殿"、"万灵之师"、"万象中函"、"凌云望阙"、"包罗天地"等的浮雕龙凤图匾。有古往今来名人学士书写的楹联,其中一副:"仙洞长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帝德广运与天地万物上下同芳",系清光绪年间地方进士所书,道出了长春洞源远流长的道教历史和优美的景致风光。
       
  玄珠观,位于巍宝山山麓东面,始建于唐代;初为南诏蒙氏宗祠,唐代中期,四川青城山道士来此炼丹,开辟为道教修炼之所。清代进一步扩大规模,前有门,后有水池,由玉皇阁、三官殿、四圣殿、吕祖殿、关圣殿、财神殿组成。
       
  现今,存于巍宝山的道教金石,主要有:
       
  《巍宝山常住田碑记》,存于巍宝山老君殿,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
       
  《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存于巍宝山老君殿,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立。
       
  《巍宝山玉皇阁常住田碑记》,存于巍宝山玉皇阁,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立。
       
  《松花会功德碑记》,存于巍宝山玉皇阁,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立。
       
  《巍山新建依云阁碑记》,存于魏宝山玉皇阁,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立。
       
  《重修准提阁碑记》,存于巍宝山准提阁,清光绪七年(1881年)立。
       
  《巍山新建依云阁基址碑》,存于巍宝山玉皇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立。
       
  《道源宫祝至圣先师诞祭田碑文》,存于巍宝山道源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立。
       
  《巍宝朝阳洞玄极宫新置常住水磨碑记》,存于巍宝山三清殿,清雍正二年(1724年)立。
       
  《合建玄龙寺碑记》,存于玄珠观内,明万历十年(1582年)立。
       
  巍宝山除存有以上碑石外,尚有清代在巍宝山羽化的道人墓碑近百块。这些金石记载了巍宝山各宫观、塑像、道士、地产的由来,是研究巍宝山道教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